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文学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2.儿童文学题材指儿童文字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是作品内容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儿童文学有三大母题:爱、玩童、自然。
二、填空题1.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富有儿童情趣;它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其他四个特征是:(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叙事性)_2.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3.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一定年岁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
4.文学接受是指读者注意文学作品,初步阅读或听讲作品,以至产生兴趣的过程。
为了分析的方便,一般把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描述为_(注意、阅读、兴趣)几个阶段5.婴幼儿是靠听觉感受儿童文学的。
婴幼儿文学的基本要求是_(游戏性、趣味性、直感性、幻想性)6.婴幼儿文学的功能主要有四(愉悦、认识、教育、审美)三、选择题(单选或多选,每小题2分,共20分)1.以下各项中属于内容因素的有。
__A.题材_C.母题_E.主题_G.人物_H.心理描写_ L.情节J.环境;属于形式因素的有_B.体裁_D.意识流_F.语言I.顺叙K.结构________。
(ACEGHLJ、BDFIK)2.儿童文学在艺术手法上的“四多四少”是指___ B.多用顺叙,少用倒叙、插叙;C.多用描写、对话,少用议论、叙述;E.多用生活流手法,少用意识流手法;G.多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少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BCEG)3.决定儿童年龄特点的三个基本因素是_A.生理因素D.心理因素I.社会化程度(ADI)4.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是指___ D.少年期文学 E.童年期文学F.婴幼儿文学(DEF)5.在儿童文学中, ___ ______是儿童文学特色最鲜明的文学。
(A)6.就语体来说,婴幼儿文学应____ C.口头文学7.童年期文学特别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____ B.浅显性 D.真实性F.趣味性 H.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BDFH)8.童年期文学常用手法有____ A.夸张手法 B.写实手法E.幽默手法(ABE)9.童年期文学常见的样式有_________。
(BCDEFGH)A.儿歌B.儿童诗C.童话D.寓言E.英雄故事F.小说G.科幻作品H.散文10.童年期儿童文学的作用依次是:_________。
(BACED)A.教育作用B.认知作用C.娱乐作用D.宣泄作用E.陶冶情感作用四、问答题1.儿童文学可以描写爱情题材吗?举例说明。
答:儿童文学可以描写爱情题材,因为儿童文学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一般成人文学所表现的题材,儿童文学都可以表现。
所以,在儿童文学题材上,不应人为地限制题材。
写什么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如何写。
同样是爱情题材,儿童文学作家就必须采取适合儿童接受并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反映角度与艺术方法来表现。
中外儿童文学史上,就有不少描写爱情题材的名篇佳作。
以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为题材的古典童话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格林童话《灰姑娘》。
2.怎样理解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意义?答:儿童文学是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依据,为他们的成长需要而贡献的精神食粮。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资营养作为身体成长发育的动力,而且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识丰富自己头脑,还需要用美来陶治性情,调节人格的全面发展,以这些作为心理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实践的和精神的动力。
因而,儿童文学具有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是教育作用。
因为整个儿童年期都是孩子们受教育的时期,儿童文学的主要作用便是与学校教育一起,运用自己的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达给儿童,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而儿童文学往往被认为是教育儿童健全成长的有力一翼。
其次是愉悦情性。
因为儿童期是孩子们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儿童的身心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有适宜的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
儿童文学尊重儿童的举、爱好、思想和情感,顺应儿童纯真、好奇的心理和活泼好动的天性,为儿童的心灵营造了一个逍遥的乐园。
因而儿童文学又被认为是快乐的文学。
第三是开启智力。
因为儿童期是人一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将无法弥补。
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儿童文学,便自觉担负起发展儿童思维和开启儿童智力的任务。
儿童文学中有不少体裁便是以开启智力为特征的,如绕口令、谜语诗、寓言、科普作品等。
第四是健全儿童人格。
儿童期是人格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构成人格要素的各方面必须协调发展,才有健全的人格,尤其是智与情的发展不可偏废。
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指向儿童的情感,能让儿童在美的情感愉悦中,明辨是非,学会做人。
审美价值取向的潜移默化,对促进儿童人格的协调发展和趋于完善有积极的意义。
五、分析题(30分)阅读《坐火车》,试分析其儿童诗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即浓厚的儿童情趣。
如诗中摆起小板凳做火车、“我当司机”以及模仿车轮的轰隆声和汽笛的呜叫,都是与儿童心理相适应的儿童特有的(不属于成人的)行为与语言。
第二节更富童趣。
“抱娃娃的靠窗坐”,仿佛真在车上;“牵小熊的往后挪”,看,车上秩序井然;“皮球积木都摆好”,对孩子来说,玩具总是少不了的,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大家坐稳就开车”,俨然一副火车司机的口气,又自然地引向下一节。
而这一切情景都是孩子式幻想的产物。
游戏、幻想、纯情、欢快,这些由儿童特有的行为与语言造成的童趣美与稚拙美,就是典型的儿童情趣。
正因为作品所富有的浓厚的儿童情趣,读者才将它与成人文学区分开来。
1.儿歌是指专为较小年龄的儿童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
2.摇篮曲又叫摇篮歌、催眠曲或催眠歌,是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那种哄孩子睡觉时所吟唱的诗或歌。
1.少年前期年龄的界定大致在__________岁到__________岁,相当于我国的__________教育阶段。
(12、15,初中)2.对少年前期文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艺术性四个方面。
(真实性、深刻性、新奇性)3.少年后期又叫__________,它是整个__________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__________的开始阶段。
(青年初期、儿童时期、青年时期)4.儿童泛指__________岁的未成年人;狭义的儿童指__________岁的孩子。
(6-12、6)5.少年后期的年龄特点是个体在_(生理、心理)上基本成熟,并已接近成人;在社会化程度上,初步形成了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
6.儿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结构简单、主题单一、语言通俗、音乐性强)7.儿歌创作除遵循儿童文学的一般创作规律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口头文学特征、体现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诗体文学的特征)1.___ C.少年后期______是人格初步形成的时期。
(C)2.少年后期的文学应当自觉地把__ D.艺术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更加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本身。
(D)3.少年前期儿童最为喜欢的体裁是____ B.小说(B)4.少年前期文学的表现手法,除写实、夸张、象征、幽默手法之外,还应加上___ A.拟人_______手法。
(A)5.___ A.儿歌_______是儿童文学中最具儿童文学特点的样式之一。
(A)6.“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这首儿歌是___C.数数歌7.“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这首儿歌是__C. 连锁调8.儿童诗是儿童文学中_ D.叙事性_最强的种类之一。
(D)9.儿童诗有别于成人诗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__ B.浓郁的儿童情趣10.不同角度可以对儿童诗作出不同分类。
以表现手段分,可以分为A.叙事诗和 D.抒情诗两大类。
(A、D)1、为什么儿歌必须琅琅上口?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琅琅上口”,就是指口语化,可读性强,而且读起来顺口,富有音乐感,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征。
儿歌之所以必须琅琅上口,其根本原因是由读者的年龄特征所要求的,因为婴幼儿是靠听唱来接受儿歌,如果不琅琅上口,他们就难以接受。
儿歌主要是供幼童吟唱的,或者是大人吟唱给孩子们听的,表现出很强的口头文学特征,即对语言的要求必须琅琅上口。
所谓琅琅上口,有两层意思。
一是口语化,适合婴幼儿的语言习惯。
如传统儿歌《摇摇船》:“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吃了糕饼上学校。
”整首儿歌,就像儿童在自言自语。
像“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就是十分典型的幼童口头语言,说起来十分顺口。
另一层意思是儿歌的语言与结构富有音乐感。
仍以《摇摇船》为例,不仅“摇”“桥”“宝”“包”“糕”“校”这些句末的字都押韵,而且长短句交替,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正因为《摇摇船》在语言上具备了口头文学特征:口语化、押韵和阅读的节奏感,使得这首儿歌琅琅上口,流传很广。
由此可见,琅琅上口是一首优秀儿童必须具备的条件。
2、请举例说明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在儿歌中有—类儿歌是很典型的,如摇篮曲;而《儿童文学作品选读》的第二编“儿童诗”里,也选有一篇黄庆云的《摇篮》。
我们不妨就以这首儿童诗与儿歌中的摇篮曲相比较,来说明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先看一首儿歌《摇篮曲》:小宝宝快快睡觉,/乌鸦喜鹊树上睡了,/小猫小狗窝里睡了,/月亮星星云里睡了,/小宝宝快快睡觉,/快快睡觉。
再看黄庆云创作的《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比较这两首同题作品,内容非常接近,但在艺术特征上,却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前者是一首典型的儿歌,后者则被看作儿童诗。
具体来说:首先,前者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后者篇幅较长,结构有变化,语言也比较诗意化。
其次,前者是母亲哄孩子睡时所吟唱的,表达的是母亲催孩子快快入睡时的感情,接受者主要是婴幼儿,是靠听觉来感知作品的;后者更适合给孩子自己来朗诵,抒发的是孩子对于母亲的爱,因而在读者的年龄层次上,后者更适于儿童期的孩子。
第三,从内容上看,前者十分简单,只有6句;主题单一,即哄孩子快快睡觉。
后者虽然也是哄孩子入睡的主题,但内容丰富得多。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对第四节构成了连贯比:宝宝睡在妈妈手里,就像星星睡在蓝天、鱼儿睡在大海、花儿睡在花园。
诗人以浅显、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个精美的摇篮。
相比较之下,前者就简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