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一、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不过,绝对、抽象的“无”还并不是庄子哲学的顶点,庄子哲学的顶点是“矛盾”。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道家的思想体系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

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即由庄子哲学中内在的、并且又是由庄子自己提出来的矛盾现象表现出来。

庄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断地提出一系列的矛盾问题。

这些矛盾问题庄子自己没有解决。

庄子的理想和出发点有可能是想找到宇宙万物中统一的、封闭的“道”的所在,但庄子哲学探索的实际结果则带有明显的矛盾和开放的性质。

庄子自己很可能没有识意到他是要表达“道”的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但在他的哲学探索过程中实际上是确实表现出了“道”的兼有开放性的双重性。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因而也是实用的、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

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封闭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就不是实用的和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因此就空前绝后,往而不返,不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尤其是“不为王公大人所器”。

但是时过二千数百年之后,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从现代开放环境的背景上看,庄子哲学以揭示矛盾、表现为开放,而不是以涵括矛盾、表现为封闭作为结束,就并不比儒家的提出一个完备、实用、但却封闭的体系缺少意义。

认识到哲学史上的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封闭性,是体系内部不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开放性,是体系内部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从“有”和“无”的关系上看。

道兼“有”“无”,庄子的“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有”是就物质全体而言,“无”是就抽象本质而言。

二者异名同实,“无”就是“有”,“有”就是“无”。

“无”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联系,是天地万物的统一和绝对。

“有”生于“无”,“无”是“有”的终极根据,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

但同时,“无”也可以是无根据,也可以是对终极根据和宇宙万物共同本质的否定。

从宇宙万物的生成上看。

庄子的“道”有情有信,现实的物质世界有日月之明,有星辰随转,有旦暮之期。

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但有序的现实物质世界的本原和根据是“无”,而“无”的展现形式又是“无所可用乃为予大用”,从而使得在从“无”到“有”的物质运动与生化过程中,存在着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从生命的意义上看。

庄子认为“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

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道”。

人从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上获得了自身的生命意义、存在意义。

但“道”之于物,生生不休,变动不居。

对于万物来说,生为体,死为尻,生如得,死如丧,生死一守,“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生的意义又从而为“道”的更高层次所否定了。

从对“道”的认识上看。

“道”无所不在。

日夜萌于前,春夏秋冬四时代序。

“道”在蝼蚁,在瓦甓,在屎尿。

“道”可道,可名,“道”的痕迹至显无遗。

但是在“道”的认识和描述上,“道”非常道,非常名。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

“道”不可见,见而非也。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知之为不知,不知乃知之。

所以,如果庄子知“道”,就应该抱一自守,对“道”不加论述;如果庄子对“道”屡有论述,著书十余万言,申之无已,这个“道”就应该不是真实的“道”。

道家学说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认为有“道”,以“道”为精,以“道”为本,叫作“主之以太一”(《庄子?天下》)。

庄子继关尹、老聃之后十分认真地坚持了“道”的绝对性、一元性,力求建立道论的封闭体系。

但在庄子坚求乎“道”的过程中,却因为同时出现了“道”自身内部的矛盾现象,从而使道论导向了开放。

一方面“道”是统一的,不统一就不是“道”,“道”只能是统一的;另一方面,“道”实际上并不统一,还存在着内在矛盾,包含着它所不能包含的因素。

既然“道”是统一的,也就不必要有人类对于“道”的追求探索;既然“道”并不统一,也就不能先验地称之为“道”。

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人分析了庄子哲学中的矛盾现象,认为这是庄子哲学体系的缺陷。

比如周勃《论庄子的自由观与人生哲学》(载《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一期。

)指出人生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在庄子思想中的深刻对立,刘笑敢《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矛盾》(载《文史哲》1985年第二期。

)指出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在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根本矛盾,等等。

但是这种对庄子哲学中矛盾现象的分析对于庄子哲学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所谓的指出矛盾也并没有涉及到庄子哲学的实质,因此也不能以此作为评判庄子哲学性质和衡量庄子哲学水平的标准。

庄子道论中的矛盾问题,是在庄子道论的阐述过程中内在出现的,而且是由庄子自己首先意识到和积极总结出来的。

恰恰是由庄子哲学中的矛盾问题,展现出了庄子哲学体系中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而这也正是庄子哲学在思维水平上高于封闭体系的儒家哲学,发展了老子哲学,使道家一派无愧于儒家而与之并称,虽然有空前绝后的不幸,而又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古代,直接与现代哲学中的许多重要原则相吻合的关键所在。

在老子的道论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内在而根本的矛盾之处。

比如第一,老子认为“道”是绝对统一的,但同时老子又认为现实中存在着不合于“道”的事物,如“仁”、“义”、“礼”,如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如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二,认为“道”无名但又强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著书五千言以讲“道”。

不过和庄子相比,老子中的这些矛盾问题是隐微的,而且也与老子本质上有为的、作为政治理论一家之言的目的相同步,从而实际上也就本无所谓内在的矛盾与不矛盾。

庄子执着于道的统一,又困苦于道的开放。

《庄子?天下》:“天下大乱,道德不一。

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庄子沉痛百家的“往而不返”,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只往不来。

一得一失,一失一得。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百家蔽于人而不知天。

知天而困于天,知人而困于人。

既封闭,又开放,这一双重特点自始至终遍在于庄子哲学的各部分,成为贯穿庄子哲学体系的、与道论的主线相对称的又一条重要线索。

在庄子哲学中由庄子自己所提出的矛盾问题分八组略述于下。

(一)《齐物论》: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此一事物、彼一事物与他一事物各有自己的原则和本质。

每一事物都自以为是对的、正确的,但每一事物实际上都不一定是对的、正确的,因为各事物相互之间都不能互证。

而且,对于每一事物既然不能证明其是、其正确,也就同样不能证明其非、其不正确。

所以:《齐物论》: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啮缺问:“你知道事物都是正确的吗?”王倪说:“我哪里知道。

”啮缺问:“你知道你不知道吗?”王倪说:“我哪里知道。

”啮缺问:“那么所有人都没有知吗?”王倪说:“我哪里知道。

不过,我试着问你:你怎么能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你怎么能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二)同是感觉和认识的主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情况。

《徐无鬼》:濡需者,豕虱是也。

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囿于行迹者,就像猪身上的虱子。

猪身上的虱子选择了猪毛稀疏的地方,自己以为是宽广的宫殿苑囿。

选择了猪的两股之间,两胯之内,两排乳之间或脚弯之处,自己以为是平安有利的居室住处,却不知道杀猪的人有一天动起手来,布草点火,把自己和猪一起烧焦。

《达生》: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

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折。

喝酒醉了的人从车上摔下来,车跑得很快人也不会摔死。

醉了的人骨骼与常人相同,但受到的损伤却与常人不同,这是因为醉了的人神智完全,乘了车也不自知,摔下来也不自知,面临死亡心中也不惊惧,所以本应受到损伤却不会有损伤。

《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我怎么知道热爱生活不是迷惑?怎么知道怕死的人不是像人小时候从家里走散,长大了就不再想回家乡那样,丽姬本是丽戎国艾地看守封疆的小官的女儿。

晋国带走她的时候,她哭得那么厉害,等到到了晋王的宫中,和晋王一起睡在大床上,吃的是肉食,就后悔开始的哭泣了。

我怎么知道已经死了的人不后悔他当初的祈求活下来,《齐物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

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丘也与汝,皆梦也。

予谓汝梦,亦梦也。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梦中饮酒的人,醒了以后在哭泣。

梦中哭泣的人,醒了以后去畋猎。

梦之中又有梦,而且在梦中时并不自知是在做梦。

愚笨的人梦醒之后自以为知道是做了一个梦,但却不知他仍然是在一个大梦之中。

我和你都是梦,我告诉你我和你都是梦,也是一个梦。

庄周做梦,在梦中成为了一只蝴蝶,成为蝴蝶以后感觉身心都很便当,并没有什么不适,飞起来真是一只蝴蝶。

梦醒了,就又还是庄周,觉得作为庄周身心也很适应。

不知道庄周在梦中成为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在梦中成为了现在的庄周呢?(三)《骈拇》: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