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知识要点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
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