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的临床药理与应用及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奥美拉唑(Omeprazole,OME),是近年来研究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的抗消炎性溃疡药。
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细胞,降低细胞中的“质子泵”故本类药物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
该药1979年由瑞典Astra制药公司合成。
1982年首次应用于临床,由于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显著而得到临床上的重视,并在1987年在瑞典上市。
在早期的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究中发现,吡啶硫代乙酰胺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但对肝脏的毒性较大,不能作为抗酸药物。
随后进行了以降低毒副作用为目标的结构改造研究。
发现苯并咪唑环的衍生物替莫拉唑(timoprazole)具有强烈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且该作用不是通过拮抗H2受体而产生。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苯并咪唑化合物具有弱碱性,容易通过细胞膜,在到达胃壁细胞的酸性环境后,与其中的氢离子作用,离子化后的活性化合物对H+/K+-ATP酶有抑制作用。
这一发现使早期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集中在苯并咪唑类的衍生物中。
在一系列苯并咪唑化合物中,经过十年的研究,最终得到了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对治疗确实有效、副作用小的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 omeprazoleIUPAC命名:(RS)-5-甲氧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2-吡啶基)-甲基]-亚砜1H-苯并咪唑化学式:C17H19N3O3S奥美拉唑在体外无活性,进入胃壁细胞后,在氢离子的作用下,依次转化成螺环中间体、次磺酸和次磺酰胺等形式。
研究表明,次磺酰胺是奥美拉唑的活性代谢物,与H+/K+-ATP酶上的裗基作用,形成二硫键的共价结合,使H+/K+-ATP酶失活,产生抑制作用。
实际上,奥美拉唑是其活化形式次磺酰胺的前药。
因次磺酰胺的极性太大,不被体内吸收,也不稳定,不能直接作为药物使用。
而在本药物的作用部位胃部,能集聚奥美拉唑,并有使其活化的条件,这使奥美拉唑成了次磺酰胺的理想前药。
奥美拉唑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苯丙咪唑类 PPI,为单烷氧基吡啶化合物,服药2h 后血浆浓度达高峰,半衰期约1h。
单剂量的生物利用度为35%,多剂量生物利用度增至60%。
由于其强力抑酸作用,使一些以前需要手术治疗的溃疡病经过这种药物治疗即可得到治愈。
近年来开发的奥美拉唑口服混悬剂是首个和唯一的PPI 口服迅速释放制剂,是唯一获准用于临床危重患者使用的口服PPI,可通过口胃管或鼻胃管给药,用于减少危重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短期(4~6 周)治疗良性活动期胃溃疡。
其起效快、作用强,能持续控制胃酸分泌,使胃液pH 保持在4.0 以上达18.6h。
该制剂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约在El服后30min 内,可整日有效控制胃酸。
每日口服1 次Zegerid 40 mg 除可控制白天胃酸分泌外,还可有效地控制夜间胃酸(夜间平均pH 4.1,24h 内为pH4.7)。
奥美拉唑的临床药理与应用:1 药代动力学OME口服后一般在l~3h选到血浆峰浓度。
单剂量口服OME的生物利用度为35 ,重复给药7d后,生物利用度可增至60 。
OME在血浆中清除很快.清除半衰期一般在lh内。
OME主要经肝脏完全代谢后排出.约有80 的代谢物经尿捧出.约l8 (iv)、J9 (p。
)由粪便排出在人体OME的主要代谢产物为磺基奥美拉唑和羟基奥荚拉唑。
前者无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后者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低于OME的1 。
其它尚有少量的硫醚、砜和羟基衍生物。
当肝功能损害时,OME 的血浆清除半衰期延长(2.O9~3.52h).而肾功能损害时,血浆OME清除无明显变化。
食物可推迟OME的吸收。
2 药教学OME的抑制胃酸分泌主要是其作用于H+/K+-ATP酶,而此酶是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卡.在其受抑制时.作用于壁细胞受体上的任何活性药物均受抑制。
由于OME 是弱碱,故可浓集于酸性环境的壁细胞管泡,并很快转变为H+/K+-ATP酶的活性抑制物次磺酰胺,后者很快与壁细胞膜中H+/K+-ATP酶酶硫醇作用.形成酶抑制物复合体。
使其失去活性。
口服OME20mg.24h内仅1/B H+/K+-ATP酶在壁细胞内再合成而恢复其分泌功能,故OME 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持久。
志愿者口服OME40mg.服药后 1h胃酸抑制率为56 ,每日口服30mg,连续服药1wk.基础胃酸捧出量(BAO)抑制率为99.0 ,高峰酸捧出量(PAO)抑制率为98.4%十二指腑溃疡(Du)患者,每日口服20mg,连续服药Jwk.24h胃内H 活性抑制率为90 .所以有根强的抑制胃酸作用。
由于胃腔内酸度降低,刺激胃窦G细胞释放大量胃泌素,故服用OME 患者血清胃泌索均有升高。
而血清胃泌素升高可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服药4wk后,可增加23 (13%~ 30 ),服药6wk,平均可增加44% (30 ~67 )。
这是OME与H。
受体拮抗剂作用的最大不同点。
在应用 OME使H+/K+-ATP酶活性受到抑制后.增加了K+ 与C1在胃粘膜细胞内外的传导,即增加了细胞内K+ 之外逸,使粘膜电位(PD)显著增加,从而使粘膜屏障功能受到保护。
提示OME在细胞稳定性上有积极作用,亦是OME能迅速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因素之一。
用OME后42 ~88 患者幽门螺杆菌(HP)能转田,机理不明,是否是它改变了胃腔内环境使HP不利生长或本身有杀菌作用,尚待研究。
3 临床应用OME口服20rng/d.对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报道略有不同对DU,2wk愈合率为78.5 ~9l_4 ,4wk 为93.1 ~99.1 ;对Gu,2wk愈台率为4,5.6 ~ 84.6 .4wk 为8J.3 ~1 00.0 .国内OME临床治疗协作组报道924倒,Du654例.2wk愈合率为95 ,4wk 愈合率达97.8 ;Gu27~J倒.4wk愈合率92 .6 k可达97.7 .与国外报道相似。
溃疡愈合率与患者性别、年龄、饮酒量、吸烟及溃疡大小无关,仅浙医二院报道一倒未愈合者认为可能与未戒烟有关。
OME对溃疡病的疼痛缓解迅速,多数作用认为在3 ~ 4d内.北京医科大学报道了3d疼痛缓解率为63 , 7d可达93.5 。
对反流性食管炎,Bate氏报道给予OME~0mg/d 后.治疗4wk症状消除者为46 .治疗8wk.愈合率为 7l .活组织检查正常者为67 。
同济医科大学报道l0 例.20mg/d治疗后.症状在l~4wk开始缓解,4~Swk 症状基本消失者4倒,明显减轻者5倒,减轻l倒,内镜复查见食管内充血、糜烂、渗血明显好转。
iaton氏报道27例卓一艾氏综合症给予OME20rng/d,可有效控制胃酸分泌在10订l tool/h 下,治疗30too,无任何副作用发生南京鼓搂医院报道一例空肠胃泌素瘤(病理证实)用OME20~ /d ld后症状捎失,d3能吃正常软食。
质子泵抑制剂的研究进展1:自 1988 年第一个PPI 奥美拉唑上市以来,全球已有8 个PPI 产品上市。
这制作用显,是目前已发现的作用最强的一类胃酸分泌抑制剂。
经过20 年的临床应用PPI 已经成为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同时PPIs 研发的成功在20 世纪胃肠学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义。
现在将对目前已上市的PPI 抑制剂以及部分在研产品的研发现状进行简要的概述。
2:第一代 PPI第一代 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第一代PPI 抑制剂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第一代 PPI 主要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P450(cyctochromeP450,CPY 450)的同工酶系统CYF2C19和CYP3A4 代谢。
CYF2C19 基因在人群中存在多态性,可分为两种表型:正常代谢型或快速代谢(extensive metabolisers,EM)型和慢代谢(poor metaboliser,PM)型。
亚洲人群中12%- 22%属PM 型,而白种人仅有3%属PM 型。
PM 患者的CYP2C19 清除率低,延迟了对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泮托拉唑的清除,所以其血浆中药物浓度较高。
在 PM 人群中,奥美拉唑的最大血药浓度与EM 者相比约高7 倍。
PPI 血药浓度的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患者间抑酸效果的巨大变异。
以上特点决定了第一代PPI 的2 个药理学局限性,即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明显个体差异及药物相互作用。
3:新一代 PPI 抑制剂近年来问世的新一代 PPI 已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原有同类产品的某些缺陷,同时能增强对GERD及其他酸相关性疾病的疗效。
其主要特点包括:①临床抑酸效果好;②抑酸作用起效快;③昼夜均可维持较高的抑酸水平;④疗效确切,个体差异小;⑤与其他药物之间无相互影响;⑥不良反应少。
第一代PPI 因为可以引起胃排空延迟、壁细胞肿胀和明显的停药后胃酸分泌反弹,所以临床应用有局限性。
临床实验显示,新一代PPI 发生以上不良反应的概率小。
例如:azan、普拉唑、右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4:研发中的 PPI 抑制剂4.1替那拉唑(tenprazole)咪唑类 PPI 的血浆半衰期很短(约为1.5h),夜间抑酸能力不足,难以克服夜间酸突破。
替那拉唑的分子结构为咪唑吡啶类,在酸的作用下转化为氨苯磺氨或次磺酸,与第5—6 跨膜区半胱氨酸残基结合,抑制胃酸分泌。
其血浆半衰期为7h,几乎是其他苯丙咪唑类的7 倍,抑酸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受服药时间和饮食的影响小。
国外临床研究报道,对HP 阴性的健康男性,分别给予替那唑40mg 每日1 次和埃索美拉唑40mg 每日1 次,连续7d,间隔4 周的洗脱期,结果显示替那拉唑组血浆AUC 和半衰期明显高于埃索美拉唑组,抑酸时间长,夜间酸突破短,停药5d 后,替那拉唑的作用仍然存在,以夜间为显著。
4.2钾竞争性的酸阻滞剂(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s, P-CABs)药物通过竞争性地结合H+而抑制H+、 K+ -ATP 酶的活性,其作用机制明显不同于上述PPI,因此可称为酸泵阻滞剂。
其分为咪唑吡啶(SCH28080,AZD0865 和BY841)、邻苯二甲酰磺胺嘧啶或喹啉衍生物(如SK&F96067 和SK&F97574)。
其中部分制剂已进人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
P-CABs 具有亲脂性、弱碱性、解离常数高和在低pH 值时稳定的特点。
在酸性环境下,P-CABs 立刻离子化,离子化形式通过离子型结合抑制H+、 K+ -ATP 酶,不需要集中于胃壁细胞的微囊和微管及酸的激活,能迅速升高胃内pH 值,离解后酶活性恢复。
人和动物口服后能吸收迅速,达到血浆浓度的峰值。
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P-CABs 比PPI 或H2 受体阻滞剂起效更快,升高pH 的作用更强结语第一代 PPIs 因在药动学及药效学方面的局限性,包括生物利用度、给药时间对药效的影响、夜间酸突破起效慢、对CYP450 酶的依赖性等因素,影响了治疗效果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