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卫生、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知识

手卫生、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知识

一、标准预防(一)标准预防的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有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1.洗手及手消毒。

2.戴手套3.穿防护服、戴眼罩、戴口罩。

4.遵守操作规程。

5.正确处理污物及污染的医疗用物。

6.预防锐器伤。

7.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二、职业暴露(一)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二)医务人员被针刺伤后:1.紧急处理办法: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粘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备案。

3.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在其后1-3月再检查,仍未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1.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而加以防护2.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7.上报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暴露源的种类和级别进行确定和评估,实施相应的预防用药方案。

8.感染管理科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对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处理方法、用药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进行登记。

三、手卫生(一)洗手与手卫生消毒应遵循的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衣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医务人员洗手或手消毒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三)严格执行手卫生:1.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

2.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透析单元内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应戴手套,离开透析单元时,应脱下手套。

3. 医务人员在进行以下操作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操作时应戴口罩和手套:深V插管、V穿刺、注射药物、抽血、处理血标本、处理插管及通路部位、处理伤口、处理或者清洗透析机。

4. 在接触不同患者、进入不同治疗单元、清洗不同机器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并更换手套。

5. 以下情况应强调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液擦手:脱去个人保护装备后;开始操作或者结束操作后;从同一患者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及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伤口敷料后;触摸被污染的物品后。

(四)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制定并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措施提供必要的条件。

2.开展手卫生工作的全员性培训。

使所有医务人员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3.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4.在不同环境下工作的医务人员,手卫生应达到如下要求:Ⅰ类和Ⅱ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5cfu∕cm2.Ⅲ类区域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应≤10cfu∕cm2.Ⅳ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5 cfu∕cm2。

各区域工作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5.手卫生设施配置:流动水洗手,洗手液、肥皂、快速手消毒剂和干手设备。

用于洗手的肥皂或者皂液应当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定期清洁和消毒。

对器容进行清洁消毒时,容器内剩余的皂液应弃去,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使用固体肥皂时应当保持干燥。

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和部门应配备非手接触样式的水龙头,洗手﹑干手﹑手消毒等设施应避免二次污染。

6.外科卫生设施配置除必须符合上述要求外,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大小适度,易于清洁,洗手池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台数量设置,不应当少于手术间的数量,用于刷手的海绵毛刷等用具应当一用一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

7.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⑴.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⑵.接触病人的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⑶.穿脱隔离衣服前后,摘手套后。

⑷.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⑸.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之后。

⑸.洗手的方法:⑴.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⑵.取适量的肥皂或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⑶.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用的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④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⑤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8.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

在频繁接触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当手无可见污染物的时候,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代替洗手;当接触病人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双手,然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进行外科手术时,禁止佩戴假指甲、戒指等饰物。

四、血透室医院感染的应急预案血液透析是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一种血液净化方式,依赖血透存活的患者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比以往有明显提高,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大多伴有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严重营养不良等症状,部分患者还需依靠重复输血维持生命,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

目前病毒性肝炎仍然是世界各国血液净化中心最重要的感染疾病,乙、丙、丁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含有血液成分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均可成为肝炎的传播媒介。

一、目的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血透室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及危害,规范血透室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血透室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对医患者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医患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制定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06年试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卫生部关于修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2006年)的通知等。

三、适用范围适用于在血透室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医患双方身心健康等的经血液传播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四、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血透室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质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对血透室可能引发医院乙肝、丙肝等感染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在血透室发生了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时上报院感办及院领导,采取应急措施,隔离治疗。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培训,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保障。

五、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㈠日常监测1.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新入科血液透析病人要进行九项监测,老病人每半年监测一次。

血透室出现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散发病例时,及时向(24小时内)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2.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科室确定责任人,每日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交接等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护士长或院感兼职护士报告,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㈡报告1.报告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为责任报告人,所有医护人员为义务报告人。

2.报告程序:上班时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休息时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总值班。

3.报告时限:按照突发事件的等级及时、准确地报告,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六、血透室发生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㈠肝炎病毒的监测与控制1.肝炎病毒的检测⑴所有进行血透前的患者都应进行全套肝炎病毒的监测,并将此作为摸底调查,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等,工作人员也应定期进行检查(一般每年一次)。

⑵透析前预防注射乙肝疫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