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物理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这节课的设计思想是:把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从教育的角度编制成既有一定难度、又有操作可能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电磁感应现象,体会实验探索的艰辛,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家执着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分析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进一步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电磁感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及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探索过程。

2.教学难点:对切割磁感线运动的认识及探究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猜想。

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经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分析比较与实际的动手操作,可以探究并归纳出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
引入: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联系,受到了这一发现的启发,人们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能生磁”,“磁能不能生电”呢?不少科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英国平民科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有密切的联系。

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之后,终于在183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法拉第的发现使发电机等用电设备的发明和应用成为可能,我们现在能很方便的用电。

我国令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都与法拉第的发现有着联系。

我手中就有一个发电机模型(简介其结构),它为什么能发电呢?其发电的条件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

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导体切割磁感线时,闭合电路中有电流产生。

(教师演示)在这个实验中,磁场是由马蹄形磁体提供的。

是不是只有马蹄形磁铁才能提供磁场呢?
生:不,电流也能产生磁场,通过电螺线管也能产生磁场。

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哪种磁体周围的磁场相似?
生:条形磁铁。

师:好。

除了这个演示实验所示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办法呢?请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么样才能产生电流。

将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若实验器材不够,请到台前来取。

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记录表格
师:这是大家通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将其罗列在表格之中。

大家请看活动①与活动②产生电流的条件相同,都是要导体切割磁感线,而活动③不切割磁感线也能产生电流。

同学们,大家试想三种情形下都是利用磁场产生了电流,其中肯定有某种共同的原因,我们应该象法拉第坚信磁场能产生电流一样坚信这一点。

只是我们通过表象暂时还无法得知其本质的原因。

不过,这共同的原因肯定并不是“切割”。

那么,这个共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教师停顿)
师: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还是让我们来重温刚才的三个探究过程。

(动画展示)
希望大家眼睛不要盯着导线的切割,在这幅画面上,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

大家看一看,导体所处的磁场可以认为是一个匀强磁场,导体左右运动时,导体所在回路处在磁场中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呢?
生:有变化。

师:怎么变?
生:……
师:好。

说不定,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找到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共同原因。

请大家记下初步分析。

活动①是这样,那么活动②呢?
(动画展示)请学生回答
生:S不变,B变,有电流。

师:非常好,请大家记录下来,那么活动③呢?
(动画展示)请学生观察回答。

生:S不变,B变,有电流。

师:很好。

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个表格。

有什么想法?
生:B变,S变,均有可能产生电流。

师:也就是说,感应电流的产生与B、S两者都有关系。

与两个因素都有关,我们不好把握,我们能不能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原因呢?在学习磁感应强度时,为了将磁感应强度大小形象地描绘出来,我们引入了什么概念?
生:磁感线。

师:磁感线的疏密反映了什么?
生:反映磁感强度的大小。

师:也就是说,B的大小可以由磁感线的疏密来体现,磁感线越密是指什么?
生:指穿过单位面积内的磁感线的条数越多,反之越小。

师:可见,磁感线的条数与B、S两者都有关系,那么,穿过回路的磁感线的条数是否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因素呢?
让我们大家一起再来回顾刚才的三个动画展示。

师:活动①虽然B不变,但S变,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变了;活动②B变,S不变,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变了;请大家看下面这个俯视图,情况更清楚,活动③与活动②的类似。

师: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的条数发生变化,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我要提醒大家,仅仅通过上面三个探究实验要得到以上结论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以上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

大家下去之后,还可以做更多的探究。

但我们知道,磁感线是人为作出的,磁感线的疏密虽然能形象地表述磁场的强弱,但磁感线的条数并不方便我们进行精确计算。

这样,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磁通量
五、科学猜想
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就要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科学的猜想。

但“怎样做才能使磁生电”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还需利用奥斯特实验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和方法启示,架起原知识与新问题间的桥梁。

奥斯特研究的是电生磁,他在导线两端接上电源,使导线内的电荷定向运动起来形成电流,提供
了生磁的前提条件;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他用小磁针进行检验;把磁针平行地放在导线下,建立起电流与磁针的联系。

现在,我们研究的是磁怎样生电,需要什么器材?该怎么办?大胆地猜一猜。

有效的引导和启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许多猜想:有的猜拿一个磁铁,把导线直接放进去,用与导线串联的电流表来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有的猜把导线缠绕在磁铁上才行;还有的猜让导线在磁场中运动起来,电流表指针才会偏转。

六、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教师在原课件中加上磁感线,再进行动画演示,并要求学生把导体运动的情况和磁场方向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争取能用一句话准确地表示出来。

由于课件把本不存在的磁感线形象化了,降低了学生空间想象的难度,学生易得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有感应电流,从而认识了电磁感应现象,认识到此过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且实培养了学生从众多事物中抽取本质特征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
收集电磁学发展史上科学家的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