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1.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3kgB.一张纸的厚度为1mmC.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3 kg/m3D.一元硬币的质量最接近50g2.下面列举的四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手影B.勺子折断C.镜子中的景物D.倒影3.如图所示,在超市里,顾客将选购的商品放在购物车里,推着购物车往前走。
我们认为“购物车里的商品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面B.购物车C.超市里的货架D.超市里的收银员4.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2:1,运动时间之比是3:4,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A.1:2 B.4:3 C.2:3 D.3:2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C.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6.如图所示,是一种视力有缺陷的眼球成像的示意图。
这种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需要配戴的透镜分别是()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7.四只同样的杯子,分别装有水银、煤油、水、盐水四种液体。
若判断每只杯子中装的是哪种液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液面一样高,无法确定是哪种液体B.若体积相等,质量最大的是水银,其次是盐水、水、质量最小的是煤油C.若质量相等,液面最高的是煤油,其次是盐水、水,液面最低的是水银D.因液体的密度不同,体积和密度成反比,根据体积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哪种液体8.用托盘天平称某物体质量时,将被测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
若天平平衡时,左盘上放着50g和10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的读数为4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质量是56gB.物体的质量是64gC.测不出质量D.虽能测出质量,但误差较大二、填空作图题(本题共6个小题,14题作图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9.(2分)补充适当的单位:(1)1.0×103kg/m3=g/cm3;(2)18km/h=m/s。
10.(2分)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A的长度是cm.11.(2分)严寒的冬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容易被冻裂,原因是冰的密度ρ=0.9×103kg/m3,小于水的密度,在水结冰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体积(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所致。
12.(2分)如图是“玉兔号”月球车从“嫦娥三号”探测器缓缓驶离的情景,以“玉兔号”为参照物,“嫦娥三号”是(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它们能利用自身携带的摄相机互相拍照片,摄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选填“凸透镜”、“凹透镜”或“平面镜”)13.(2分)诗句“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不说话只摇手,这是从(选填“传播过程”“声源”)处减弱噪声;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能区分蝉鸣和鸟声主要是靠(选填“响度”“音调”“音色”)来区分。
14.(1分)如图所示,根据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15.(1分)画出图中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三个题,每空1分,共22分)16.(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
17.(8分)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下图时,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生活中常用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2)若固定蜡烛和光屏不动,向(选填“右”或“左”)移动凸透镜到另一位置,还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移动蜡烛,使蜡烛距离光屏10cm,凸透镜不管怎样移动,都无法在光屏上找到蜡烛的像,因为此时所成的像是(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选填“实”或“虚”)像;生活中便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进行工作。
18.(9分)用天平和量筒测小金属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1)把天平放在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处,在调节天平平衡时,观察指针的指示情况如题图1所示,此时应进行的操作是将平衡螺母向调节;天平横梁调平衡后,在称物体的质量时,他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数次后,发现把最小的砝码放在右盘,右盘仍然偏重,把最小的砝码取下来,指针的指示情况如题图2所示这时他应进行的操作是直到天平横梁平衡。
(2)如题图3所示是砝码和游码的示数,该零件的质量为g;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题图4所示,则零件的体积为cm3,由此可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是g/cm3.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若测量过程中,细线的体积不可忽略,则测量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四、计算题(本题共3个小题,18小题6分,19小题8分,20小题8分)19.(6分)小明是一名跑步爱好者,只要条件允许,每天都坚持慢跑30min,若小明在学校运动场上以平时慢跑的速度跑完400m,用时100s,求:(1)小明慢跑的平均速度;(2)小明以上述速度跑30min,共跑了多少m。
20.(8分)一只空瓶质量是5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1.3kg,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是1.05kg.(ρ=0.8×103kg/m3,ρ盐水=1.2×103kg/m3,ρ植物油=0.9×103kg/m3)酒精(1)求这个瓶子的容积;(2)求这种液体的密度;(3)它可能是什么液体?21.(8分)有一个体积为30cm3的空心铜球,它的质量为178g,铜的密度为8.9g/cm3,求:(1)请你判断该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2)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少?(2)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求该球的总质量。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綦江中学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24分.)1.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3kgB.一张纸的厚度为1mmC.人体的密度约为1.0×103 kg/m3D.一元硬币的质量最接近50g【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0.05k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B、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μm左右,一张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00μm=0.1m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在1.0×103kg/m3左右,故C符合实际;D、一块橡皮的质量在8g左右,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略小于此数值,在6g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下面列举的四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手影B.勺子折断C.镜子中的景物D.倒影【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B错误;C、景物在镜中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常见光现象的区分,掌握其本质和相关事例是解题的关键,是中考的热点题型。
3.如图所示,在超市里,顾客将选购的商品放在购物车里,推着购物车往前走。
我们认为“购物车里的商品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面B.购物车C.超市里的货架D.超市里的收银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CD、商品相对于地面、超市里的货架、超市里的收银员,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以地面、超市里的货架、超市里的收银员为参照物,购物车是运动的。
故ACD不符合题意;B、商品是静止的,说明商品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为商品和购物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购物车。
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4.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是2:1,运动时间之比是3:4,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A.1:2 B.4:3 C.2:3 D.3:2【分析】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
【解答】解:由得s=vt;。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是好题。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C.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而不是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故A错误;B、“闻其声辩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的发声体,故B错误;C、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调,不是为了改变响度,故C错误;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