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地应力测量及计算

06地应力测量及计算


分层地应力:是指按地层分层分别给出不同层位的地应力值,非常重
要的是给出相邻地层的应力差。 地应力场:地应力在空间的分布情况。
4
6.1 概述
二、地应力的分类
1971年加拿大第七届岩石力学讨论会上,对地应力从矿山应用的角度进行了分类
5
6.1 概述
三、地应力的描述方法 由于岩石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期,并经受了多次复杂的 构造运动(structural movement ),使得岩石的原地应 力状态变得十分复杂。 为满足工程需要,一般认为原地应力状态由上覆岩层压 力 ( overburden pressure ) 和 两 个 水 平 方 向 的 主 应 力 (principal stress )组成。
18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二 )断层对地应力的影响
断层的形成是地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和滑动的结果,在一定的 应力场作用下,所形成的断层类型是基本固定的。 假定:断层所在地点的主应力方向之一是垂直的;在断层形成之前, 岩石是完整的,产生断层的岩石破裂过程遵循库伦准则,则可以由断层类 型推断三向地应力的相对大小。 正 断 层:垂向应力是最大主应力 1 ,断层走向即为中等主应力 2 的方向。 逆 断 层:垂向应力是最小主应力 ,断层走向为中等主应力 3 2 的方向 走向滑动断层:垂向应力是中等主应力 2 ,断层走向与最大(水平) 主应力方向交角小于45°
11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构造应力的作用效果
高构造应力环境
12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图6-3b
构造应力的作用效果
高构造应力环境
13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三、裂隙组及不连续面 裂隙的存在影响着介质中应力的平衡状态,使得岩体的 应力分布变得更加复杂。
岩体断裂本质上是一种能量耗散与应力重新分布的过程。
析,可按行政区域划分,大致将我国分成三类地区:
16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①强烈构造应力区:包括台湾、西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 宁夏、四川西部等。 ②中等构造应力区: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辽宁 南部、吉林延吉地区、安徽中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及广西等。 ③较弱构造应力区:包括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贵州、 四川东部、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 根据李方全的分析,我国华北地区,以太行山为界,东西两个区域 有较大的差别。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其主压应力轴方 向为近东西向,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堑区,其主压应力方向则发生了急 骤变化,表现为近南北向。 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地区显然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而太行山 以西的山西地堑区虽地处华北,但看来受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和青藏隆起 的影响较大,可以说是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
(oil and gas production )等活动进行之前,地层中地应力的原始
大小。
研究的 目的意义
2
6.1 概述
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概念:
扰动应力:指钻井、油气开采等活动在地层中产生的地应力改变。
构造应力(structural
stresses ):由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
力叫构造应力。在地质力学中常把构造应力叫做地应力,是指导致构造运 动、形成各种构造形迹的那部分应力。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地应力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其影响因素较多,分布规 律比较复杂。在我国,依据已积累的资料,对油田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有 以下认识。
一)地质构造对地应力的影响
1 、局部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中国大陆板块受到外部两个板块的推挤,即印度板块每年以5cm的速
度推挤和太平洋板块每年以数厘米的速度推挤,同时受到西伯利亚和菲 律宾板块的约束。在这样的边界条件下,板块发生变形。据陈宗基的分
区域构造运动产生和控制的应力场称之为区域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运动具
有较强的方向性,并以产生水平附加应力为主,它使大范围的应力场的方向 趋于一致并增大两水平应力之间的差值。
构造运动越强烈,平面应力场的分布规律性越强,方向越稳定。同时,
局部地质构造可对区域构造应力场产生较大的改造作用,局部地质构造的作 用越强,局部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之间的差异越大,方向变化也越大。
第6章 地应力测量及计算
6.1 概述 6.1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6.2 地应力的测量
6.3 地应力场的模拟计算
6.4 孔隙压力的变化对对地应力的影响
6.5 油田开发动态应力场的模拟方法
1
6.1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原地应力(in site stresses ):指钻井(drilling )、油气开采
这一认识对于结合区域构造应力方向和断层发育情况
判断断块油气田内部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21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三)地应力与地质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
高水平应力往往出现在区域平面图上的地壳隆升带;而在地
壳沉降区,水平应力一般小于垂直应力。
通常,最大水平地应力在背斜轴部较低,向翼部逐渐升高, 最大水平应力的变化是在背斜轴部较快,在翼部变化较为平缓。
19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当然,仅对正在发生断裂或发生过微断裂的地区,滑移方向与主应力 方向才有这种简单的关系。 在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引起平面上地应力方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地层力学性质的非均匀性,其中断层的存在影响最大。
1 、平均来看,断层上的绝对应力值比外围地层低。 岩体断裂本质是一种能量耗散和应力重新分布的过程,水平主应力和 最大水平剪应力随离断层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断层上的绝对应力值比外围 地层低。 2 、断层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使断层附加应力分布发生较大改变。 每条断层不仅影响各自周围的应力分布,而且彼此还互相影响。断层
而向斜的轴部(低点部位)则常常有较高应力。构造的陡带、倾
伏端、鞍部或鼻状构造,往往产生应力集中,应力主方向随构造 等高线的变化而发生扭转。
22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3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4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1 、地应力随深度增大
在地层倾角不大的情况下,岩体中有一个主应力基本 上是垂直的,另外两个主应力是水平的。在倾斜地层中, 垂直主应力往往与垂直方向呈一夹角,但夹角大小一般不 超过30°。在沉积岩中垂向应力与上覆岩层重量近似相等,
构造应力 成 因 原地 应力 热应力
扰动应力 垂向主应力 水平主应力
应力 方向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一)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 )
由于岩体的非均匀冷却,或者岩体虽然是均匀冷却的,但与其 相邻的岩石单元的热膨胀系数却不相同,于是在岩体内部就会产生 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 ) 。 岩石介质中各种局部的矿物变化也会引起残余应力的产生。岩 体中的局部再结晶过程可能产生体积应变。矿物集合体含水量的变 化,也会产生应变(strain )和残余应力。 要全面掌握岩层各组成部分的热力学历史和细微的地质进化过
程,在目前实际是不可能的,因此残余应力问题仍然构成一种制约
因素,使得基本力学原理或详尽的地质调查都无法对岩体中的应力 状态做出准确预报。
10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二)构造应力(tectonic stresses )
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使地下产生了极其复杂的不同形态、不同方位、
不同性质、不同等级以及不同次序的构造形迹,就是说构造应力场实质上
破碎后的应力状态可以由保持破裂面平衡条件的要求来确定, 它与断裂前的应力状态(stress state )没有什么关系。即 从初始状态出发估计岩体周围应力状态是极其困难的。要成 功地确定原地应力状态就必须有一个确定局部应力张量的方
法。
14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二、 地应力的分布规律
15
地应力分布图
古地应力:古地应力指某一地质时期或某一重要地质事件以前的地应
力。 现今地应力:现今地应力是目前存在的或正在活动的地应力。分析构
造形迹形成机理主要涉及古地应力,而石油工程则主要关心现今地应力。
3
6.1 概述
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 ):残余应力指除去外力作用以后,尚 残存在岩石中的应力。这种残余应力很小,往往只有零点几兆帕,所以常 忽略不计。 重力应力(gravity stress ):指由于上覆岩层(overburden )的 重量引起的地应力分量,特别指由于上覆岩层的重量产生的水平应力 (horizontal stress )大小。 热应力:热应力是指由于地层温度发生变化在其内部引起的内应力增 量,热应力主要与温度的变化和岩石刚度和热学性质有关。
汇交的方式对断层周围的应力有较大影响,断层汇而不交的地区和端点附
近尤其是汇而不交的区域应力值较高,同时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变化较大。
20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3、断层有使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垂直于断层走向的趋
势。
根据统计,断层的存在可使应力场方向发生转向,并 有使最大水平地应力垂直于断层走向的趋势。这是由于断 层面上不能承受大的剪应力,地应力在断层走向上的分力 容易被释放,导致地应力与断层走向垂直。
17
6.2 地应力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太行山构造带,正是一条在其东西两侧深部地壳结构和组成上有显著差 别的构造分界。秦岭东西构造带以南的华南地区,其主压应力方向相当一致, 为北西西至北西向。地应力绝对值在我国东、西部是不同的。东部相对较小, 而西部相对较大。 油田断块处于板块内部,其应力场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控制,这种由
H
u 1 ( v aP p ) ap p 1 u
u h 2 ( v aP p ) ap p 1 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