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4.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指导1年级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4.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指导1年级

4.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指导我是小学生啦本单元的内容是入学适应教育。

针对儿童开始上学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教材从儿童实现学生身份认同,建立新的同伴,了解和熟悉新生活中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成人群体,认识和熟悉自己的求学之路这四个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顺利开启小学生活。

单元要点各课教学内容指导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教学目标1.形成小学生的身份意识,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自豪感及愉悦。

2.认识书本,懂得爱惜学习用品。

3.能自主整理书包及收纳学习用品。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从身心、行为习惯上完成入学适应。

2.引导学生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喜悦感,愿意来上学。

3.引导学生学会按照学习的需要,有计划、有条理地整理书包。

内容点析1.上学啦,真高兴标题“上学啦,真高兴”,提示学生体验上学是一件高兴、快乐的事情,帮助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缓解一些孩子紧张、不安的心理。

教材第2页插图①中的场景,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美好期待。

“人不学,不知道”这句格言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材第2页和第3页,呈现了小学生“开开心心上学去”的场景。

教科书中的五幅插图,再现了新生从准备走出家门到进入教室的经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是小学生的身份认同。

一个女孩来学校前有些害怕,但在老师的带领和帮助下,她在努力适应学校生活。

通过这一系列情感变化,展现了一名学龄儿童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真实感受。

2.爱新书,爱书包教材第4页呈现了发新书的场景,这个场景由四组插图组成。

教室前面的学生正从老师手中领新书,她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什么是有礼貌的言行。

左中和左下的两组学生在讨论新书,分享拥有新书的快乐。

右下的一组学生,一名女生正在封面上写自己的名字,男孩由于认字不多,对书名是什么感到困惑。

这些场景旨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右下角主持人的提问“书可真好看,怎样把它们保护好呢”,提示学生要爱护新书。

教材第5页的内容,提示学生上学时需要带哪些物品,怎样整理书包。

左上图“我的书包是奶奶亲手做的……”,让不同生活条件的学生都要爱惜自己的书包;“弹弓也能带吗”,旨在引导学生知道哪些物品可以带到学校去,哪些物品不能带到学校去。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整理书包的方法。

最后,教材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梳理了整理书包的方法。

书包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学生通过对新书包的喜欢,进而喜欢并认同自己的小学生身份。

注意问题1.对于紧张和焦虑的学生,要认同他们的感受,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2.刚入学的学生对整理书包可能会感到困难,老师要提示具体细则的要求,带着学生一步步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养成整齐、有条理的好习惯。

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教学目标1.愿意和同学交朋友,感受和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的快乐。

2.学习和同学友好相处的方法及规则。

3.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感受伙伴之间的情谊和美好。

教学重点1.通过展开自我介绍和找伙伴的游戏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新环境中彼此认识、熟悉。

2.在体验活动和绘本阅读中体验交往的快乐,掌握交往的规则和技巧。

3.引导学生理解同学间的交往需要真诚、尊重、友好的态度。

内容点析1.我的好伙伴本话题呈现的场景是学生互相介绍入学以来自己认识的新伙伴。

教科书第6页上半部分呈现的范例,旨在引导学生从“好伙伴是谁”“怎么认识的”“一起做过些什么”等方面介绍自己结识的新伙伴。

教材第6页至第9页下部分,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小动物们交朋友的绘本故事。

小白兔因为害羞、胆怯不敢加入团队,小花猫告诉她和大家一起玩就能成为好朋友;小猴子因抢皮球得不到大家的喜爱,后来在山羊老师的帮助下,他终于和大家一起快乐地做游戏了。

绘本故事提示了交朋友的规则,以及对朋友礼貌、友好、尊重的态度。

2.“网”到一个新朋友“‘网’到一个新朋友”,通过幼儿园里耳熟能详的儿歌、熟悉的游戏,为学生创设相互认识、扩大交流的氛围和机会。

教材第7页呈现了小朋友通过“网小鱼”的游戏,开展“自我介绍”的活动。

教材一方面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介绍活动,另一方面提示学生可通过不同方法、不同侧面介绍自己,鼓励学生多认识、了解班级中的小伙伴,感受和小伙伴在一起的快乐。

3.好友大搜索教材第8页呈现的是一个游戏活动场景,旨在提示教师可以开展“好友大搜索”的活动。

呈现的插图分为三组,左上侧的一组插图表现了学生在寻找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小伙伴;下面的两组插图表现了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小伙伴后的兴奋和快乐。

通过“好友大搜索”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和交到更多的朋友,进而会对学校生活产生亲近感。

4.认识你真好“认识你真好”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和好伙伴在一起时的友情,体会与伙伴交往的快乐。

教材第9页的一首小诗,表达了好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画面一方面呈现了两名说悄悄话的学生在彼此分享快乐,另一方面呈现了同伴间温暖安慰的情境,表示好伙伴可以共同面对、分担悲伤和忧愁。

教材就是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他们乐于交朋友的情感。

注意问题1.在画像活动中,可以启发学生观察伙伴有哪些特点,并能够画出伙伴的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伙伴。

2.教材中的童谣是学生玩“网小鱼”游戏时唱的儿歌,教学中老师可选用当地童谣或者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创编。

3.教学中,要关注班级里那些性格内向、不太敢交朋友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交朋友》这一绘本故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既可以在第一课时中作为引入环节,也可以放在本课学习结束时作为总结环节。

第3课我认识您了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学校生活中的教师(教职工、师长)。

2.发现并感受师长的工作与自己校园生活的关系,感激和尊重他们。

3.知道如何向他们求助,获得安定、愉快的校园生活体验。

4.培养尊师敬长的文明礼貌习惯。

教学重点1.学会与师长交往,言行有礼貌。

2.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实际,敢于向学校的师长求助。

内容点析1.我的老师教材第10页通过开展“猜猜这是哪位老师”的活动,先让学生回望日常自己接触的、给自己授课的老师。

图中,一名女生正在向大家描述一位老师的样子“短头发、戴眼镜”,另外四名同学在思考,其中三名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不同老师的样子。

学生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范例,开展类似的活动认识自己的老师。

教材插图的细节还表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情感:学生脑海中浮现出的老师表情都很温和。

一幅插图中,老师搂着学生辅导他写作业;另一幅插图中,一名学生趴在老师耳边说悄悄话。

图中所呈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美好而亲近的感情,表达了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沟通的愿望,也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2.我还想认识标题“我还想认识……”,旨在提示学生在熟悉任课老师基础上,继续了解、认识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和工作者。

教材第11页的四幅插图,分别表现了老师在辅导鼓乐队、老师在国旗下讲话、学校传达室的工友接过家长送来的书、高年级的数学老师在上课这四个场景。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校园生活中的师长及其工作情况,从而可以更快地帮助自己适应校园生活。

留白是个开放性的空间,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画一画、写一写自己还想了解的教职员工,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职员工及学校的亲近感和适应性。

3.该请谁来帮帮我教材第12页呈现了三个场景。

由近及远看,第一幅插图是羽毛球落在树上,第二幅插图是一名学生把另一名学生的帽子抢走玩,第三幅插图是一名女学生因受伤坐在台阶上哭泣。

这三幅插图表现了学生在校园中遇到困难以及和同学产生矛盾的场景。

主持人的话“遇到这些事,可以请谁来帮忙呢?”,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在学校碰到问题时该向谁求助,进而有助于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获得安全感。

4.这样做对吗教材提供了四组案例,让学生辨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如:有的学生在老师办公室门口大声打闹,干扰老师正常办公;有的老师对学生不当行为进行劝阻,学生却以不是自己的老师为由不听劝阻;有的学生在学校意外受伤,对给自己包扎处理伤口的校医表示感谢;有的学生放学时,有礼貌地与老师道别。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对错,而是通过主持人的话“我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做出正确的选择,懂得在学校里要讲规则,听从老师的教导,尊敬老师。

注意问题1.认识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因此,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感受老师的和蔼、亲切,减少和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他们尽快地熟悉老师,亲近老师。

2.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建议老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不同岗位教职员工的工作信息,多准备一些老师的照片或者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更直观地了解学校里的老师。

3.在讨论“该请谁来帮帮我”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想到找老师帮忙,如请体育老师帮忙拿回羽毛球,请班主任老师帮忙解决抢帽子的问题,请语文老师问问这名女生怎么了。

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的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4.对插图中遇到困难选择哭泣这一现象,要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或麻烦,不要采取独自哭泣的方式,而应积极想办法找老师帮忙解决。

5.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本班学生尊敬老师的事例,这样学生会有真实的体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爱老师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校园生活。

6.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通常他们不会不尊敬老师。

一些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可能是因为害羞或胆怯,也可能是因为不知道老师的姓名。

针对这些现象,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对不认识的老师直接问候“老师好”,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第4课上学路上教学目标1.了解和感受不同的上学路,知道在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

2.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

3.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学会注意安全和保护自己4.培养观察环境的能力与生活技能。

5.体会上学路上的温暖,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上学路,尤其要注意上学路上存在的安全隐患。

2.学会看日常生活中的交通信号灯,利用交通安全措施上下学。

3.养成交通安全意识。

内容点析1.不同的上学路教材设计了多幅上学路上的画面,并用路线把这些画面串联起来,呈现了学生离开家经过的不同道路,到达学校门口的历程。

教材中的上学路,既有乡村小路,又有城市大道;有的要经过火车道口,有的要经过施工重地;有的要从桥上走过,有的只能蹚水而过;有的可乘车前往,有的要翻山越岭。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上学方式,但所有学生最终都平安、快乐地来到学校。

平平安安进课堂,是每个学生上学的根本保障。

教材第15页右下角主持人的话,旨在引导学生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关注自己的上学路是怎样的,有哪些明显的标志物,有哪些安全隐患,进而进一步熟悉自己的上学路。

留白是给学生的开放空间,旨在让学生去发现和观察环境,如上学路上特别的标志物、特别的场景等。

2.这样安全吗标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出了上学路上的安全话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