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理学泌尿

动物生理学泌尿


远球小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1.皮质肾单位:占85-90% 特点:
分布皮质外层和中层,肾小体体积小,髓袢短, 入球、出球小动脉的口径比为 2:1,血管两次分支 为毛细血管网。
功能:
主要参与尿的生成。
2.近髓肾单位:占10-15% 特点:
皮质内层靠近髓质,肾小体体积大,髓袢长并伸入 到内髓部. 入出球小动脉的口径比约 1:1
二、选择重吸收←肾小管、集合管
三、分泌和排出←肾小管、集合管
泌尿生理 二、肾小管重吸收 三、肾小管分泌
一、肾小球滤过
一、肾小球的滤过
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 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影响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A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窗孔,阻挡血细胞
B 基膜:微纤维网,空隙最小,起主要的机械屏障作用。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6kPa 血浆胶体渗透压 -2.7 肾小囊内压 -1.3
有效滤过压 2.0 血浆滤出
≈+6kPa -4.7 -1.3
0 停止滤出
有效滤过压由入球端→出球端逐渐降低,当有效滤过 压降至0时,滤过作用停止,即达到滤过平衡。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原尿量和成分)
0.001

0.0001
滤液(g%)
98 0.03 0.1 0.33 0.02 0.37 0.004 0.03 0.004 0.001 0.0001
尿(g%)U
96 0 0 0.35 0.15 0.6 0.15 0.18 0.05 0.10 0.04
(二)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1.滤过液成分组成:即血液的超滤液 2.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
血管第二次分支形成直小血管.
功能:尿的浓缩与稀释。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的比较
分布
皮质肾单位 皮质外、中层
近髓肾单位 皮质内层 (近髓)
肾小球


髓袢长度


入球A/出球A直径 2
小于1
出球小A分支 分布于皮质部
在髓袢形成直小血管பைடு நூலகம்
肾小管周围
网状分布于肾小管
交感N支配
丰富
较少
比例
80-90%
10-15%
3. 近髓肾单位出球A进入髓质后分支 形成细长U形直小血管,平行于髓绊和集合管
两套相互串联的毛细血管网:
(1)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压力高 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而生成原尿
(2)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压力低 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尿的浓缩和 稀释从而生成终尿
第二节 尿的生成
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一、滤过←肾小球 超滤液(即原尿)
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决定于该物质的分子大小及所带 电荷。
血浆、滤过液和终尿成分比较
用微穿刺法实验证明,肾小球的滤过液就是血 浆的超滤液(原尿)。
成分
血浆(g%)P

90
Pr
8
GS
0.1
Na+
0.33
K+
0.02
Cl-
0.37
H2PO4- HPO42 - 0.004
尿素
0.03
尿酸
0.004
肌酐




间 血管平滑肌收缩、调节肾血流量
外 侧
、促进肾小管对Na-和Cl-的重吸
柱 收和肾素释放。
12~ 2
(五)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1. 血流量大,但分布不均 占心输出量20~25%(肾重占体重0.3-0.7%), 94%供
应皮质层,5%供应外髓,1%供应内髓
2. 肾动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第一套毛细血 管网,压力高利于血浆滤出)-出球小动脉-肾小 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第二套毛细血管网,血压低 利于重吸收及尿的浓缩和稀释)
一、泌尿肾生脏理 的功能解剖特征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nephron):由一个肾小体和一条与其相连 的肾小管构成,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单位数目: 人170-240万个、牛800万个、猪220万个、 狗80万个、猫40万个、鸡80万个
集合管(collecting duct):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肾单位的构成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袢降细段
髓袢细段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入球小动脉 毛细血管袢 出球小动脉 内层(紧贴血管) 囊腔(通肾小管腔) 外层(连肾小管壁)
近球小管
肾小管 髓袢细段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肾素含量
较多
很少
功能
泌尿
尿的浓缩与稀释
含分泌颗粒,
(三)肾小球旁器 分泌肾素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 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 肾小球旁细胞(颗粒细胞) 2. 致密斑 3. 球外系膜细胞
肾 小 球 旁 器
(四)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支配
入球小动脉
节前纤维 脊 髓 胸 腰
节后纤维
腹 腔
NA 肾小管
球旁器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有效滤过 面积↓→滤过↓→少尿或无尿 肾病→滤过膜糖蛋白↓→血细胞、血浆蛋白滤过↑→ 血尿,蛋白尿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渗透压 动脉血压﹤80mmHg→滤过↓→尿少 动脉血压40-50mmHg→滤过为0→无尿
输尿管阻塞→囊内压↑→滤过↓→尿少 血浆蛋白浓度↓→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尿↑
C 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滤过裂隙膜”
滤过膜各层含有许多带负电 荷的物质(糖蛋白),成为 一种电学屏障。(异常时导 致蛋白尿)
泌尿生理
有效半径小于2.0nm的物质 可以被完全滤过(如葡萄糖), 大于4.2nm的大分子物质几乎完 全不能滤过。
血浆白蛋白虽然其 有效半径为3.6nm,由 于其带负电荷,因此难 于通过滤过膜。
→泌尿
意义: ① 排除机体代谢终产物及进入机体过剩的 物质和异物 ② 维持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③ 保持内环境稳态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EPO、肾素、前列腺素、活性VitD3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Formation & Excretion of Urine)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尿的生成 尿生成调节 尿的排放
时间内(每min)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3.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
钟流经两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三)肾小球滤过动力-有效滤过压,使肾小球
不断生成原尿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