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王智秋,刘慧第一部分研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背景一、对研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必要性的认识(一)规范教师专业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设立教师合格标准,促进教育公平。

(三)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提供目标参照。

(四)符合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五)小学教师录用、评价、考核、注册的依据。

(六)是制定《中国教师标准》的基础性文本。

二、研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原则(一)体现教育发展规律,特别是教师专业化的时代要求。

(二)针对性,国际视野与本土实际相结合。

(三)可操作性,具体可行。

(四)通用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五)发展性与引领性。

三、研制的思路与过程思路:在对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过程,使标准研制过程具有小学一线教师、校长、高校培养培训机构专家、教育决策管理人员的广泛参与。

过程:现状研究、国际比较、标准开发、试测与咨询、修改与完善。

四、研制阶段1、2008—2009年国际比较、现状调研、测试形成初稿。

2、2010年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建课题组,开始修改、完善文本。

3、2010年11月2日召开“教指委会”研讨文本。

4、2010年12月19—20日教育部师范司在北京召开“教师教育标准汇报研讨会”,征求教师教育专家意见。

5、2011年2月提交了“送审稿”。

6、2011年10月参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文本格式做进一步修改7、2011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专家审议会8、2011年11月2—3日三个标准研制组主要负责人集中统稿,再次提交送审稿(2)9、2011年11月中旬教育部党组讨论通过。

10、2011年12月初,形成现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二部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一、框架结构维度(3个):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层次领域(13个):基本要求(58项):二、内容(一)基本理念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小学教师只有了解并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给予儿童适合的教育。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接受的第一种学校教育形式。

因而,小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小学教师需经过正规的专业性培养与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态度、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小学教师必须经过资格准入,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学生为本小学儿童是主动发展的、享有基本权益的个体。

小学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益。

小学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天真活泼、规则意识强等鲜明特点,小学教师要尊重和遵循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校学习生活促进小学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小学教师应对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工作全面负责,坚持科学教育方法,因人施教,促进小学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师德为先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理性认识萌芽并快速发展、对成人又相对依赖的儿童,小学教育阶段也是儿童进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起始阶段,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既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与帮助又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

因此,小学教育是需要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事业,小学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儿童,为人师表,给予儿童精心的教育培养,保证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3、能力为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小学各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都需要科学设计与合理组织。

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儿童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表现,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供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策略。

小学教师要主动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升专业能力,形成教育智慧。

4、终身学习小学教师既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又是与小学儿童、与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共同成长的学习者。

小学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了解社会的变化和教育变革,了解初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追求新知和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提升教育智慧。

(二)内容与要求专业理念与师德(一)职业理解与认识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专业知识(五)小学生发展知识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22.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25.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26.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28.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9.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0.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1.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32.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36.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37.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8.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3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40.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41.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3.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44.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5.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6.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47.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48.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49.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0.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1.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52.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53.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

55.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56.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7.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58.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三、实施建议1、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初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

2、教师教育机构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3、小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关键指标。

4、小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第三部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五大特点一、科学性科学性体现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根据了教育学的两大规律,即社会的发展和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二、规范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在继承了我国原有教师职业规范的基础上,又在具体的内容上与时俱进进行了修改与完善三、基础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针对合格教师的在内容上,对小学教师基本素养的规范也体现除了基础性四、时代性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四个反面:1.以人为本2.专业性3.终生学习的理念4.关爱孩子的生命五、实践性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能力上,比如在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当中,级提出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不体罚学生《自主发展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汤丰林博士汤博士讲座中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即:正确认识职业困惑;积极打开成长之门;有效把握职业准则。

、一、教师的职业困惑如何“正确认识职业困惑”,汤博士从八个方面谈了教师的压力,即:第一,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

因为教师的职业具有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的特点,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常年和未成年人在一起,他们的安全问题始终是教师最揪心的事。

第二,由教师的工作环境造成。

教师常年在比较单纯、闭塞,且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更加突出)的环境中工作。

第三,不公平待遇。

目前大部分学校片面仍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并简单量化教师工作,使教师感受到压力及挫折。

教师最大挫折感位居前四位的是:领导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同事之间不正当的竞争;职评失败。

第四,缺乏成功感。

职评受阻是20%的老师最大的挫折。

第五,超负荷工作。

工作时间超负荷;班级人数超标;过多的检查、督导有被不尊重、不信任的感觉。

第六,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教师的一些消极心态。

第七,复杂的人际环境带来教师的一些消极心态。

第八,教师群体的性格特点所决定。

主要有:自尊与自卑相交错的复杂矛盾的人格特点;追求完美,知识分子清高的特点;不善交往与角色固着(比如教师善为人师)。

二、教师的自我选择以上八个方面的种种压力不可能一时解决,于是汤博士展开了第二大点——“积极打开成长之门”的讲述,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提升自我效能的六项选择,即:第一项: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心理学家约翰·辛德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