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课程论文

中国古代史课程论文

人文学院本科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面具后的悲剧——探索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的一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 A(一)
教学班号: 4599 序号: 9
专业:人文教育班级:131
学生姓名:胡楚晗学号:13120108 指导教师:桂栖鹏职称:教授、博士
完成时间:2013年 12月 13 日
成绩:
面具后的悲剧
——探索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一生
[摘要]:高肃,名孝瓘,字长恭。

(?-573年),东魏权臣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东魏权臣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北齐后期重要将领,世称兰陵王。

兰陵王的一生仅仅三十余年,但他短暂的一生却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兰陵王是胜利的象征,是一位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的杰出将领,甚至被几近神化。

同时,他的生世之谜也千百年来令人津津乐道,至今未有定论。

随着《兰陵王入阵曲》的广泛传播,尤其是被视为日本的正统雅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兰陵王的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本国人民对其的正确与深度了解,也可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北齐兰陵王骁勇善战面具悲剧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北魏渐渐分裂成分别由高欢和宇文泰主宰的一东一西两个相互独立并对峙的政权,史称东西魏争霸。

公元550年,高洋废掉西魏,建立北齐;公元557年,宇文泰三子宇文觉在权臣宇文护的操纵下,废掉西魏,建立北周。

①公元577年,宇文泰四子宇文邕攻克北齐国都邺城,生擒高纬,北齐覆亡。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②
而在北齐与北周的四十年争霸史中,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铁血名将,斛律金,斛律光,段韶,宇文邕,贺拔胜……不胜枚举,北齐王室兰陵王高长恭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骁勇善战威名远扬,关于他的传说也广为流传,为其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因“音容兼美”而常以假面慑敌,齐人为此创作《兰陵王入阵曲》,流传至今。

兰陵王短暂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但许多传说已经后人多方修饰,其可信度亟待考究,关于其身世及死因至今依然扑朔迷离,然而究竟是什么让兰陵王的形象与传说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不得不发人深思。

一、生平
兰陵王,姓高,名肃,字长恭,一名孝瓘,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东
①《逐鹿天下——北齐和北周四十年争霸史》,现代出版社,2011
②唐·李商隐:《北齐二首》(一)
魏权臣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东魏权臣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北齐书》中载:“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史书明确记载了兰陵王五个兄弟的母亲,唯独长恭生母不详,他的身世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天宝八年(557年)通直散骑侍郎;
天宝九年(558年)封乐城县开国公,进上仪同三司;
天宝十年(559年)除仪同三司,并开始出任地方官,以本官行肆周事。

又进仪同三司。

乾明元年(560年)除领左右大将军,增邑一千户,其年受封徐州兰陵郡王。

大宁元年(561年)除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
大宁二年(562年)别封巨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进领军将军;
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

武平二年(571年)2月担任太尉。

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

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

段韶病倒之后,长恭接替统领全军,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

武平三年(572年)8月,受任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4月封太保。

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二、邙山大捷
河清三年(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大举攻齐,北齐于邙山战败,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北齐重镇洛阳,“齐遣兰陵王长恭,原名孝瓘,系高澄第五子。

大将军斛律光,往援洛阳。

”“韶为左军,光为右军,长恭为中军,整甲以待。

”①三军与周军激战,血流成河。

大战难分难解之时,兰陵王面戴“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路杀到洛阳城下。

“周人不意齐兵猝至,望见阵势严整,并皆惶骇。

”北齐守军不敢相信援军已至,兰陵王“免胄示其面”,城上守军方才惊喜交加,军心大振,里应外合,大败周军,据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同年12月,受封尚书令。

三、兰陵王之死
凭吊当年名将,肝胆照河山,戍紫津玄塞,荒原野畴,邙山突围,西境御敌,定阳擒贼,怎奈无辜于天反遭鸩,一代柱国遗憾恨。

①《北齐书》:唐·李百药,中华书局,1972
追忆昔日王勋,英风贯日月,为文韬武略,帅威臣廉,功高弗傲,富贵不淫,债契何讨,但有大德行地而称颂,千载兰陵享春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

长恭自邙山得胜,威名颇胜,武士相率歌谣,编成兰陵王入阵曲,这引来了北齐后主高纬的嫉恨。

据史料载,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

”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昏庸的高纬刻意误解了“家事”的含义。

为了自保,高长恭不惜自毁名节,贪赃枉法,意欲减轻高纬对自己的猜忌。

下属尉相愿猜到兰陵王的意图,劝道“王何不托疾还第,勿预时事!”但是一腔热血的兰陵王终究因不甘而错失良机。

北齐武平三年(公元573年),高纬遣使赐鸩,逼其自杀,得年仅三十余岁。

赠太师、太尉,假黄钺,谥忠武,有千金债券,“临死悉燔之”。

四、其他
(一)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载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称其“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质疑、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

但是,兰陵王的美并非英武之气,而是一种偏阴柔的接近女性之美。

唐·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说“大面,出北齐。

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谦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

”这样的阴柔之美让兰陵王不得不佩戴狰狞的面具征战沙场以威慑敌人,增进士气。

然而,究其真实历史,并未有兰陵王因面貌过美而带面具的记载。

《北齐书》等史书所载的也仅仅是兰陵王“免胄示其面”,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

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也就是头盔和铁护面一体的,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

因此,关于兰陵王是否真正佩戴面具上战场,还有待定论。

(二)兰陵王入阵曲
邙山大捷后,“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

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广为流传,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

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

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

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然而渐渐“殊非旧曲”。

幸运的是,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①引自孔令德先生所撰长联。

五、思考
(一)关于兰陵王的生母,笔者认为一般有三种推测:
其一,史书明确记载兰陵王的五弟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由此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或其他女婢杂役;
其二,兰陵王的母亲出身非常高贵,但身份十分特殊,应该就是高家最至亲的女眷,而高欢很可能为了遮丑有意抹杀了这个女人的姓名;
其三,风流成性的文襄帝高澄处处留情,兰陵王的母亲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承认自己身份,也不愿被记入史册或纳入高氏宗谱。

(二)为何兰陵王短暂的一生留下了那么多的传说,他的事迹为何历经千年仍为人津津乐道?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兰陵王战功卓越,在乱世南北朝中带给民众胜利与结束无休无止战争的希望,在传说中,兰陵王已然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话代表;
其二,兰陵王貌美,被后人评为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出众的外表无疑为其短暂的人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与润色;
其三,兰陵王的悲惨结局引来民众极大的同情与愤慨,人们为其感到不公与惋惜,这也就成了代代相传的不变主题。

参考文献:
[1] 李延寿,《北齐书》卷11,《兰陵武王长恭传》
[2] 张杰,《兰陵王佩戴面具上战场》,《国学》2013年03期
[3] 姜狼,《逐鹿天下——北齐和北周四十年争霸史》,现代出版社,2011
[4] 严昊,《北齐兰陵忠武王高长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知网
[5] 李文珊,《兰陵王的传说及其研究》,河北学刊,1992.6
[6] 李百药,唐,《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