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承认不同教师之间的风格差异,接纳和尊重老师。
2.能力目标:通过对老师职业的分析,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在理解教师风格的差异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与不同老师相处的技巧。
3.知识目标:通过采访和日常观察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和时代要求,懂得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一些相处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全面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接纳和欣赏不同风格的教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国王的勋章该给谁?设计意图:通过小故事导入新课,同时突出教师对于社会的贡献。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要把一枚特级勋章奖给最有功劳的人。
消息一传开,作家、演员、科学家、将军、博士和教师纷至沓来,都希望能得到这枚特级勋章。
那么,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把奖章授予给谁?理由是什么?小结:国王觉得这些邀功请赏的人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不论是作家、演员、科学家,还是将军,就连国王自己在内,当年都是由教师教导出来的。
所以,教师的功劳最显著,得到这枚勋章是实至名归。
于是,国王宣布,将勋章授予教师。
可以说,老师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见证者和陪伴者,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
那么你了解自己的老师吗?他们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讨论的话题是:走近老师。
(二)活动:猜猜Ta是谁?设计意图:通过猜猜学生熟悉的教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课堂的气氛。
但需要教师提前向学生了解情况,让学生提供相关信息。
教师:当我们走进中学的大门,我们又结识了新的老师,在和新老师几个月的相处中,我们也在一步一步了解他们,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活动,请你通过老师最经典的动作和最常说的语言来猜猜老师。
准备好了吗?(将事先向学生调查过的本年级几位教师的经典动作和语言做成幻灯片播放,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猜猜是哪位教师。
)小结:同学们把这几位老师都猜对了,可见咱们同学在与老师相处的日子里,因为喜爱老师而去接近和了解老师,与老师相处的日子有很多有趣的回忆。
(三)活动:采访我的老师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本年级熟悉老师的采访结果,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工作特点、职业要求,知道教师个人的努力、情趣和追求,从而建立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但采访提纲的设计、采访过程的实施和采访后的感悟与整理,是在上一课时或课前完成,需要任课教师给予指导。
教师:从古至今,很多人对老师这个职业都有很多赞扬,比如他们给老师做了很多比喻。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点燃智慧之火;有人说:老师是园丁,辛勤耕耘桃李芬芳;有人说:老师是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有人说老师是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那么,你了解教师这个职业吗?上节课呢,我派出了几支小记者团,今天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带来的采访结果。
(教师在上一课时布置学生的采访任务,4-5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位任课教师进行采访,采访前商议采访提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师工作内容、教师入职准备、教学困扰、兴趣爱好等方面设计提纲,选择老师有空并且不打扰老师工作和休息的时候做采访,采访后应做总结或者感悟。
)学生分小组依次做简短汇报。
教师提问:那么通过采访,你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韩愈曾经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因此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也是塑造人格的“工程师”。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老师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比如依法获得教师资格、提升个人修养、参加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四)讨论:我喜欢的老师设计意图:通过仿写句子,懂得教师各有特点,各有千秋。
通过问题讨论,分析教师风格差异的原因,理解不同风格所体现的优势,并且学习用礼貌、尊重和因人而异的方式跟不同风格的教师相处。
教师:有的同学喜欢“真实坦诚”的老师,因为Ta从不掩饰或否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值得钦佩;有的同学喜欢“见解独到”的老师,因为Ta关注人生百态,理论联系实际地看问题,值得信服;有的同学喜欢幽默开朗的老师,因为Ta风趣且富有激情,但又不失严谨认真,值得信赖。
提问:1.请以“我喜欢___________的老师,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值得_______。
”这样的句子,说说你心中喜爱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你如何看待老师的差异?3.我们该如何与不同风格的老师相处?相关资料:电影中不同风格的教师。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现实与电影中老师的共同之处,但电影也塑造了不同风格的老师形象,看完一部电影,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感动和共鸣。
在下列电影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部电影中的哪位老师呢?小结:因为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我们应该承认这种差异,并且接纳和尊重老师,学习他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用实际行动拉近师生的距离。
(五)延伸讨论设计意图: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但随着对教育的重视,现代社会人们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对教师职业的质疑和对个别教师师德的批评。
延伸讨论旨在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客观认识教师群体中不能以个别人的不当行为以偏概全地评价所有教师。
这些讨论比较特殊,教师应站在比较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1.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很容易获得各种信息和知识,那么,我们还需要老师吗?2.新闻报纸上,偶尔会看到教师体罚或侮辱学生、教师收受学生礼品的事件,你如何看待?(六)本课总结教师:老师是我们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了解老师的职业、老师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师;理性分析老师的差异、老师的优势,有助于培养深厚的师生情谊。
“亲其师,信其道。
”让我们走近老师,读懂老师。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活动适切。
课前的两项准备工作──收集老师特点的信息和采访老师,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真正走近老师,全面认识老师职业、工作和生活,为理解老师和尊重老师做了重要的铺垫;“我喜欢的老师”这个活动,有助于学生理性看待老师的风格差异,并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老师,肯定和接纳原本可能不喜欢的老师。
不足之处: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前准备比较耗时和费力,不仅需要指导采访提纲设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更应引导学生在采访过程中表达接纳与尊重的态度。
有待改进:因为采访结果的分享比较占用课堂时间,应设计更高效的方式来达成效果。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
能力目标: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新课讲授】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
出示资料: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初二(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家”又指的是什么呢?家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和他们是血缘关系,而爸爸妈妈之间又是婚姻关系,当然,也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是收养关系,这些都能够组成家庭。
家庭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又很相似。
在这个醉汉的心中,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觉得“家”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例子,总结出一般意义上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
)教师:是的,不论我们的家庭里有哪些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结构,我们对“家”的期待是类似的。
古人对家也有自己的期待,他们是怎么看待家的呢?出示图片,解读家的写法。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
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
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
有猪的家,即有一些财富可以满足家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才算富足安定。
这就是古人造“家”这个字的现实依据。
教师总结:随着物质资料不断地丰富,精神需求不断地增加,显然现代社会的“家”早已不能满足“房子+猪”的简单模式。
“物”的因素被淡化,“人”的因素才是家的核心。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小明的家庭”来看看,现代的“家”与古代相比有什么变化呢?出示资料:《小明的家庭》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他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经营一个小店铺,收入稳定。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通过学生的发言,总结出:教育、休闲娱乐、消费、情感抚慰……(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再次出示春运图片。
教师:你有过春运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在中国人的心中,“家”的意味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说出中国人心中的“家”的意味。
)中国人的“家”: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教师:我们再一起来认识这样一个家庭,回到今年的奥运赛场上。
当时在进行体操决赛的时候,有一个运动员一出场,还没有比赛,就迎来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在她比赛后,她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奥组委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个宣传短片,来展示她的事迹。
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人──“体操妈妈”丘索维金娜。
出示丘索维金娜的图片。
丘索维金娜17岁时代表自己的国家出征奥运,斩获金牌,为自己国家赢得了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
之后,她多次参加奥运会,有三个体操动作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成绩非常出色。
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他们的黄金运动年龄是十六七岁到二十五六岁,到二十九岁三十岁左右基本就退役了,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