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姓名:兰颖波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学号:201323040063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 是七岁到十二岁的儿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占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
所以,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语文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 只有具有较
高的儿童文学素养, 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才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才能胜任今后的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 儿童; 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 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或为他们所喜爱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
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人群。
所以,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 他们的年龄在七至十二岁左右, 是标准的少年儿童, 同时又是接受学校教育的“人之初”阶段, 那么儿童文学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因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学中有历史、有道德、有知识、有人性, 可以说包罗万象。
其中一脉贯穿的, 是人情、人性的美好。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生
一个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 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 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的。
”由此可见, 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中就像食粮一样, 但它是一种精神食粮, 它会让儿童在不断吸取营养的过程中慢慢长大。
所以, 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 儿童文学的雨露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的心田, 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 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 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的年龄大约在七至十二岁左右, 正处在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要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而在他们学习了文字, 会阅读、会写作之后, 这种求知的需要变得更为强烈。
在探求新知识方面, 他们比幼儿进了一步, 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性, 即他们除了靠直接的感觉外, 还能凭借具有无限潜力的手段———阅读, 去间接地认识世界。
识字, 即获得阅读手段, 是人在认知上的一个飞跃。
儿童文学应当适时地满足童年期儿童的这一需要, 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 帮助他们扩大眼界。
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作用依次为:
1. 认知作用
认知作用, 即通过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
初步地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
高尔基在童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 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
在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深有体会地说:“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 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向
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 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
”“我愈读得多, 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 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 更加美丽。
”儿童文学这时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 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 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
如郭风的散文诗里的蒲公英、油菜花、朝霞、彩虹⋯⋯都散发着春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
郭风笔下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都会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 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学的热爱。
2. 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艺术形象。
它不同于教科书, 它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 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
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 在感情上更要有所激动, 产生深刻的印象, 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得到教育。
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的中篇小说《铁木儿和他的伙伴》, 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铁木儿这样一个先进少年的典型, 在小说问世不久, 便在苏联掀起了一个“铁木儿运动”, 千百万少年儿童学做铁木儿。
可见,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艺术形象具有感化孩子心灵的力量, 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性格、意志、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的影响是强烈而深远的。
3. 审美作用
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 没有美就没有文学。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同样依循美的规律, 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 并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 所以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
用儿童文学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
安徒生的童话《野天鹅》中的艾丽莎, 不仅长得美, 而且还有一颗纯美的心。
在解救哥哥的过程中, 她忍辱负重, 经受了种种考验, 自始至终地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这种感人的行为极其充分地展示了艾丽莎的坚定勇敢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 感染、教育了无数不同肤色的小读者。
4. 娱乐作用
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
快乐,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 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 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成人在有忧愁和烦恼的时候, 需要发泄和排遣, 孩子同样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
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长与之存在的代沟、自身的逆反⋯⋯都会造成孩子的苦恼、压抑和焦躁。
如果这时不让孩子宣泄和释放, 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心理问题。
那么, 具有浓厚娱乐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为孩子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可能性, 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与顺利发展。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着教育对象———儿童, 面对着教学内容———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主要取决于教师们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
因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 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 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 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
”那么,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 以适应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
“试想, 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 那将是何等糟糕。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
儿童文学的教学能力; 二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三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
这三方面能力, 是鉴别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高低、能否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是非常迫切的。
儿童文学鉴赏, 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审美活动。
说它是精神活动, 是要求鉴赏者在阅读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 发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
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积累, 通过想象和联想, 来补充、丰富、扩大作品中的形象, 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说它是审美活动, 是因为它能让鉴赏者在阅读过程中, 求真、向善、爱美, 在鉴赏过程中, 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 从而激起对美好情操、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再多了解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史, 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 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就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力。
这样, 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指导, 才能成为指引学生走向儿童文学园地的领路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学生们也确实迫切需要这样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 教材编写委员会. 儿童文学[M] .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6.
[2] 王泉根. 当代儿童文学教学论文集( 序) [M] . 成都: 天地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