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传统摘要:篮球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篮球运动诞生之日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篮球运动自身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游戏活动,发展为一种内涵丰富、技巧高超、对抗激烈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并为全球得以广泛普及。
目前,篮球运动已不再局限于游戏和体育的范畴,越来越多地赋予社会文化的内涵,当代篮球已成为一种具有多元素的社会地域文化现象,且对现代人思想起了极其可贵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篮球文化诸暨人精神内在源泉传统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爱篮球。
这已成为诸暨远近文明的乡土特色。
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篮球之乡——诸暨,有这样一位老顽童”。
说的是 60 岁老汉王力行酷爱篮球,三年来骑着自行车到诸暨 20 多个镇乡 200 多个村庄打过篮球。
他的“背后三分投篮”,更是出名的绝招。
他的目标是:骑着自行车,到该市每个有篮球场的村庄去打一打篮球。
2003 年 8 月,王力行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心爱的篮球开始了他的“篮球之旅”。
到目前他已到过诸暨市 20 多个镇乡的 200 多个村庄,现在还有马剑等六个镇乡还没去过。
“诸暨是篮球之乡。
我这样做,也算是为推广篮球运动作点小小的贡献吧。
”王力行这么说。
看了这则报道。
我不禁为王力行老人的对于篮球的那份执着热忱而感动,也不由得让我产生疑问: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何如此热忠于篮球这一对抗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呢?想到这,我想不得不提一下今天诸暨的“篮球盛世”一.诸暨人篮球文化的表现1 、篮球 --- 诸暨的一大传统高耸的老鹰山下,奔腾的浦阳江边,静谧的沁水河畔,还有那承载着丰收的打谷场上,机器刚刚停歇的车间以及洋溢着青春动感气息的校园操场,一个个红色的“ 精灵” 始终牵引着人们的眼球在移动,始终伴随着人们的心脏在跳动。
50多年风雨兼程、飞速前行的篮球发展史给予百万诸暨人的不只是愉悦和快乐,更多的是暨阳儿女长久以来一直追逐着的光荣与梦想。
对于篮球,诸暨人心中牵系着的是太长太长的万般情结。
1948 年,和全国人民一起沉浸在新中国成立喜悦中的诸暨人,在原县委招待所的空地上竖起了第一副木制篮球架,也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原始作品” 帮助篮球叩开了诸暨人的心扉。
伴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深入, 1968 年,诸暨人建起了一个较为简单的灯光篮球场,虽然场地高低不平,可是能到那里去打一场球成了当时许多人的荣耀。
1 979 年,集全市之力,原灯光球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17层的水泥看台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及海潮般的欢呼声一起,陪伴着人们度过了那段经济困难时期。
1989 年,诸暨正式撤县建市,全市的篮球事业步入飞速发展阶段。
机关、厂矿、学校纷纷建起了篮球场,诸暨农民篮球队更是远近闻名。
曾有在省体工大队练过两年的王某描述在诸暨见识农民篮球的经历,体会除了“猛”还是“猛”。
而最令他“心有余悸”的是诸暨农民的生猛,“脚杆的黄泥巴还没擦干,回力球鞋一套,就杀过来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爱篮球。
一到周末,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垂髫顽童,要么鏖战赛场,要么呐喊助威,无不被篮球运动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尤其每逢节假日,人们更是忘我地沉浸在篮球的激情里。
据了解,通过篮球喜结良缘的有之,通过篮球事业成功的有之,通过篮球解决问题、尽弃前嫌的也有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诸暨农民篮球显现规模的第一个鼎盛期。
那时,打球能记工分,能追女孩子。
到了 80 年代,与诸暨交界的县市也深受熏陶,北片的萧山、富阳、东厢的嵊县、绍兴,无不是这样。
民间的跨县篮球赛,诸暨动辄上百人出动,开着拖拉机,带着干粮,很多是老少几代赶场子,场面蔚为壮观。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农民篮球的作用力甚至延伸到了球场以外。
现赋闲在家,移居市区城关的老何五十出头,提起往事禁不住眉飞色舞,那时的他在地处牌头镇的诸暨第二丝厂工作。
上世纪 90 年代初,丝绸业尚景气时,第二丝厂也算是市内较出名的大厂。
当时,农民篮球在牌头镇也是开展得红红火火,而条件相对当地农村较好些的丝厂在 1990 年左右就兴建了两个水泥篮球场,这在当时篮球场还是以烂泥地、木板架子为主的村里是很让人羡慕的。
于是乎,大批一天劳作后精力无处释放的农村青年选择了篮球,而能在水泥场地酣畅淋漓地打上一场也让他们劲头十足。
“ 呵呵,他们喜欢来厂里打球还有一个原因,” 老何突然浮现了狡黠的笑容,“ 丝厂是出了名的女工多,模样肯定是比农村的姑娘要好些,后生来丝厂打球也有想认识女孩子的原因。
” 在那个年代,农民篮球被赋予的这层含义怕是谁都未曾料到的。
“ 现在的年轻人想想那个年代真当是滑稽的,但就是这么回事。
”正如诸暨第二丝厂从经历合并却仍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在业余生活尚不丰富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青年爱好篮球是出于兴趣,也是在选择不多情况下的必然,但在物质条件飞速发展,更多的农村青年走出乡镇后,农民篮球之所以仍在诸暨兴盛,传统的力量不容忽视。
2 、篮球——诸暨人的一份事业诸暨是全国篮球之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篮球运动就开始在诸暨流行。
“ 篮球就是传统,是诸暨特色,从诸暨出来的,很少有人说不会打篮球。
” 诸暨市体育局副局长蒋志军说,“ 尤其是农村,篮球的普及率更高。
我们诸暨一共有 1400 多个行政村,而现在水泥灯光球场就有 1700 多个,这还不包括学校里的。
” 目前,在百万诸暨居民中,篮球大军占了 20 多万,占诸暨总人口的 20% 。
诸暨的篮球场达几千多个,全市 1400 多个行政村,球场覆盖率超 80% 。
篮球作为诸暨体育的一大特色,市体育局尤为重视。
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让篮球更大范围普及,诸暨市体育局出台了一个政策,农村建造一个篮球场,体育局就奖励 1000-15 00 元,虽然奖励不多,但激发了农民们极大的积极性。
2005 年一年,体育局就拨出30 余万元奖金,近 300 个篮球场在农村建了起来,其中枫桥镇的一个村,就有五个篮球场。
浙江兆山水泥场厂长黄新华是诸暨篮球协会主席,他许下承诺“ 乡村造一片球场,赠送 5 吨水泥,这一承诺践行至今。
体育部门对篮球运动的重视也进一步激发了诸暨人对篮球运动的热情,只要见孩子在篮球上有特长,或者身体素质特别适合打篮球,家长都会送他们去体校接受培训。
“ 群众的喜爱,为篮球运动人才储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篮球——诸暨人精神的脊梁12 月 27 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体篮字〔 2000 〕 434 号文件,命名诸暨市为首批 8个“ 全国篮球城市” 之一。
这是浙江省惟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也是国家体育局对诸暨篮球的肯定。
如今,诸暨篮球成为一种乡土文化,一张推销自己的城市名片,它使诸暨走出本土,面向全国。
篮球不仅使诸暨人感官上得到了享受,同时也跃然成诸暨人精神的脊梁。
它对培养诸暨人“顽强拼博、守时惜时、团结协作、敢作敢为、勇于创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创造意识以及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大有裨益,且篮球竞技场上的平等竞争和勇于创新精神对培养诸暨人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均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诸暨人眼里,篮球不只是一种娱乐健身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合拍于现代人的竞争意识,寄托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超越自我的理想。
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场上紧张激烈,精彩惊险的场面,运动员你追我赶,每球必夺,每分必争,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气概,不仅使人赏心悦目,更能感染和激励人们在社会各方面工作中的不断进取。
篮球比赛是表现个性的体育运动。
争强好胜、表现自己是一般人的心理特点。
篮球比赛就给诸暨人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
矮小的打出机敏灵活,高大的打出强打硬拼。
诚实的稳扎稳打,聪慧的变化多端。
比赛成了天经地义的竞争方式,人的动物天性、个体的攻击本能和胜利的欲望,在规则的方圆中得以尽情的宣泄、引导和升华。
通过比赛,最直接最富有力度地表现人的素质力量。
在这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诸暨人用自己的素质、身体、技巧和智慧,为自己谱写一曲青春与活力之歌。
所谓篮球的神,就是篮球精神。
“ 篮球精神” 可概括为“ 团结、拼搏、创新” ,它是由以下两方面内容提炼而得的:一方面是指在比赛过程中渗透的公正无私、实事求是的评价精神,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相互支持、团结奋进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是根据篮球的局部特性提炼出来的,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⑴ 、“ 篮球是圆的” ——要团结起来⑵ 、“ 篮球是会弹跳的” ——要具有灵活性⑶ 、“ 篮球是需要传递的” ——要相互协作⑷ 、“ 篮球比赛是在争抢中进行的”——要有竞争意识⑸、“ 篮球最终是要投进球框的” ——要有明确的目标篮球是一个永远向上的运动,它的一切动作最终都是为了向上,诸暨人透过篮球领悟到的是力争上游的念头,他们明白拥有者不是竞争的失败者 , 而是辉煌的创造者 ,代表的是一种不屈 , 顽强 , 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篮球精神 .因为没有人身高可以高过篮框。
那个高高在上的篮框就是诸暨人一切梦的归宿。
二、诸暨篮球文化是诸暨人精神的源泉1、诸暨人精神的内涵(1)传承古越文化,尽显诸暨人本色诸暨,为我国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
史传: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为 " 诸暨 " ,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
历史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发祥地,而作为越国古都所在地诸暨更无疑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这个民族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和地域的积淀——民族魂一个地区要发展也必须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支撑。
诸暨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底蕴,孕育了暨阳大地的灿烂辉煌,也造就了诸暨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耕读传家,重义轻利、耿直勇敢、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求知创新、敢闯敢冒,敢为人先……在诸暨这方热土上,凭籍这样一种精神,才有西施的忍辱负重,以身报国;才有王冕、杨维桢、陈洪绶为人称道的名家圣手;才有在战争年代中前赴后继的英勇业绩。
也正是凭籍这种精神,我们才有当今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才有建设中等城市的壮阔画卷;才有个体私营经济的“半壁江山”;才有全国百强、全省十强的荣耀;也才有在几次特大洪水中,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自我牺牲战胜灾难,用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再造诸暨辉煌的壮举…… 回顾历史,令人振奋;面对现实,面对我们建设新兴中等城市的目标,面对新世纪的曙光,我们更需要作为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诸暨精神的引领和激励,支撑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与时俱进。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 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 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的精神,以此激励诸暨人民“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 )诸暨“枫桥经验”——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诸暨市“ 枫桥经验” 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了党政动手,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