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课内阅读。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不一样________,有不一样的________。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

(1)把选文内容补充完整。

(2)选文介绍的是大自然________的声音。

(3)选文向我们介绍了两种声音,当________拂过,发出的声音是轻柔的,当________吹起,合奏出雄壮的乐曲。

(4)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

【答案】(1)树叶;声音;季节;音乐;温柔;威力(2)风(3)微风;狂风(4)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首。

故答案为:(1)树叶;声音;季节;音乐;温柔;威力;(2)风;(3)微风、狂风;(4)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阅读下面的选文,做练习。

列那狐偷羊腿其实列那狐没走远,而是拣了一丛矮树躲了起来。

等天黑透了,才偷偷溜出来,踩着小碎步,挨近大灰狼家的门口,侧耳一听,全家都已睡得新声如雷。

列那狐屏息静气,悄没声儿地跳上屋顶,在挂羊腿的地方扒开茅草,解开吊绳,把羊腿提回了家。

(选自《列那狐的故事》,有删改)(1)根据提示理解加下划线的字词的意思。

②列那狐拣了一丛矮树躲了起来。

(找近义词)拣:________②侧耳一听,全家都已睡得鼾声如雷。

(联系生活实际)鼾声如雷:________(2)找出描写列那狐偷羊腿动作的字词,写下来。

(3)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列那狐是一只怎样的狐狸?【答案】(1)挑(选)。

;打鼾的声音像打雷一样。

(2)跳;扒;解;提(3)列那狐是一只聪明又狡猾的狐狸。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

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②联系生活实际③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

④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

⑤拆拼词语,先把词语拆开,解释每部分我近义词的意思,再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

(2)此题较容易,带着问题细读语段就能找到答案。

(3)评价狐狸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狐狸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①挑(选)。

②打鼾的声音像打雷一样。

(2)跳;扒;解;提(3)列那狐是一只聪明又狡猾的狐狸。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用多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动词的掌握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狐狸性格。

3.课内阅读。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________的情景,再写________的热门场景。

()A. 下课、上课B. 上课学习、下课游戏C. 玩耍、学习(2)文中架线的词语“朋友”指的是()A. 鸟儿、蝴蝶、猴子三种动物B. 树枝、鸟儿、蝴蝶C. 两只猴子(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有()A. 摇、叫、听B. 叫、停、听C. 摇、叫、停(4)下面选项中对语段中第三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说明鸟儿和蝴蝶也喜欢读书。

B. 作者这样写更能突出我们民族小学很美。

C. 作者把鸟儿、蝴蝶当人来写,十分生动,突出了同学们读得认真、动听。

【答案】(1)B(2)A(3)C(4)C【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2)A;(3)C;(4)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4.读文段,做练习。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到地上了。

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起来大声喊:“躲过它的牙齿,牛在这时候不会仔细嚼的,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那我马上就会死掉。

”红头哭起来。

它和草已经一起进了牛的肚子。

青头又()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

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的!”(1)将下面词语的序号填入文中画横线的地方。

A.管消化B.贮藏食物(2)将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跳爬摔蹦(3)从文中划线的“一下子”“不顾”“一骨碌”等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4)这篇文章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

我知道牛吃草时,先不细嚼,而是把草吞到肚子里,等休息的时候________,这个过程就叫反刍。

【答案】(1)B;A(2)蹦;摔;爬;跳(3)感受到青头对红头的关爱。

(4)再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应该没问题。

(2)本题考查对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故答案为:(1)B;A(2)蹦;摔;爬;跳(3)感受到青头对红头的关爱。

(4)再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选段第一句话中的“犹豫”说明()A. 英子胆小,不敢上台。

B. 英子不想让大家看到她走路的姿势,但是又不能不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此拿不定主意。

C. 英子没准备好,怕讲得不好被同学们笑话。

(2)这一段话中掌声第二次响起的理由是()A. 鼓励B. 感动C. 赞美D. 感谢(3)根据选段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

①“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这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来写的。

②“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这是抓住人物的外貌来写的。

③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给了英子勇气。

④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又给了英子勇气。

(4)我们身边一定也有需要鼓励的人,请选择一句名言送给他,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②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③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我想把“________”这句话送给________,因为________。

(5)如果你是英子,当你讲完故事听到同学们那热烈的掌声时,一定会对同学们说:“________。

”【答案】(1)B(2)C(3)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4)③;遇到困难的同学;不论什么样的目标,只要开始努力,就会有实现的一天(5)谢谢!谢谢大家的掌声和对我的肯定。

有了你们的肯定,我会变得更自信。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人物语言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

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故答案为:(1)B;(2)C;(3)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4)③;遇到困难的同学;不论什么样的目标,只要开始努力,就会有实现的一天(5)谢谢!谢谢大家的掌声和对我的肯定。

有了你们的肯定,我会变得更自信。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

6.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很远的街口,有一个男孩正在放风筝。

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胡萝卜先生继续往前走,当他走过鸟太太家的树底下,乌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实在——________ 刚好——________(2)让我们来预测故事的发展吧。

鸟太太________做了晾衣绳。

()A. 用小男孩放风筝的线B. 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C. 用身上的围裙带子(3)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可能有哪些奇遇?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答案】(1)确实;正好(2)B(3)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在长着,他的胡子做了小蝴蝶的秋千绳,做了小蚂蚁的跳绳等。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本题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也就是故事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1)确实、正好(2)B(3)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在长着,他的胡子做了小蝴蝶的秋千绳,做了小蚂蚁的跳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