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朴学大师——段玉裁一、段玉裁生平在花山集镇的西面三百多米,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墓,这里,躺着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一代朴学大师段玉裁。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雍正十三年(1735年),他诞生在金坛一个清贫的世代书香之家。
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县里的秀才,但都是边种田、边读书、刻苦自励的正派人,所以家境并不宽裕。
在段玉裁的青少年时代,全家每天早晚都只喝大麦粥,除祖父母每天中午吃米饭外,其它人中午都是一天米饭两天粥。
段玉裁17岁时,母亲不幸逝世。
当时因家贫无法像样地安葬,直到段玉裁后来做了四川巫山县知县,才有条件买了墓地,把母亲殡葬于殴氏老家大坝头村(今花山)。
段玉裁日后客死异乡,也迁葬于此。
段玉裁25岁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接着,赴北京参加会试。
在北京,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
返乡后,又得与卢文弨、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
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
干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终其一生,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经济状况,—直都是很艰苦的。
但他不管处于什么境况,是逆境还是顺境,是贫病交加还是公务繁忙,都未曾动摇过他孜孜不倦、刻苦治学的—贯精神。
乾隆三十五年,36岁的段玉裁开始撰写《六书音韵表》,写这部书,要收集、考证浩如烟海的资料,其工作是繁重而艰巨的。
就在这年,段玉裁被派到贵州的玉屏县当知县。
玉屏是一个僻远闭塞的小地方,很难施展他的才能。
不久,果然以“诖误”被免官,遣往四川成都候补。
清代流传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候补官是捞不到什么油水的。
别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钻营,力争尽快转为现任,但他却把心思放在古文字学的研究上。
乾隆三十九年九月,段玉裁受命代理四川南溪县知县。
有次偶然去拜谒烈妇黄帛庙,当时庙主认为这烈妇是唐代人,并题庙匾为“唐烈妇庙”。
段玉裁根据《水经注》上的有关资料,发现这是不对的,黄帛应为汉代人。
于是他就告诉当地的士民,纠正了这一错误,并专门写了碑文。
后来他又代理富顺县知县,同时负责化林坪驿站的站务。
他做这两任代理知县时,白天要处理相当繁重的事务,当然丝毫不敢有所疏忽,而每到晚上,他仍不顾—身疲劳,点起灯来,埋头于古音韵学的研究。
经过前后整整十年的不懈努力,《六书音韵表》—书终告完成。
《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钱大昕为它作序时说,这本书出来,海内的经学家们都要把它当作典范了!就在代理富顺县知县期间。
他又开始了另一部书的编撰,这就是传之于后世的名著《说文解字注》。
《说文》本是汉代学者许慎的—部字书,收字九千多个。
但其中不少内容相当简单,后代人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段玉裁有心为它作注。
当时他住在富顺县城“西湖楼”上,每至深夜,—灯荧然,当地老百姓都指着灯光告诉人:那就是知县的读书楼。
段玉裁根据《说文》的五百四十个部首,收集大量资料,旁征博引,写成了长篇的五百四十卷。
乾隆四十五年,段玉裁改任四川巫山县知县。
他的父亲已经7l岁了。
他为了钻研学问,完成自己的学术著作,决定以侍奉父亲名义辞官回乡,但没有得到批准。
他实在不愿意再做官了,于是就托病回到家乡金坛。
正当他在家乡闭门治学,潜心着书之际,谁料到遇上—桩飞来横祸。
事情是这样的:段玉裁有腿病,他的家人轻信风水迷信的说法。
认为是祖坟埋得不好,必须将祖坟迁葬。
但是,新迁的墓址不曾跟地主商量妥贴,结果在迁坟时引起争端,进而发展到动手,段玉裁的父亲被对方打伤,叔父却打死了对方的人。
这下可酿下了大祸。
叔父畏罪逃走,段家只得接连不断地跟人家打了十几年官司。
段玉裁辞官回乡,本意在图个平静安定的环境着书立说,结果事与愿违,这长久不决的诉讼给他添了许多麻烦。
为了回避这场讼事,他不得已迁到了苏州金阊门外下津桥。
最后,他几经修改删定,把五百四十卷精简为三十卷,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版本。
这部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不朽著作,从开始写作到正式完成,前后有30余年。
嘉庆二十年(1815)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
而此时,作者已经是80岁的垂暮老翁了,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似春蚕—般,茧既成惟待毙焉已。
”嘉庆二十年九月(1815午),段玉裁在贫病交加之中去世。
王念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地对人说:“若膺死,天下无读书人矣!”王念孙在为段玉裁写的墓志铭中,也对《说文解字注》作了极高的评价。
二、段玉裁的学术造诣段玉裁是一位一丝不苟做学问的有心人。
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韵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
他本着“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教,认真着书立说,他一生著述很多,诸如〈〈古文尚书撰异〉〉、〈〈诗经小学〉〉、〈〈春秋左传古经〉〉、〈〈说文解字注〉〉、《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及《经韵楼集》三十一种。
达700余卷之多。
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得以完成。
据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说文”,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指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要旨。
为了注解“许书”,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编纂长编《说文解字读》,历时18载,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
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继续修订,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终于写成了《说文解字注》。
以后,又经过8年,直到嘉庆二十年,他的31篇《说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
从初稿到刻印成册,前后共花了近40年时间。
《六书音韵表》此著作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共5卷,分古韵为17部,提出“古无去声”、“同声必同部”等见解,深为当时学者赞许。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周祖谟认为此书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钱大昕为它作序时说,这本书出来,海内的经学家们都要把它当作典范了!《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用部首编排法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说文解字注》为清代段玉裁注,此书被誉为自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王念孙语)的传世名著。
据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说文”,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指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要旨。
为了注解“许书”,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编纂长编《说文解字读》,历时18载,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
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继续修订,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终于写成了《说文解字注》。
以后,又经过8年,直到嘉庆二十年,他的31篇《说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
从初稿到刻印成册,前后共花了近40年时间。
该书详尽地解说汉字的音、形、义,可谓体大思精,集国学之大成,为继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字学建了奇功。
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字形、说解字义、辨音、声读的字典,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段玉裁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根据字形分成五十四部,始一终亥,分别部居,掳形紧聊,并创立运用了部首检字法,方便查找。
三、链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第一部用部首编排法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最古的字书之一。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
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
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
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
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
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
尤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更具价值,此四人也被称为说文四大家附《〈说文解字〉序》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
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
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