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上册语文课件 (共21张)
【新教材】14 故都的秋——部编版上册语文课件 (共21张)
赏析名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含义:我心甘情愿地欲以生命为代价,换得故都的秋的长在! 作用:①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内容上:直接抒发作者对 故都之秋的无比眷念挚爱之情。
想一想 描写“秋”的诗文,你能说出几句?
3.这些例 子,仅 仅是某 一事物 或概念 逻辑范 畴中的 一个或 几个现 象,不 属于事 物或概 念的本 质属性 ,应汰 除。
4.章回体小说是 中国古典 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 的“讲 史话本 ”发展 而来的 。“ 讲史”就是说书的 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 。讲史 一般都 很长, 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 讲完。
博喻
定义: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一个本体。可以用多个喻 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作用: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 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本体——南国的秋韵与北国的秋韵
喻体
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5.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 中的一 回。在 每次讲 说以前 , 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 就是章 回体小 说回目 的起源 。章回 体小说 中经常 出现的 “话说 ”和“ 看官” 等字样 ,正可 以明确 看出它 与 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第
二
故
都
的
秋
课
作者简介
3岁丧父,家道衰贫,聪颖好学, 少时已有古典文学基础。
1913年留学日本,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 使他忧伤愤世。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 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 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 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 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2、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段落中哪些景物描 写了故都秋景?如何饱尝故都秋景?
清、静、悲凉 3-11段
饱尝
小院、槐树、秋蝉、秋雨、果树
第二段
南国之秋的特点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 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十三段
南国秋景 特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郁达夫、郭沫若、 成仿吾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 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 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 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 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 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文章的结构
1-2 北国的秋有何特点(与南国秋比较) 3-10 故都的秋景及人类对于秋的感受 11-12 再次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故都的秋 有何特点?
2.作者在哪些段落通过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 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 记。
前期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后期寄托自己感时忧国的心境。
黄酒味道浅淡,白干味道浓烈; 稀饭稀薄,馍馍厚实; 鲈鱼味浅,大蟹味久; 黄犬机灵轻佻,骆驼沉稳厚重。 比较点是“秋味”,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秋味更 浓、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对比衬托
江南的秋 慢、润、淡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的秋
清、静、悲凉 饱尝
突出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 向往、眷恋之情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由 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 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去北平。当时,郁达夫到达北 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 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 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 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北平, 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 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 秋》。
理解题目
“故都” 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蕴含文化底蕴。
“秋”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 两者结合,暗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题目明确
而又深沉。
小组合作(5-8人)
※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概况每部分的内容。(1人) ※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描写了故都的秋景?(1-2人) ※鉴赏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1-2人) ※列举传统文人悲秋的诗句;思考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感受与传统文 人有何差异?(1-2人)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上内容。(1人)
白居易《琵琶行》 杜甫《登高》
马致远《天净沙》
1.压缩语段,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卷“ 语言表 达题” 的重点 和热点 ,它要 求对文 段中的 信息进 行筛选 ,选出 主要信 息,剔 除次要 信息, 然后根 据题目 要求用 简要的 语言表 述出来 。
2.有时, 定义题 所给材 料在交 待事物 或概念 时,为 了避免 抽象, 而让读 者有具 体可感 的印象 ,往往 会对事 物或者 概念进 行举例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