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本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本课题以我国国情为基础,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成果。
努力使之与国情相适应,从而产生真正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在西方地方公共品理论中,提博特(Tiebout)1956年所写的富有开创性的文章刺激了后续研究论文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理论成果。
然而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治现实的基础之上的。
他们更多的是强调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对于人口流动、地方投资、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即地方财政的外部性问题(提博特1956,奥茨Oates)。
而我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从西而东的人口流动对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上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本课题在论证上在采用西方地方公共品的理论时根据我国情况作了修正。
2.本课题在考察西部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时,虽然只强调了“地方政府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激励不足”这个核心问题。
但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本文却没有拘泥于就这个问题提出解法的传统模式。
相反,本文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探讨了如何有效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这更本质的问题。
并从中得出了“市场化”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模式:一是在通过教育形成人力资本的传统机制中,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普及富含人力资本的高科技产品来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二是在人力资本形成的传统机制以外,通过市场化手段—人口流动来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
本文深入地讨论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正文第一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人力资本开发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取得经济成就的重要标志和过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得到共识。
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认识到,经济进步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特别是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亦即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尤其是在人类社会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知识最终将归结于有智慧的人脑和积淀于知识劳动者的才能,而这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地区,西部在谋求经济发展和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好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问题较之其他地区显得更为关键和迫切。
本章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分析,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入手,引出在西部开发中,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之于经济增长,之于社会进步的特殊意义,并通过阐述西部现存的人力资本问题,为后文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奠定理论的和事实的基础。
【一】理论分析一、从经济增长模型的发展看人力资本的重要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或形式):1,资本决定论增长理论典型表达形式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不能解释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带来资本利润下降与生产规模收益递增的矛盾。
2,新古典“技术进步决定论”增长理论以索洛为代表,将技术进步因素从资本中独立出来,将其设定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证明技术进步可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
增长的余值(又称索洛余值)R归结为随时间变化的技术进步。
但技术进步是外生不能预见的。
1R=dy/y – (αdk/k + βdl/l)这一理论不能解释世界经济增长中穷国与富国的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及国际资本“倒流”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
于是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都陷入了困境。
3,一般的人力资本决定论面对“增长余值”的困惑,舒尔茨(1961)将技术进步中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因素突出出来,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即是人力资本,它是通过对人的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形成的,并由此提出关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模型:Y=F(K,AL,H)其中,K表示资本,L表示未经过教育的简单劳动力,H表示人力资本。
可见,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的源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力资本的收益递增性,就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
4,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与劳动分工决定论把分工、专业化与人力资本相结合,建立动态模型来解释经济增长,代表是卢卡斯和罗默。
卢卡斯(R. Lucas,1985,1988,1989 )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与索洛的技术进步概念相结合,并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正是这种具有“外部效应”的人力资本才是“增长发动机”。
罗默(P.Romer )将规模经济引入传统增长模型,放弃外生技术进步假设,用“知识的溢出效应”解释内生的技术进步,把阿罗(K.Arrow, 1962 )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论向前推进。
罗默认为,正是知识的生产和增长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率,并带来了收益递增的增长。
这两个经济增长模型不仅克服了传统增长理论不能解释经济组织结构演进及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增长的缺陷,而且揭示了人力资本在增长中的宏观作用机制,把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这就是舒尔茨所说的“专业化、专业化人力资本、收益递增的增长必定结伴而行”。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已是经济学界的共识。
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增长时指出,1929~1956年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21%~40%应归功于为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教育投资。
3丹尼森的研究也1注:但不少经济学家证明作为拉姆齐模型(1928)特例的索洛模型在没有外生的技术进步条件下,如果生产量随资本增加而成比例增加,那么长期经济均衡增长也会产生。
2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展经济研究室译《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页。
表明,1922~1957年间,美国的教育投资对实际收入总额增长的贡献为23%,对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贡献为42%。
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保罗·罗默也认为,各国人力资本的水平差异是导致增长率的国际差异的主要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太少或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太慢,则它不仅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甚至连摆脱经济停滞的厄运都是很难的。
国外著名学者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研究无疑对于我国的经济现实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或关键因素。
这是因为:第一,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和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
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会直接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要素更有效率的组合与运用,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减弱或抵消资本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结果将使既定资源下的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而且,由于科技知识对于经济的作用具有一种累积效应,随着人力资本的发展这种外移的速度将呈递增状态。
第二,人力资本的发展还将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格、精神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与发展创造基本动力。
一国国民的精神素质越高,创新意识越强,企业家精神越普及,对现代化的追求越迫切,商业道德水准越高,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便越足,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一)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包括知识进步的需求效应、收入效应及替代效应三个方面。
人力资本的“知识需求效应”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用的新知识要求新形式的物质资本、或者是要求新的劳动技能与之相匹配,或者这两者都十分需要。
这种需求效应是隐蔽在“技术变化”的外表下的。
贝克尔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主要是技术进步”,并导致“增加技术人员的相对供给”,因此“许多工人通过在工作中学习新技术并完善旧技术而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率”,4使新的更好的物质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的“知识收入效应”是指受过教育、培训具有更多知识与能力的人“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5因为他们具有更高的分辨力,能随时随地抓住投资获利的机会。
这种“企业家式才能”的提高当然能使其在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中获得收益的上升,正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使通过劳动所挣得的收入相对于财产收益而言有所增加。
这种知识能力提高了市场经济或非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决策的效率,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产出的增长。
知识收入效应还表现为由于人力投资的分配更加平均,也使人们所挣得的收入趋向均等(舒尔茨,1965)。
人力资本的“知识替代效应”首先表现在“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人力资本在各种要素间相比较,其补充和替代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6正是知识的替代效应,可以克服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与“原生劳动”Growth,The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Oct. 1964: 450~464。
4注:〔美〕G·S·贝克尔著《人力资本》,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5注:〔美〕T·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6注:〔美〕T·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2、120、之不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的替代效应还表现在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消除了物质资本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对经济长期增长的不利影响。
所以,舒尔茨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实际知识以及智能的发展和传播”,“人类的未来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
”7(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作为增长发动机的人力资本是由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收益递增....决定的。
人力资本产生两种效应,即舒尔茨型的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产生的“内在效应” (Internal Effect )与阿罗的边干边学(或干中学)形成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外在效应”(External Effect )。
内在效应表现为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提高了投资者的知识或人力资本存量,高人力资本可以获得高收入即劳动力的收入递增,但更重要的是外在效应,它表现为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发生递增。
因为在高人力资本环境下,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即专业技术知识通过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从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在人们之间传递,使人们的平均技能水平或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因此,每一技术层次上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同时人力资本亦增加了劳动和物质资本的生产率。
卢卡斯的“两商品模型”(Two Goods Model , 即假定只有两个经济部门并生产两种商品:消费品和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对此进行了表述:e[,i]=h[,i](t )ui (t )N (t ),i =1,2上式中e[,i]为第i 种商品的产出,ui (t )全部生产时间或生产第i 种商品使用的劳动量,h[,i](t )为生产第i 种商品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它在产出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N (t )为以人时计量的劳动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