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孙权劝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积累篇
【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卿.( qīnɡ)涉.猎( shè)孰.( shú)遂.( suì)
【把握节奏】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即更/刮目相待。

梳理篇
理解词义
(1)卿今当涂
..掌事(当道,当权)
(2)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了解)
(4)即更.
刮目相待(另,另外) (5)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知晓事情) 一词多义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自以.
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古今异义
(1)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古义:只,只是。

例:但.当涉猎。

今义:连词,表转折,但是。

(3)及⎩
⎪⎨⎪⎧古义:到,等到。

例: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连词,以及。

(4)往事⎩
⎪⎨⎪⎧古义:指历史。

例:见往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情。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

[“蒙母”前省略了介词“于”,应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写作特色
侧面描写,烘托人物
吕蒙在接受了孙权的劝学之后,到底学得怎么样,文中没有直接交代,而是让鲁肃来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结尾又写到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这说明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与之深交,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才略长进惊人。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的过程,表明只要刻苦治学,必有所长进。

结构图示
技法指导
翻译文言语句
在翻译句子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体会原文,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去理解,把句子放入全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2)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翻译时应注意根据前后文将省略的内容用括号的形式补充完整。

(3)力求直译,如遇句子直译不便表达时,则用意译。

(4)关注文言句式的特点,如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调整它们的语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即更.刮目相待()(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孰.若孤()(6)资治通鉴.()
2.孙权,字,三国时的创建者。

3.“经”即“五经”,指《》《》《》《》《》等书,“四书”指《》《》《》《》等书。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
..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
..()()
(4)及.鲁肃过.寻阳()()
(5)卿今者才略
....()()
(6)非复
..吴下阿蒙()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其句式特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倒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句: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B.见往事耳。

[译句:了解历史罢了。

]
C.孰若孤?[译句:怎么比得上我呢?]
D.蒙乃始就学。

[译句: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的才略的惊人增长。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详解详析
1.(1)qīng (2)shè
(3)gēng (4)yé
(5)shú(6)jiàn
2.仲谋吴国
3.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4.(1)当道,当权
(2)推托事务
(3)只,只是粗略地阅读
(4)到,等到经过
(5)如今,现在才干和谋略
(6)不再是
5.(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推托。

(2)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6.[解析] C 应译为:谁比得上我呢?
7.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