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响应到引导:深圳产业转型的规划应对

从响应到引导:深圳产业转型的规划应对

从响应到引导——深圳产业转型的规划应对李启军摘要: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已渐渐地走在国家的前列。

30多年来深圳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并实现了三次重要的产业升级,为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规划在深圳的产业升级发展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分析深圳城市产业和空间演变对当前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以深圳华强北地区为例,结合现状通过对其城市规划的梳理后发现,城市规划要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发挥规划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

深圳的城市规划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由“土地空间的单一供给”到“资源综合统筹供给”转向“产业目标导向—空间优化配置—政策系统支撑”的空间响应体系建设,实现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由被动的响应到主动的开放式引导。

城市规划要突出市场与人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创新工作组织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多专业并轨与多部门协作。

关键词:产业空间响应空间配置开放式引导深圳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基地,一跃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产生升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市规划在深圳产业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圳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和空间经历了多次变迁,分析深圳城市产业和空间的作用机制及城市规划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空间经济学研究表明,资源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圳的城市规划一直遵循这一原则,积极引导产业升级,实现空间综合资源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响应与引导。

1.深圳产业升级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应对1.1产业升级的历程改革开放30多年,深圳由小渔村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市。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在2014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深圳首次超越香港排名第一位,其后依次是香港、上海、台北等城市1。

深圳已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2014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1646件,连续11年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6.7件,居全国各大中城市首位2,产生了中兴、腾讯、华为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企业。

纵观深圳产业发展历程,总体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升级,第一次转型实现了从口岸经济到“三来一补”工业化的浪潮,第二次转型升级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次转型引领了金融、文化、物流、IT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互联网、生物科技、工业机器人等新型科技产业的兴起。

深圳产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图1 深圳产业发展的三次转型与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5 年):商贸服务业主导。

在中国计划经济物资短缺的年代,深圳依托特区的政策优势积极发展统购统销,城市框架开始拉开,商贸业和建筑获得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1986-1995 年):功能性架构搭建。

深圳积极建立以工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

在此期间,深圳证交所成立以及海港、空港建成为搭建了深圳外向型工业乃至城市发展的架构。

第三阶段(1996-2006 年):工业高新化发展。

1995 年深圳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第二次创业”,要建设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产业发展战略由“三来一补”加工业转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该时期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度超过60%,工业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1来源:/20150516/n413165208.shtml2来源:/html/2015-02/02/content_3139371.htm力,扮演着“发动机”角色。

第四阶段(2007-今):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

深圳工业高新化发展十年之后,服务业呈现出加速发展势头。

深圳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等若干政策,推动高端服务和创新型产业发展。

2008 年,深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代替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

1.2城市规划的应对深圳在产业升级的不同阶段,城市规划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从以项目为导向的单一用地供给,到对产业发展资源的统筹安排,并最终形成“产业目标导向—空间优化配置—政策系统支撑”的产业升级空间响应体系。

规划紧抓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实现了由被动响应到主动开放式引导。

深圳城市规划应对与产业转型同步,可分为四个阶段:1.2.1第一阶段(1980-1985 年):直接指导项目建设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项目为导向直接编制工业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委托国营开发机构进行工业项目建设,包括蛇口、上步、八卦岭等工业区,大型国企在深圳产业发展之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目前的招商集团、平安集团、华侨城集团等一批品牌化企业。

1.2.2第二阶段(1986—1995年):统筹土地,发挥市场积极性这一阶段,深圳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积极发展“三来一补”出口加工业,工业在空间布局上具有分散的特征。

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实施后土地开始有偿使用,蓝图式规划已不能对城市进行有效管控,深圳开始编制法定图则,统筹土地出让。

而深圳市经济特区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简称86版总规)提出组团弹性发展结构,则适应了这时期产业分散、灵活的布局特征。

1.2.3第三阶段(1996—2006年):推进产业空间资源优化配置深圳的快速城市化过度消耗了深圳市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土地已不再成为深圳产业发展的廉价要素。

1995年深圳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城市环境。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简称96版总规)规划范围拓展至深圳全域,并将城市非建设用地纳入规划研究范畴,并先后出台《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深圳市工业布局研究与规划》、《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布局规划》等规划,开始对产业空间资源和城市总体环境进行优化配置与提升。

1.2.4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形成产业升级空间响应体系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简称07版总规),深圳进入存量发展时代,规划内容由物质性规划向综合型规划转变。

深圳市出台《战略新兴产业布局规划》,提出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政策分区。

深圳市先后出台《深圳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6”文件》、《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简称“深标14版”)等政策与技术标准文件,提出新型产业用地(M0)、创新型产业用房、工业楼宇转让等政策与技术规定,主动适应产业升级。

自此深圳城市规划形成“产业目标导向—空间优化配置—政策系统支撑”的产业升级空间响应体系,实现了对产业发展由被动响应到开放式引导的转变。

2.深圳华强北片区(上步片区)典型案例解析深圳华强北片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东部,由深南中路、红荔路、上步中路及华富路四条城市主要道路围合而成,总用地面积171公顷。

深圳上步工业区始建于1982年,至1985年基本形成,是深圳市发展最早的以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区之一。

9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以商业、办公为主导,兼有居住、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生活区。

随后,华强北地区逐渐成为全球著名的电子产品集散中心、深圳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创新中心。

图2 华强北片区由工业区到城市重要功能区演变华强北片区(上步片区)编制的相关城市规划主要《上步工业区调整规划》(1998)、《华强北二期商业空间环境改造规划》(2000)、《深圳上步工业区详细蓝图》(2002)、《深圳市上步片区发展规划》(2004)、《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发展规划研究》(2007)、《华强北商业区发展定位与规划》(2006)、《深圳市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2008)等,总结发现:2.1规划与市场、政府的关系是主线在深圳华强北片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一直起主导作用,持续的推动华强北产业升级。

在2008年以前,城市规划在应对华强北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出现城市功能定位滞后于现状、规划建筑容量频频被实际建筑容量超越等现实问题。

随后,城市规划逐渐响应与引导产业发展。

2004年的《深圳市上步片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由市场决定做什么,规划来规范市场;引导市场的良性运作并确保城市问题不致恶化,片区改造要以功能置换为主,明确鼓励与支持、限制与控制、尚需研究与决策的内容。

2007年的《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华强北地区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保障城市的品质与产业活力。

2008年的《深圳市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提出从系统资源结构、基础配套、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全面统筹引导华强北地区发展。

图3 《上步工业区调整规划》(1998)土地利用规划图图4 《深圳市上步片区发展规划》(2004)土地利用规划图2.2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发展由关注空间分配到关注公众利益。

深圳华强北片区2005年以前的规划重点关注城市土地空间的分配与空间环境的提升,这时期编制的规划主要有《上步工业区调整规划》(1996)、《华强北二期商业空间环境改造规划》(2000)、《深圳上步工业区详细蓝图》(2002)。

但在2008年的《深圳市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开创性的提出“城市更新单元”的概念,打破城市既往以用地权属为开发主体的定义概念,考虑优先保障城市公共利益,将城市公共利益与市场开发利益在单元内形成捆绑和有效关联,为城市高价值地区普遍面临公共利益难以保障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图5 《深圳市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2008)空间方案总平面图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城市规划提出人性化的街区尺度,奠定了华强北片区人性化发展的框架。

城市规划顺应市场要求,按照“城区”融合的理念,在工业园区内配置小型社区、员工宿舍、便利服务点、食堂、KTV、邮局、银行网点、小型仓储等服务设施。

后期,小型社区、员工宿舍等逐步演变为商住楼,部分还变成了学区房;食堂变成了快餐店、美食街;银行网点最终形成了振华西路“金融街”;邮局、仓储成为诸多物流快递公司的集散地。

2.3保持产业链条完整的空间“微改造”在2000年的《华强北二期商业空间环境改造规划》中,积极保持产业链条与空间秩序的关联度,不随意对市场配置好的展示、销售、物流和仓储等空间关系进行调整。

在2008年的《深圳市上步片区城市更新规划》中,提出对空间改造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充分评估,改变了单纯追求空间质量和土地价值最大化的导向,而是把产业链条与空间关系的更好结合作为第一出发点。

城市规划重点对交通基础设施和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提出以微循环为主导的道路系统和适度客货分离的交通组织组织模式,建设以“标准厂房+服务空间”的标准化空间模块,为持续的城市产业升级奠定了空间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