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含答案

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含答案

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含答案做习题是备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的最好方法。

接下来,本人为你分享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一)1.近两年来,随着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抬高,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各类制成品价格也开始逐步上升,价格上涨开始从上游向下游传递。

与此同时,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也开始向各国传递,特别是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逐步产生明显的上升推动作用。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

A.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开始向各国国内传递B.价格上涨开始从制造业上游向下游传递C.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对各国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D.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对各国国内消费价格的影响2.在使用繁体字的香港和台湾,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正日渐西方化;而大陆青少年接触港台的电脑游戏、流行歌曲等现代时尚元素,看到的也多是繁体字,但并未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与此相反,不少天天使用简体字的人,照样深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果分别阅读用简体字和繁体字书写的同一篇古文、同一首唐诗,文字形式对读者解读作品文化意蕴的影响微乎其微。

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等多种方式植根民间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当中,不一定要借助繁体字作为媒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中B.传承传统文化未必需要借助繁体字C.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确实利大于弊D.简体字不会削弱传统文化意蕴3.建筑同样是有生命,有它的生命史。

它不仅发生、成长,而且会成熟、转换、兴亡。

生命是灵动的,建筑也同样是灵动的,是一个活体,所以它才倾注有那么多人类的情感。

情感是生命的确证。

生命需要空间,建筑与空间更是无法割裂,空间是它生命的舞台。

同样,生命拥有历史,建筑也是活在时间中的,离开了时空,无论生命还是建筑都不存在了。

但托庇于时空,生命与建筑却可以超越出来,进入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所追求的。

对以上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推测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旨在论证建筑生命史B.这段文字作为后文阐述建筑美学的引子C.为接下来介绍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埋下伏笔D.对前文关于建筑美学的论述进行总结4.科学和艺术有一个不相同的地方:科学讲求最新的发现、最新的定律和方程式,花样永远翻新,永远直向前跑。

艺术就不大有这样的方便,不论古今中外,没有现成的定律或方程式可以供我们抄袭应用,从而使艺术像科学研究那样形成接力赛跑式的进步。

此中微妙精义,父亲不能传授给儿子,母亲亦不能指点给女儿,一切都得靠自己再从头开始。

“此中微妙精义”的“此”是指( )。

A.艺术创作或欣赏等活动B.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差别C.古今中外所有艺术成果D.家族中世代相传的绝技5.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农业发展和流入城市的农民积累的资金,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启动资金,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小城市则发展成中等城市。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又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如此相辅相成,也就为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铺平了道路。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应当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B.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将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C.乡镇企业将发展成为农村的小城市D.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举措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答案1.答案: D解析:根据提问标志词“强调”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阐述了由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各国国内的消费价格指数,可知正确答案为D。

其他三项表述片面,未能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B解析: 本文“与此相反”前后从正反两面说明是否经常使用繁体字并不能一定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最后一句提出传播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加深。

因此答案为B。

3.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

本段前面讲“建筑是具有生命的”,并用“建筑与生命的很多共性”来进行论证,最后得出,建筑与生命一样追求的是“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的追求。

破折号引出重心,即建筑美学,下文必定会围绕建筑美学展开阐述。

故正确答案为B。

根据本段文字各句之间的联系,表明了作者的写作重心在建筑美学,A选项不符合题意;本段文字显然不是一段总结性的文字,D选项不符合题意;引出主题后要围绕主题展开写作,但内容并不能判断出一定是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因此排除C项。

4.答案: A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为代词指代题。

首先审题,根据指代词“此”,在原文中用就近原则往前找,可知之前所说的是艺术的创新与创作,A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 A解析:根据提问“准确复述”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为“总——分——总”结构,材料首先提出观点即“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要同步发展”,然后来具体阐述“共同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最后进行总结,重申观点,所以文段的主旨是第一句,即A项所述内容。

BC为“分”部分的具体论述,不构成主旨,排除。

D项只说明“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是举措,并未指出同步发展的好处,即第一句的意思未得到体现,表述不全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二)1.中国文学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

如果把文学所载之“道”作广义理解,不要将其看作“政治之道”,而是将其看作“为人之道”和“良知之道”,那么,这一传统是有积极意义的,符合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命题。

然而,现今的作家们,抱着这种崇高理念创作的人不多见了,而抱着一种投机心理期冀侥幸成功的则大有人在。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不可写政治B.不少作家侥幸成功C.今天“文以载道”已经是个过时的命题D.大多数作家没有继承“文以载道”的传统2.“运动”这个词,两个字都含有一个“云”,而且,“云”开始“走”了就是“运”,“云”跟“力”挨在一起就“动”了。

“动”是云朵的自然状态,所以歌唱“天边飘过一朵故乡的云”;云一直在“动”,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们就爆发出“力量”,即使这一秒是晴天,下一秒也要普降大雨。

这样的解释肯定贻笑大方,但“运动”确实能积蓄力量。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更是因果关系。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是( )。

A.运动名词解释B.运动的含义和作用C.运动就是这样充满了魅力D.运动、健康、幸福之间的关系3.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令美国老年人羡慕,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当作自己养老的保障。

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缺少交流,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A.美国人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B.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C.中国老年人存在情感上的无助、孤独等现象D.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使然4.家丑问题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并非不亮出来就不存在。

问题的关键不在该不该亮,而是有了家丑到底想不想真正解决。

不亮,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有恶化成不治之症的可能。

亮了,正是显示出有解决问题的把握和能力,是一种信心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彻底根治的希望。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遮盖“家丑”就是欲盖弥彰B.尽可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C.有足够的把握后再把问题亮出来D.负面新闻可以取得正面效果5.王旦与寇准同为北宋真宗时期才能出众、政绩卓著的宰相,同样受到宋真宗的器重。

一次王旦这边送公文到寇准那边,体例不合。

寇准禀报上去,王旦被真宗批评,手下人也都跟着挨了罚。

不久,寇准那边送来的公文也出了类似问题,王旦只派人送还给了寇准,请他改正后再呈送。

平时说王旦坏话最多的数寇准,而王旦谈到寇准基本上都是称许的话。

后来,寇准被免职,他私下托人请求王旦,说想当使相,王旦还是向真宗推荐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 )。

A.王旦做事公私分明B.王旦心胸宽广,有容人的雅量C.王旦的做事风格与寇准形成鲜明对照D.寇准与王旦的矛盾以王旦不计前嫌而化解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答案1.答案: D解析:文段首先通过“文以载道”的理解引出话题,用“然而”引出文段的主题句,强调“现今的作家们,抱着这种崇高理念创作的人不多见了,而抱着一种投机心理期冀侥幸成功的则大有人在”可知,大多数作家不再秉承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2.答案: B解析:据提问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文段先给出了“运动”的一种解释,而后通过“但”字表明“运动确实能积蓄力量”,说明运动、健康、幸福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文段的主旨是运动的含义和作用,正确答案为B。

A、D选项分别只说明含义和作用,不够全面,其中D 选项是隐含主旨。

C中“魅力”一词没有点名运动的意思,空洞。

3.答案: D解析:据提问知该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讲到美国老年人羡慕中国的子孙满堂,继而比较中西文化在教育孩子的差异,即“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作为自己养老的保障。

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并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证明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使然,即中美的比较。

选择D表述正确。

A选项错在“羡慕”未抓住文章重点,而是分析各自的社会文化原因,B、C选项也没谈到文化差异。

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 D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段用“不亮”和“亮了”两种情况作比较,说明要敢于亮出家丑,“亮了……让人们看到了彻底根治的希望”,即曝光家丑可以获得正面效果,D项表述正确。

A项“欲盖弥彰”是指想要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显露,与文意不符,故排除。

B、C两项的说法在文段中找不到依据,故也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 C解析:材料属于历史故事,据提问“故事说明”可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通过讲叙王旦和寇准的几个事例,以同样的事例不同的做法说明了王旦和寇准做事的不同风格。

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寇准被免职私下托人请求王旦,王旦像真宗推荐了他,说明王旦不是“公私分明”,所以A不选;材料重点说的是王旦和寇准做事的不同风格,并不是单纯的要突出王旦的个人性格,所以B不选;D选项“矛盾”一词属于主观臆断,材料并没有说王旦和寇准之间存在矛盾。

故正确答案为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