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论文

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论文

浅议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摘要:本次规划从节约土地、环境整治、改善居住条件、利用新能源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并将其落实到村庄的空间布局、农宅设计、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

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盆罐村整治和建设,并为某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概述;特点一、规划概述(一)村庄概况某村庄位于某市东北部, 远离中心城区,是典型的以务农为主的村庄,被确定为某市惟一一个农业部示范村。

做好某村庄的新农村规划,其推广作用和意义非常深远,也因此受到某市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其规划和建设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二)规划思路1.规划深度的确定此次规划意在示范性、推广性, 在规划深度上既要体现产业、空间、环境、资源、人口、就业等的统筹考虑, 又要对村庄生活空间范围内的居住条件、绿化景观、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等有具体的建设指导,因此此次规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村域总体规划;重点进行村庄生产和生活大格局的规划;二是村庄详细规划, 重点进行农民居住空间的规划;三是村庄整治规划,对村容村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近期建设项目进行规划设计。

2.规划实施的阶段目标尊重本土特色, 缩小城乡差距; 营造良好生活环境、高效率生产环境。

规划时序确定为:由近到远,近期“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不大拆大建, 村庄建设见成效”, 远期“经济强村, 环境优美, 乡土特色鲜明, 全面建设新农村”。

(三)规划内容1.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经过综合比较分析, 规划明确了盆罐村产业发展要沿着“一产多元化, 二产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产业, 做大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与基地化经营。

大力发展蔬菜、花卉和水果产业,建设高效农业园区和生态养殖小区, 推进精品、创汇、加工、籽种农业的发展, 积极与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建立网络联系, 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产业, 依托现有工业基础, 发展无污染工业, 不再扩大工业用地规模。

挖掘传统制陶工艺, 对现仿古陶艺进行扩展, 增加品种, 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组建秸秆燃气生产企业和秸秆气设备制造企业, 培育村级企业新的增长点。

依靠熟练劳动力资源优势, 改造提升服装轻纺等传统工业, 扩大规模,打造品牌精品。

第三产业, 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度假经济, 发展立足于为本村服务的饮食、商业等, 提高村民日常生活水平。

2.统筹布局村域空间以节约用地、适当集中为原则, 充分考虑土地使用现状, 规划将村民生活、村办企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三大功能合理衔接, 共同构成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功能架构, 并对村域的用地布局进行总量控制。

(1)村庄生活区, 规划以水系环绕新村, 承担村民的居住、生活服务功能。

规划在保持传统村落风貌和格局的基础上,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增加绿化活动空间, 完善道路、市政工程、环卫等设施, 营造“棋田翻碧浪, 绿水绕新村”的人居环境。

(2)农业生产区, 规划将农业生产区划分为田间种植区、设施农业种植区、畜禽养殖区、水产养殖区和经济林区。

田间种植区近期主要发展棉花、玉米等作物, 实行粮棉轮作, 远期以种植蔬菜为主。

设施农业种植区是推进精品农业、创汇农业、籽种农业的重要基地, 主要发展蔬菜、花卉和水果。

畜禽养殖区主要发展生猪和肉鸡。

水产养殖区发展南美白对虾和休闲垂钓业。

经济林区主要选种乡土树种国魂和白蜡。

农业生产区整治重点:进行农业设施建设,修整田间道路, 增加卫生设施和休憩设施。

(3)村办企业生产区, 保留现状古陶厂, 整理闲置土地, 发展一类工业, 提高村民收入。

另外, 可充分依托所属板桥镇区工业园, 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村内不再建设工业小区。

3.村庄近期整治(1)搬迁村中的秸秆燃气站。

村中的秸秆燃气站虽然在为村民提供燃气方面效果初显, 但其位于村委会与村小学旁边, 且离周围村宅距离不足30米。

其燃料秸秆露天堆放, 具有较严重的安全隐患,秸秆气站周围弥漫的焦油味道亦污染了周边的空气环境。

规划迁至村东, 与沼气共同形成新能源利用。

(2)整治与修缮村中的河道与桥梁。

村庄拥有环村河道和数条沟渠, 水体质量及堤岸环境亟须整治, 村入口的桥梁年久失修, 也是村民要求规划建设中解决的重点。

规划进行了环村水系的连通, 生态堤岸的改造设计, 以及桥涵的规划, 满足了居住生活近远期的要求。

(3)解决村庄内居住与畜养分离。

在现状村北, 规划集中畜养区,满足村民日常畜养要求, 杜绝庭院内人畜混杂。

(4)解决“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的传统方式。

规划进行了雨、污水的近远市政管网及设施规划,在村东规划垃圾转运站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5)落实年度整治项目, 进行投资匡算, 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

考虑到盆罐村规划近期启动的可实施性, 规划制定了近期整治行动计划, 安排了整治和建设项目, 估算了项目工程量和投资费用。

二、规划特点(一) 规划重视乡土景观, 形成“棋田翻碧浪, 绿水绕新村”的鲜明地域特征规划充分尊重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并以此为基础, 营造村庄的宜人生活环境。

第一, 村庄规划体现某地方的平原特色, 沿路规划、建设整齐、方正的居住区、工业区等,构成完整统一的村落形态, 住宅成组团式布局。

第二, 整理村落水面,规划环村河道, 控制村庄形态, 营造“棋田翻碧浪, 绿水绕新村”的鲜明地域特征。

强调村庄的生态和景观环境, 着力提高环境质量和村庄形象, 以公园绿地为核心, 道路绿化、沿河防护绿化带为脉络, 街头绿化、庭院绿化为主体, 向村庄居住、工作的各个空间层渗透, 营造绿色村落空间。

同时注重绿化空间与村民休闲聚会公共活动空间的结合。

第三, 在植被选择上, 不是简单地移植城市地区绿化景观, 而是注意恢复农村历史植被和当地物种, 宅前、宅后植树、种菜, 形成农村特有的地方植被风貌。

(二) 重视公共设施规划建设,营造村庄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规划重视公共配套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道路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

公共设施布局注重村民对教育、文体、医疗、养老的需求, 建设养老院、超市、农贸市场、饭店、百货店、商业服务中心、科技站、社区医院或卫生所、图书馆、休闲娱乐场所等, 丰富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条件。

完善、新建环境卫生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解决村庄“脏、乱”现象, 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奠定基础。

建设现代化交通系统, 步行和车行交通流线有机组织, 满足各自不同的功能要求。

同时步行空间注重绿化, 成为体现村庄风貌的景观要素之一。

生产用车在村庄入口附近独立停放,以避免对住户的干扰。

逐步进入家庭的小汽车则在村宅周边结合绿化空间停放, 既可就近入户, 也可避免对住户的干扰。

(三)重视住宅设计, 多个住宅设计方案优选, 推行节能省地型住宅适当增加建筑面积, 落实农民生活、生产的综合需求, 同时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以务农或从事家庭生产为主的农户, 对庭院、住宅的独立性要求较高, 采用独立院落的方式进行规划, 对此类村宅近期主要进行整治。

整治的重点是庭院整治、大门和围墙整治。

对于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家庭生活方式已逐步城镇化的农户,规划设计二层村宅,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远期村宅主要以联排二层住宅为主。

新建二层村宅在单体设计中,注重从物质空间和居住的经济型两个层面满足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

村宅布局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户户朝阳,户户设有室外庭院或大平台,使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庭院的部分功能得以保留。

二层村宅主要采取前后院形式,一侧进人,一侧进车,坡屋顶,大阳台,户型主要以10米或8.1米的小开间为主。

(四) 运用规划新理念,倡导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由于盆罐村现状利用新能源——秸秆制气有一定基础, 规划继续推动新能源的利用。

一是在村庄推广秸秆制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秸秆供暖; 二是结合畜禽养殖发展沼气技术,作为秸秆制气的补充;三是继续推广太阳能技术在采暖和供热水方面的应用。

三、规划启示与思考(一) 对农民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对规划的理解和实施造成一定难度。

为使规划更具实施性, 我们在工作方法上尝试了平民化的问卷方式,对于规划的把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规划现状调研严谨细致,精心设计多份调研问卷, 强调对农村各类问题的深入了解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盆罐村各项发展的新思路, 力图从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见,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二) 保持原有生态村落的空间尺度十分重要中国不会没有农民, 因此也不能没有农村。

新农村的建设是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福利保障, 但他们的居住环境仍然要回归乡土。

本次规划充分尊重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 以此为基础,营造村庄的综合环境。

规整的建筑肌理、传统的街巷空间是某地方村庄的布局特色,规划中,汲取地域村庄布局特征,住宅南北向规整布置,最大限度争取日照通风。

同时, 为避免空间形态的呆板,规划中利用绿化开敞空间、水景设计,达到较好的空间效果。

同时规划重点促进整治河道,沟通水系,采用乡土植被进行绿化等村庄美化项目, 营造了“棋田翻碧浪, 绿水绕新村”鲜明的村庄特征, 为村民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

(三)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 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大部分村庄的经济基础都很薄弱, 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不具备全面建设新农村、重建新家园的条件。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从实践看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号.[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 2005, 4.[3]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