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十届初中生科学(自然科学)竞赛复赛试卷考生须知:l 本卷共3大题,25小题,考试时间12 0分钟,满分Ii0分。
2答题时,请写上你的考号、姓名、学校、所在地。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错选、不选均得零分)1.在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向上升,在气泡上升到水面前,则气泡中主要是 ( ) A .小水珠 B .热空气 C .水蒸气 D .其他杂质2.法美三位科学家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原因就是他们弄清了如何指挥烯烃分子 “交换舞伴”,将分子部件重新组合成别的物质。
在烯烃分子里,两个碳原子就像双人舞的舞伴一样,拉着双手在跳舞。
随之不同的烯烃分子间经过“交换’’后生成了新物质,其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这种不同烯烃间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烯烃分子间发生了 ( )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分解反应3.载人飞船在升空和着落时,为了防止飞船与大气层摩擦产生高温而燃烧,应该选择某种特殊材料覆盖在飞船表面.这种材料应该具有的性质是( ) A .良好的导电性 B .密度较大,以增大飞船的惯性 C .高温下能分解挥发,吸收热量 D .质地柔软,以利于飞船的变形得分 评卷人4.如图所示,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栓一个小球,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悬挂点O上,做成一个单摆。
拉动小球到B处,放手后使它摆动起来,则小球在摆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运动到最低处A时,细绳对它拉力与它受到重力平衡B.小球运动到最高处B时,细绳对它拉力与它受到重力平衡C.小球运动到最高处C时,细绳对它拉力与它受到重力平衡D.在摆动过程的任一位置,小球受到的力都不平衡5.我国西北半干旱气候的河西走廊,传统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绿肥的二年三熟制;近年当地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以及防止土地沙漠化,积极试验各种林农结合的生态农业,下表即为部分试验的效益成果。
林农生态模式的每亩净收益最高的是( D )A.乙 B.丙 C.丁 D.戊6.非洲草原中常可见到高三、四公尺的土丘,其实这是白蚁建筑出的蚁冢。
蚁冢内住着几百万只的白蚁家族。
牠们大量在草原上收集干草等植物碎屑,带回蚁冢,再将这些碎屑携入蚁冢底部储存。
储存的植物碎屑是培养菌类的原料,菌类长出的菌丝是白蚁的食物。
如此才能养活整个家族的白蚁。
白蚁排泄的物质渗入地底后,又让蚁冢周围的植物长得好。
这些植物养活了更多的有蹄类动物;而丰富的有蹄类动物资源又供应了狮子足够的食物,维持了狮子的存活及族群量。
现在若有一种杀虫剂,只会杀死白蚁,但对植物或其它脊椎动物都没有影响,如果持续使用这种杀虫剂来杀白蚁,对当地生态产生的影响是 ( C )A.植物碎屑减少 B.植物生长加快C.植物碎屑分解速度变慢 D.食草动物数量增加7.现有30个相同的货箱,总质量为150千克.要你尽可能快地把这批货箱搬到12米高的楼上。
假设你身体可以提供的功率如图那样取决于你搬的箱子数的多少。
不考虑搬起箱子、放下箱子和下楼的时间,则要使搬运时间最短,每次搬动箱子数为 ( )A .2个B.3个C. 4个D. 5个8.如图所示,在两伸直的食指上水平地放一根质量均匀的横棍,起初两指分开一定的距离,棍的位置左右不对称。
在横棍不掉下的情况下,缓慢移动两指,缩小其间距离,直到并拢,这时会发现两指会合的地方在()A.若左边手指先移动,则会合处在棍的中央右侧B.若左边手指先移动,则会合处在棍的中央左侧C.由于开始时左边手指离中心近,会合处在棍的中央右侧D.不管开始情况如何,会合处总在棍的中央附近9.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时.所需试剂种类最少的是(不计组内物质) ( )A.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硝酸钙溶液C.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D.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10.鱼苗在长途运输中,为防止颠簸造成洒落,通常将鱼苗装入相对密闭的容器内,但容器内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保持鱼苗的存活;充足的氧气、鱼苗呼出的二氧化碳要及时除去、为防止细菌繁殖,须将水的pH调节在8左右。
现有以下三种具有杀菌能力的物质供选择:双氧水、过氧化钙、过氧化钠,它们在容器内可发生如下反应:(1)2H2O2=2H2O+O2↑ (2)2Na2O2+2H2O=4NaOH+O2↑(3)2Na2O2+2CO2=2Na2CO3+O2(4)2Ca2O2+2H2O=2Ca(OH)2十O2.(5)2Ca2O2+2CO2=2CaCO3+O2你认为最合适的物质是 ( )A.双氧水 B.过氧化钙 C.过氧化钠 D.都可以11.利用右图所示的电路可以测量出电压表的电阻,R为电阻箱,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R取不同阻值时,电压表均对应有不同读数U,多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所得到的I/U-R图象为下图中的哪一个()12.用如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型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埘m(H)︰m(O)>1︰8。
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 )A.I、II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B .CuO没有全部被还原C. II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D.Ⅲ装置后缺少干燥装置13.如图是人体组织内部(内环境)示意图,在有病菌侵入人体组织时,①号箭头所指的是非细胞结构的物质,它能与入侵病菌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且数量迅速增加。
这种物质和它的数量能迅速增加的原因分别是 ( )A.抗体,免疫记忆细胞快速繁殖B.抗原,病菌快速繁殖C. B淋巴细胞,细胞分裂加速D.T淋巴细胞,细胞分裂加速1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生态系统中的速率大小,表明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赤道地区最高,随纬度的增加或海拔的增高,生产能力逐渐降低。
物种的丰富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丰富度愈高,代表物种数目愈多。
有科学家以“生产能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能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
某人在位于南美洲热带山区研究苔藓,他发现生产能力是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苔藓的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
根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B ) A .生产能力最高的地区是苔藓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B .中等生产力的地区有最高的苔藓物种丰富度 C .高海拔的生产力比低海拔还要高 D .此项研究结果符合生产能力假说15.如图是某科生物,在世界不同区域及不同纬度条件下,科内物种数的分布情况。
根据图中的资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16.实验室里可以用欧姆表来直接测量电阻。
如图虚线框内是欧姆表的简化结构图,它由灵敏电流表、电源、变阻器等组成。
在a 、b 间接人一个电阻R ,电路中就有一个对电流I ,即电阻R 与电流表的读数I 有一一对应关系。
所以,由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可以知道电阻R 大小。
为了方便,事先在电流表的刻度盘上标出了电阻的欧姆值。
欧姆表在测量电阻前都需要调零,即把a 、b 两接线柱短接,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使电流表满偏(指在最大刻度处)。
若某欧姆表的刻度值是按电源电压为1.5伏来刻度的,满偏电流为10毫安。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电源电压降为1.2伏,用这个欧姆表测得某电阻为350欧,则这个电阻的实际值为(不考虑电源本身的电阻) ( ) A .280欧 B .350欧 C .250欧 D .400欧二、分析计算题(共9小题,62分)17 .(6分)1932年,美国化学大师Linus Pauling 提出电负性(用希腊字母x表示)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某种能力的相对大小。
Linus Pauling 假定F 的电负性为4,井通过热化学方法建立了其它元素的电负性。
LhlusPauhg 建立的有关元素的电负性如下:得分评卷人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元素电负性在上表中同一横行和同一纵行中的递变规律:(2).预测Te元素x的取值范围(3).观察上表可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它的金属活动性就越(选填“强”或“弱”),该元素的原子 (选填“失电子”或“得电子”)的能力越大。
(4).大量事实表明,当两种元素的x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7时,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离子化合物。
根据此经验规律,AlCl3物质(选填“是”或“不是”)离子化合物。
18. (6分)在正常体温之下,如果脑部的血流停止,则脑部的神经细胞会在几分钟之内缺氧而死。
若是将体温降低到20℃,脑部的神经细胞的耗氧量也随之降低,这样可容许血流暂停时间延长,有利于进行脑部手术。
准备手术之前,病患的心肺功能开始由心肺机取代,如图甲所示。
心肺机包含三大部分:“氧合器”作为人工肺,对血液供氧;“电动泵”替代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热交换器”则提供热量交换,经由血液循环调节体温。
体温监测记录如图乙所示。
(1)流经脑部的血液中,除了含氧之外,还可能含有下表中的种成分? (C)淀粉抗体尿素激素二氧化碳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脂肪酶A.6种B.7种C.8种D.9种(2)如图丙所示,工程师考虑将线圈缠绕在活塞下端,利用与固定磁铁之间的相对运动,带动“电动泵”中的活塞,抽送血液。
图中左阀门只能向外自由开启,反向则封闭管路;右阀门只能向内自由开启,反向则封闭管路。
泵将血液吸人时,甲电极和乙电极的极性分别为和。
(3)对此病人进行脑部手术最适宜的时间段是14时至15时(4)人体组织的比热容与水相当,物体升温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其中t0为升温前的温度,t为升温后的温度。
若该病人质量为60千克.在图乙中15时至16时升温阶段,假设所需热量完全由心肺机的热交换器所提供,则热交换器于该时间段约耗电千瓦时。
19.(5分)苍蝇与杀虫剂。
资料:一位农夫在一个农业实验站养乳牛。
乳牛生活的牛棚里有很多苍蝇,以至影响到乳牛的健康。
农夫就在牛棚和牛身上喷洒了杀虫剂A,结果苍蝇几乎死光了。
过了一段时间,苍蝇又多起来了,农夫又喷洒了杀虫剂A,效果和第1次差不多。
大多数苍蝇,但不是全部的苍蝇都死了。
没过多久,苍蝇又多起来,农夫又喷洒杀虫剂A,如此反复进行了5次。
但农夫发现,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
农夫注意到,这些杀虫剂是一次性大批量配制的,每次喷洒用的都是这些配制好的杀虫剂。
于是农夫就猜测,可能是时间放久,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了。
(1).农夫猜测,时间久了,杀虫剂慢慢地遭到分解失效。
请你简要解释如何验证农夫的这个猜测。
(2).农夫猜测,时间久了用来解释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
请你给出2个和农夫不同的解释用来解释杀虫剂A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