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党第十八军的建立、发展、与毁灭

国民党第十八军的建立、发展、与毁灭

国民党第十八军在淮海被全歼始末在数百万国民党军中,第十八军当数“王牌鼻祖”。

它诞生于1930年8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影响最大的一支老牌劲旅。

它成名于军阀混战,壮大于“围剿”红军,建功于抗战烽火,兵败于淮海战场。

十八军最兴盛时期兵力达8个师,抗战时期全部换装为美械装备,美国军人当教官,采取美式训练方法。

十八军的训练口号是:“在战场上发射10000发没效的子弹,不如在操场上拿9000发演习,以期在战场上能发射1000发有效的子弹。

”十八军首任军长陈诚在部队中推行“人事公开、经济公开、意见公开”的“三大公开”方针,颇得军心。

十八军先后产生了陈诚、罗卓英、黄维、胡琏、杨伯涛、李延年、周至柔、罗广文等5个一级上将、4个参谋总长、2位海军总司令、1个空军总司令、1个联勤总司令、20多个军长,是国民党军界中势力最大的一个军事集团,被人们视为国民党军“王中王”。

中原大战一举成名“勇敢神速,出奇制胜,力挫顽逆,居功甚伟。

”这是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对陈诚麾下十一师的赞扬。

接着,蒋介石又宣布第十一师扩编为第十八军,并发给20万元奖金,陈诚晋升为十八军军长兼十一师师长。

从此,国民党第一支“王牌”主力——十八军诞生。

中原大战使十一师一鸣惊人,那么十一师在中原大战中都发挥了什么作用呢?1930年5月9日,由于蒋介石排斥、消灭异己的政策激怒了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各路军阀,一场在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军阀大战终于爆发了。

冯玉祥、阎锡山公开通电反蒋,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石友三等各派军阀纷纷参加反蒋联军,倒蒋的70万大军开进中原和湖南。

蒋介石率50万大军迎战,要与反蒋派一决雌雄。

国民党军第十一师在师长陈诚的率领下,充当了中原大战的“马前卒”。

马牧集是陇海铁路附近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驻守着晋军杨效欧部1个整师,国民党军十一师参加中原大战的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

战斗开始后,十一师集中全师的山炮、野炮猛轰晋军阵地,步兵奋勇冲锋,很快突破晋军防线,打得晋军溃不成军。

首战告捷,陈诚得意,蒋介石大喜。

曲阜解围,是十一师中原大战立下的又一奇功。

阎锡山见蒋军主力与西北军打得难解难分,遂率兵渡过黄河,攻占济南、泰安,围攻曲阜,切断了津浦铁路。

徐州震动!南京危急!蒋介石即令陈诚率十一师前去解围。

兵贵神速,陈诚率十一师以强行军速度赶到曲阜后,立即将9个团的兵力布置成锥形,像锥子一样插入阎军李生达第四军阵地中“大闹天宫”。

曲阜城内的蒋军也乘机往外冲。

在内外夹击下,阎军全面崩溃,主力被歼灭殆尽。

陈诚乘胜追击,锐不可当,直逼济南。

蒋介石欣喜若狂。

中原大战的最后一仗是攻打郑州。

十一师猛打猛冲,又立了大功。

蒋介石激动无比,称赞十一师:“马牧集开战守之端,曲阜挽垂危之局,郑州结胜利之果。

”从此,在中原大战中一举成名的十八军,成为最受蒋介石宠爱的“王牌”主力军。

三战苏区有失有得中原大战后,蒋介石腾出手来于1930年11月5日向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一次“围剿”。

然而,出师不利,第一次“围剿”很快失败了。

1931年3月,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二次“围剿”,同样以失败告终。

在两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决定动用他的“王牌军”第十八军,发动第三次“围剿”。

他对陈诚说:“辞修啊辞修,这次就看你的了!党国存亡,在此一举!”1931年7月5日,陈诚统领十八军进入苏区。

7月5日,占领黎川;7月6日,挺进大洋源;7月13日,攻占广昌;7月19日,占领宁都。

陈诚得意忘形,蒋介石心花怒放。

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这是毛泽东采用的避实击虚的运动战。

8月5日,十八军在富田遭到红军主力攻击。

尔后,红军主力又突然消失,十八军无所适从,屡遭戏弄,接连扑空。

“肥的拖瘦了,瘦的拖死了”,也未能找到红军主力,直到第三次“围剿”失败,十八军仍无建树。

1933年2月,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中,又动用“王牌”十八军。

然而,这次十八军凶多吉少了。

蛟湖、霍源一仗,十八军的两个师在两天内被红军打得所剩无几。

草台冈之战,十八军的主力师第十一师被红军歼灭了5个团,占全师兵力的2/3,师长肖乾负伤,3个团长阵亡。

此后,师长肖乾羞愧难当,主动辞职。

蒋介石大怒,给陈诚降一级,记大过一次。

十八军遭到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损失。

然而,“王牌军”毕竟与众不同,它借王明“左”倾错误之机,很快东山再起。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十八军被编入第三路军第五纵队,作为向苏区进攻的“刀尖”。

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在王明“左”倾错误的指挥下,红军采取“以卵击石”的战法,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得不偿失。

十八军则吸取以往的教训,不再孤军深入,而是以4个师组成密集的重兵集团,轮番冲击红军阵地,飞机、重炮猛烈轰击,然后,步兵连续攻击,不给红军喘息的机会。

硝石之战,经过五昼夜血战,红军付出重大伤亡,被迫撤出硝石。

十八军初战告捷。

此后,十八军采取铁板战术,接连得手,先后占领黎川、建宁、三坑等地。

在广昌之战中,十八军以1万人的代价使红军伤亡5500多人。

在一系列的恶战中,十八军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攻占了许多战略要地,达到了消耗红军主力的战略目的。

蒋介石对十八军重振雄风十分欣赏,将对红军作战有功的十八军第二任军长罗卓英晋升为陆军中将。

浴血抗战打出威名8月20日,十八军的九十八师、十一师、十四师、六十七师4个精锐主力师全部投入淞沪战场。

8月21日,日军第十一师团从多津渡出发,23日在川沙口登陆,直扑中国军队侧后方重镇罗店。

第十八军在罗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使得日军第十一师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苦战状态。

焦头烂额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这才知道了十八军的厉害。

8月31日,他向国内报告说:“罗店方面使用了中国军中最精锐的陈诚指挥的第十一、第十四师。

因此判断我军的兵力最小限度要5个师团,当前最重要的是紧急派遣待机中的第十四师团及天谷支队神速到达。

”面对日军源源不断的增援,第十八军毫不畏惧。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将增援的日军包围起来,日军又一次次地将他们反包围。

双方阵地犬牙交错,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形同“夹心饼”。

十八军与日军展开近战肉搏,反复冲杀,罗店阵地一再易手,双方伤亡惨重。

十八军所辖的十一师、六十七师、十四师,伤亡均超过半数,有不少团、营打光了三四次又补充了三四次,有时营长、连长一天要换好几轮。

但十八军没有一支部队擅自放弃阵地后退,也没有一个士兵临阵脱逃。

淞沪抗战后,十八军又先后参加了鄂西会战、湘西决战,屡建奇功。

在湘西会战中,十八军与其他部队密切协作,共击毙日军12498人,击伤23307人。

战后,国民党军委会论功行赏,十八军十一师因在山门阻击战中表现出色,获得武功状一轴。

十八军数十名官兵获得“宝鼎云麾”勋章以及美国政府颁发的银星、自由勋章,还有大批官兵得到了晋级。

湘西决战,使十八军走上了辉煌的顶峰。

钻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十八军追随蒋介石积极反共,从辉煌的顶峰开始衰落,一步步走向“淮海坟场”。

1946年夏,按照国民党“整军会议”精神,第十八军改编为整编第十一师,辖第十一、第十八、第一一八3个整编旅,胡琏任师长。

1946年6月,蒋介石背信弃义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

胡琏奉命率部开赴内战前线,进攻解放军。

他狂妄声称:“国民党美械装备的一个团可以打共产党军队两个团。

”1948年整编第十一师又恢复十八军的建制,下辖三个师,军长胡琏。

后来杨伯涛接任军长。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拉开序幕,也为十八军敲响了丧钟。

11月7日,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10万余人被刘邓、陈粟指挥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合围在碾庄。

蒋介石急令黄维为司令的十二兵团前去解围。

十二兵团由十八军、十军、十四军、八十五军及1个快速纵队组成,骨干力量是十八军,共12万人。

铁流滚滚,马达轰鸣。

黄维率12万大军迅速开往碾庄。

然而,出师不利。

黄维兵团在蒙城一带遭到中原野战军第一、二、六纵队的顽强阻击。

战斗一开始,就进行得十分激烈。

黄维兵团来势汹汹,接连突破了由地方部队和中野一纵二十旅组成的洪河、沙河、颍河防线,直逼蒙城。

黄维命令手中的“王牌”第十八军强渡涡河,进攻蒙城。

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把任务交给了最精锐的第十一师。

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十八军第十一师向中野一纵、二纵驻守的阵地黄家,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中野第一、第二纵队在司令员杨勇、陈再道和政委苏振华、王维纲的指挥下,从第一线到第二线阵地,与十一师反复争夺。

第四、第八团的营、连干部全体上阵拼刺刀。

有的连队干部打光了,由卫生员、通讯员指挥战士继续作战。

打到后来,连第四团团长晋士林、政委郑鲁也亲自上阵,英勇战死在阻击阵地上。

这一仗持续了两天两夜,黄家一带片瓦无存,土地都被炮弹翻耕了一遍。

第十八军终于撕开了中野一纵、二纵的防线,攻克了黄家和蒙城,接着又向板桥集发起猛攻。

结果又是一场苦战、血战。

黄维用飞机、坦克、重炮将板桥集化成了一片火海,一片焦土。

解放军经过顽强阻击后,主动撤出了阵地。

黄维兴高采烈地挥师疾进,于11月23日渡过了北淝河,直扑浍河南岸的南坪集。

驻守南坪集的是名将陈赓统帅的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

黄维对这位黄埔一期的老同学不敢轻视,再次起用了手中“王牌”十八军。

黄维以第十八军一一八师担任主攻任务,并把快速纵队全部的坦克和军属榴弹炮营统统调到了第一线,配属给一一八师使用。

11月23日8时,十八军一一八师开始向南坪集发动进攻。

师长尹钟岳在快速纵队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亲自率领第三五二、三五三、三五四团强渡浍河。

他们用火焰喷射器、机枪、冲锋枪向解放军猛烈扫射,企图杀出一条通往宿县的血路。

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也亲自督阵。

陈赓的四纵顽强据守阵地,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哪怕是拖着断体残肢,也会在十八军官兵冲上阵地时拉响身上最后一颗手榴弹。

从早上8时打到黄昏日落,十八军在解放军主动撤走后,才踩着同伴的尸体和鲜血踏上了这片仍然在燃烧着的土地。

黄维又一次心花怒放。

然而,他高兴得太早了。

刘伯承早为黄维布下“口袋阵”。

11月22日,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已在碾庄地区被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等7个主力纵队全歼。

现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全部集结完毕,正在这一带张开一个巨大的“口袋”,只等黄维往里边钻。

杨勇和陈再道率领的一、二纵队诱敌深入,在蒙城地区使黄维上了当;陈赓率领的第四纵队,又在双堆集使黄维上了当。

双堆集战场,突然安静下来。

直到这时,黄维才发现情况不妙,他的四周都有解放军在活动,前面的宿县和背后的蒙城都有解放军主力集结,十二兵团已完全进入刘伯承的“口袋阵”。

几乎疯狂的“蹂躏战术”11月25日,经过连日来的进攻,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黄维兵团12万人马,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包围圈,令敌插翅难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