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教案】校本课程 趣味数学教案

【校本教案】校本课程 趣味数学教案

校本选修课程课程名称:趣味数学《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1、开发原则:《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

本课程让学生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学生生活,源于学生好奇之事,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

根据自己对中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

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

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

游戏是学生很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和逻辑为特点。

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符号,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趣味数学》将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开发背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数学以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也使那些数学尖子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形式健全人格,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

开展教学思维训练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教学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未来的数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就在他们当中诞生。

二、课程目标1、数学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数学题,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学生通过解答比平时学习难得多的数学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

体会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课程实施过程本课程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想结合来实施教学活动。

考虑学生对趣味数学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比较有热情,建议每一节由老师简单引导,结合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实际背景,与学生一起探讨。

采用集体辅导、独自练习、分组活动、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数学中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学生收获通过活动,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渗透到每一节节程之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知数学符号,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明白数理意义,亲近数学学科。

并且通过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洞察力、分析能力、想像力、思维能力等。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

五、学习评价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

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

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

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广。

也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对这种学习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学生互评,特别是实践操作方面,学生互评,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由家长来评价,评价自己的子女、评价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考核、课内外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多层次多方位地给予评价。

《趣味数学》目录第1课时集合中的趣题—“集合”与“模糊数学…第2课时函数中的趣题—一份购房合同…第3课时函数中的趣题—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第4课时三角函数的趣题—直角三角形…第5课时三角函数的趣题—月平均气温问题……第6课时数列中的趣题—柯克曼女生问题……第7课时数列中的趣题—数列的应用……第8课时不等式性质应用趣题―两边夹不等式的推广及趣例…第9课时不等式性质应用趣题―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第10课时立体几何趣题—正多面体拼接构成新多面体面数问题…第11课时立体几何趣题—球在平面上的投影……12课时解析几何中的趣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圈……13课时解析几何中的趣题―最短途问题……14课时排列组合中的趣题―抽屉原理……15课时排列组合中的趣题―摸球游戏…………第16课时概率中的趣题………第17课时简易逻辑中的趣题………………………第18课时解数学题的策略………“集合”与“模糊数学”教学要求: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发表论文《模糊集合》,开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

二、 实例尝试,探求新知模糊数学是经典集合概念的推广。

在经典集合论当中,每一个集合都必须由确定的元素构成,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是明确的,这一性质可以用特征函数:(){)(,1)(,0A x A x A x ∈∉=χ来描述。

扎德将特征函数)(x A χ改成所谓的“隶属函数”,1)(0:)(≤≤x x A A μμ,这里A 称为“模糊函数”,()x A μ称为x 对A 的“隶属度”。

经典集合论要求隶属度只能取0,1二值,模糊集合论则突破了这一限制,()x A μ=1时表示百分之百隶属于A ;()x A μ=0时表示不属于A 还可以有百分之二十隶属于A ,百分之八十不隶属于A ……等等,这些模糊集合为对由于外延模糊而导致的事物是非判断上的上的不确性提供了数学描述。

由于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重基石,因此,模糊数学的概念对数学产生了广泛的影晌,人们将模糊集合引进数学的各个分支,从而出现了模糊拓扑、模糊群论、模糊测度与积分、模糊图论等等,它们一起形成通常所称的模糊数学, 模糊数学是20世纪数学发展中的新新事物,它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方法上也未臻统一,它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例1、学校先举办了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8名同学参加,又举办了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12名同学参加,那么这两次运动会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⑴如果有5名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问这两次运动会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⑵如果每一位同学都只参加一次运动会, 问这两次运动会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解析:可能有的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

(1) 因为这5名同学在统计人数时,计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8 + 12 – 5 = 15.(2) 8 + 12 = 20.这两次运动会这个班共有20名同学参赛.三、 本课小结通过“模糊数学”了解到数学的发展是靠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进步的。

四、 作业下列各组对象能否形成集合?(1)高一年级全体男生;(2)高一年级全体高个子男生;(3)所有数学难题;(4)不等式02>+x 的解;一份购房合同教学要求:能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最早把"函数"(function)这个词用作数学术语的数学家是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数学家),但其含义和现在不同,他把函数看成是"像曲线上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切线长度、垂线长度等所有与曲线上的点有关的量". 1718年,瑞士数学家约翰。

贝努利(John Bernoulli,1667-1748,欧拉的数学老师)将函数概念公式化,给出了函数的一个定义,同时第一次使用了"变量"这个词。

他写到:"变量的函数就是变量和变量以任何方式组成的量。

"他的学生,瑞士数学家欧拉(Leonard Euler,1707-1783,被称为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将约翰。

贝努利的思想进一步解析化,他在《无限小分析引论》中将函数定义为:"变量的函数是一个由该变量与一些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欧拉的函数定义在18世纪后期占据了统治地位。

二、实例尝试,探求新知例1、陈老师急匆匆的找我看一份合同,是一份下午要签字的购房合同。

内容是陈老师购买安居工程集资房72m2,单价为每平方米1000元,一次性国家财政补贴28800元,学校补贴14400元,余款由个人负担。

房地产开发公司对教师实行分期付款,每期为一年,等额付款,分付10次,10年后付清,年利率为7.5%, 房地产开发公司要求陈老师每年付款4200元,但陈老师不知这个数是怎样的到的。

同学们你们能帮陈老师算一算么?解析:陈老师说自己到银行咨询,对方说算法是假设每一年付款为a元,那么10年后第一年付款的本利和为1.0759a元,同样的方法算得第二年付款的本利和为1.0758a元、第三年为1.0757a元,…,第十年为a元,然后把这10个本利和加起来等于余额部分按年利率为7.5%计算10年的本利,即1.0759a+1.0758a+1.0757a+…+a =(72×1000-28800-14400)×1.07510,解得的a的值即为每年应付的款额。

他不能理解的是自己若按时付款,为何每期的付款还要计算利息?我说银行的算法是正确的。

但不妨用这种方法来解释:假设你没有履行合同,即没有按年付每期的款额,且10年中一次都不付款,那么第一年应付的款额a元到第10年付款时,你不仅要付本金a元,还要付a元所产生的利息,共为1.0759a元,同样,第二年应付的款额a元到第10年付款时应付金额为1.0758a元,第三年为1.0757a元,…,第十年为a元,而这十年中你一次都没付款,与你应付余款72×1000-28800-14400在10年后一次付清时的本息是相等的。

仍得到 1.0759a+1.0758a+1.0757a+…+a =(72×1000-28800-14400)×1.07510.用这种方法计算的a值即为你每年应付的款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