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影响价格的因素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影响价格的因素

高中课程新课标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学科长审查签字: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理解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2、能力目标(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二、预习导学影响价格的因素(一)、供求影响价格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时,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于是出现了“物以希为贵”的现象;当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导致商品过剩时,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于是出现了“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二)、价值决定价格1.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或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3.价值规律(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最近发现了一个现象,今年春节前,商场里人头攒动,人们争先恐后地购物,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队,还不时发现物价部门在检查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是不是超过规定;但是,春节后,商场比较冷清,人少,购物的人更少,于是商场贴出“全场商品一律6~7折优惠”的海报问题:为什么节前的价格高,节后的价格低呢?教师总结:商场里商品的价格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与买的人多少有关,与供求关系有关。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共同探求的问题——影响价格的因素(用多媒体打出课题:供求影响价格)综合探究一:材料展示:材料一:下雨了,露天菜场上的蔬菜降价抛售。

气候材料二:苹果遭雹灾减少,价格高于往年。

灾害材料三:发生禽流感期间,鸡肉的价格一跌再跌。

流行病材料四:冬季皮衣卖出好价钱,夏季打折出售;季节材料五:同一种西瓜刚上市每斤卖到几元,大量上市后只卖几角。

时间材料六:羽绒服在东北卖出高价,海南降价也少有人买;地域材料七: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原油,世界油价上涨。

政策、生产材料八:手工精做的瑞士手表很贵,车间机械生产的手表便宜。

生产条件材料九:中秋节时的月饼和情人节时的玫瑰很贵,过后就便宜很多。

节日、习俗问题:分别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种现象?答案:气候、灾害、流行病、季节、时间、地域、政策、生产、生产条件、节日、习俗教师总结:这些因素呢,比如,时间、气候、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我们把它们称作间接因素,那么,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呢?这些因素都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那么,供求关系究竟是如何影响价格的呢?假设商品生产者可以供给10万只口罩,但这段时间恰巧爆发SARS疫情,人们对口罩的需求增加到15万,这就必然会导致商品的供不应求,大家都想买口罩,这就引起买者竞争,从而商家把价格抬高,形成卖方市场。

假设商品生产者可以供给15万台彩电,而消费者只需要10万台,这就导致商品的供过于求,但是生产厂家想把彩电卖出去,这就引起卖者竞争,我们经常听到促销、大出血、跳楼价就是商家把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

练习内化1你能用坐标曲线图表现出商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吗?答案:随着商品供给量的增加,价格会下降,供给量的减少,价格会上升。

如图所示:供求关系影响着商品的价格,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即使再供过于求,一台彩色电视价格再降,也不会比一台收音机便宜;非典时,即使再供不应求,口罩的价格再涨价也好,都不会涨到几百元一个。

这是为什么呢?商品的价格除了受到供求的影响外,是不是有某种因素在决定着商品的价格呢?教师总结:价值决定价格。

一般来说,价值越大的东西,其价格也应该越高,反之越小。

商品的价格说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供求只是在影响商品的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综合探究三:情景一:在一个简陋的工作坊里,甲生产者纯靠手工生产,生产一双布鞋要1小时。

情景二:在一个现代化生产厂房里,乙生产者生产一双布鞋要20分钟。

情景三:根据社会调查,社会上大多数的布鞋生产厂生产一双布鞋要花40分钟。

问题1:用哪一个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作为标准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提示:商品有价值,价值的大小就是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又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劳动量→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每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那到底用谁的标准来衡量价值量呢?如果说谁耗费的时间多,价值量就越大的话,那就不需要用先进的技术,不用那么勤奋,可以慢慢来,这样价值量就大了,价格就高了。

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行不通。

很显然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有的,某一部门生产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主要指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大多数生产者所能达到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问题2:在上述的事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40分钟。

假设一双布鞋的市场价格为10元。

那么,对于甲乙二人来说,谁处于生产中的有利地位?对谁不利?因为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乙由于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较大,处于有利地位,是优胜者;甲由于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损较大,处于不利地位,要被淘汰;3.个别劳动时间对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影响: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盈利)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或不亏不盈)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为了要得到更多的利润,就会努力地缩短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尽可能地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练习内化2生产某种商品,如果某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那么这个企业的()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变小,价值总量不变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变小,价值总量变小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价值总量增加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答案:D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下面我们用生产衣服为例,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单个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综合探究四:如下表所示:假设生产某件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小时,其价值量为16元。

商品价值量是指单个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教师总结: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但是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不变。

也就是说,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两者没有直接关系。

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低,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

两者是反比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和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两者是正比的关系。

这种情况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所以,每个生产者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以求获得更多的额外收入,“效率就是生命”。

当这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降低,个别生产者的额外收入也就消失了,生产者又要为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可见,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那么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练习内化3如果原来一尺布可以换一斤大米,现在由于生产布的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而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多种原因反而增加了一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现在一斤大米可以换()A 、4尺布B、1/2尺布C、2尺布D、1/4尺布答案:A(过渡)到这里,我们知道,价格不可能总是等于价值,它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时高时低,但是不管它怎样变化,始终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不会无限地偏离价值。

接下来,我们学习价值规律的内容。

请同学们找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教师总结: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内容: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练习内化4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里的“等价交换”指的是( )①价值与价格必定相等②商品交换时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③商品交换中,价格与价值要基本相符④商品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存在于每次交换的个别场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四、目标检测1.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由()决定,受()影响。

A、供求关系、买卖能力户B、商品质量、商品的使用价值C、政府部门、市场需求D、商品价值、市场供求关系答案:D2.生产一辆摩托车,甲厂耗费4小时,乙厂耗费6小时,从价值量的角度看:A、甲厂的摩托车价值量大B、乙厂的摩托车价值量大C、两厂的摩托车价值量相等D、两厂摩托车价值量难以比较答案:C五、分层配餐A组1.“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 )A.稀少的商品价值量大B.供求影响价格C.稀少的商品使用价值大D.价值决定价格答案:B2.假定生产一个电子计算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2小时,生产一部MP4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