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六年级下学期《匆匆》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词语和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仿写优美句子。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不甘碌碌无为的心声。

三、教学准备:1、学生学前课前预习,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古诗、警句。

2、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匆匆”的意思,同学们知道吗?生:急促、急忙的样子。

师:如果要在“匆匆”前面加上一些词语,你会加上那些呢?生:时间匆匆、脚步匆匆、步履匆匆等等。

师:很好、那今天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说得真好,时间是具体的东西吗?(生答:不是)我们都知道时间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然而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时间匆匆,同学们,是哪位作者把它定格在文字中的?生:朱自清。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朱自清的一些资料的,请说说。

(生用自己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师:来,请看大屏幕,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

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

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什么?生:《匆匆》师:《匆匆》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板书:散文。

)师:同学们,我们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对话,思考)。

那么,既然是与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要求,请同学们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

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

看看谁最善于倾听。

(播放朗诵音频)期间老师下去巡查。

二、从文体特征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师:大家听完了。

刚刚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很认真地去倾听,在课文上也做了不少的记号。

同学们真是善于倾听的人啊。

现在请一些同学起来交流一下。

课文中的那些地方让你在倾听的时候是能让你感到时光匆匆的?生1: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这句话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

生2:我从问句:“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里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中感受到。

(以上学生的回答都是假设的,根据课堂变动适当作调整。

)师:说得很好。

同学们非常了不起,都是善于倾听的孩子啊。

听别人阅读都可以听出这么多的感觉来。

而且老师发现,在不知不觉间,你们还听出了散文的一个特点。

你看,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是它们又非常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

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鼓掌)三、阅读课文,品味感悟。

(一)范例引路,多元品读第一段师:倾听之后。

我请大家跟着作者—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

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认真默读课文,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师:好,时间到了。

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

同学们,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话了。

我们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你读懂了什么?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

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

生: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理解得非常棒。

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示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

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为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师:还有很多孩子想说,但是时间有限,这样吧,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各读各的,读出各自的理解。

(学生自由读文)(二)、领会全文,学生自学自悟。

师:读得很不错。

刚刚我们说到了,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同学们再看一看,这段话中还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强调这句话: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这句话中又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师:日子能偷吗?能藏吗?又到哪里去了呢?生:日子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是一个优美的语句。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作者这样写可以增强文章气势。

师: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生: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是啊,他很留恋。

(板书:留恋)生:他很无奈师板书:无奈师: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师: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指名读师: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读得得很好。

的确如此啊,燕子、杨柳和桃花都是美好的事物,借美好的事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看看还有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吗?生:我认为这一句也写得很美:“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那你认为这句话美在哪里呢?生: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我觉得这句话很形象。

师:说得非常好。

你们算算,八千多日子相当于多少年?生:24年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24岁。

你读到这个句子时(板书: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你能感觉到、能摸得到吗?你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生:日子太容易被人忽视了。

生:时间太短暂了。

师:时间很珍贵,你一生有几个八千多日子?何况那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有什么感受?生:时间太珍贵了。

师:因为少,所以珍贵,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话。

生齐读师: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有几个八千多日子,只有几滴水一样短暂,(板书:短暂)属于你的时间就像一滴水,你现在连一滴水都不够。

日子消失得那么快,我读出了作者对时间飞快的流逝无能为力的感觉。

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里,可以忽略不记,是那样的渺小。

想到这里,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生:他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二十几年里,他没有做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所以他“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是啊,当他突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时,很难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作者蓦然地发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了,而你们13年已经过去了,我们齐读……师:看一下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联系生活实际,大家可以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时间是如何流逝的,和同桌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联系生活实际,同桌谈论,促进理解,提升能力)师: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自己的感悟吧。

生:我觉得时间是真的过得很快的。

我记得以前我总是希望快点上六年级,那样就可以快点毕业了,我希望我能快点当上初中生。

而现在,一转眼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

平时我的时间就在学校、家里溜走了。

时间溜走得很快,我感觉我抓不住啊。

(说完后读了这句话) 师:联系了生活实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非常好。

同学们,一转眼你们都是六年级的毕业生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虽然时间过得悄无声息,但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是可以抓住时间的。

珍惜你们的小学时光啊。

老师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看法,那请带着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情全班齐读一次。

师:瞧,时间过得多快。

在不知不觉中,一堂课也就快结束了。

一篇文章绝对不是用一堂课就能品味得完的。

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还请大家准备以下内容:1、思考课后的第三道题,按要求写几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3、搜集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