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试题

诗歌鉴赏试题

诗歌鉴赏试题长安秋望(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①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8.本诗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指出其中一个并作鉴赏。

(5分)9.请问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6分)8.(5分)【示例一:“静”(1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篱菊所处环境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2分)示例二:“愁”(1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它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渚莲红衣落尽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而欲归隐的愁苦,(1分)(答“静”用了比拟手法的说得过去,亦可给1分。

答“愁”的只要答到了以上给分点,就可以给分,最高给5分。

答“半”、“尽”的也有道理,可在3分以下酌情给分。

)】9.(6分)【本诗通过写凄凉的天云万物拂动着早晨的气流,汉家的宫殿高高耸立在秋空里,(1分)天上残星几点,雁群横斜着飞过关塞,我独自倚靠高楼横吹长笛,(1分)篱笆边黄紫艳丽的菊花静静地半开着,江渚边的莲花落下了它们红红的花瓣,显得一派忧愁的景色,(1分)营造了一种凄清孤愁的意境。

(2分)表现了作者羁旅思乡的愁苦寂寞之情。

(1分)(描摹景象时只要基本意思对就可给分;概括意境特点时可用“凄”、“冷”、“清”、“残”、“孤”、“静”、“愁”等词来自由组合成短语进行概括,但要符合语法和组词习惯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呜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2)“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1)孤独忧愤(1分);高洁不群(1分)。

(2)以动衬静(1分)。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2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22.这首词开头“茅檐人静”等三句有什么作用?(4分)23.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参考答案22.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

(2分)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分)23.运用反衬手法,(1分)好处是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表达作者独自守着长夜到天明心中的凄凉。

(2分)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懂得,明白。

(1)这首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分)(2)根据你的物候知识,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分).答:运用了托物寓意。

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

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

答案:初春(或“春季”) 咏柳未变初黄(或“犹未变初黄”) 飞花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凄婉哀丽)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抓住,送带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

春游湖徐府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4分)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4分)1.“蘸”,指桃花浸入水中又弹出的状态。

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时沾时离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

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并让人联想揣测柳阴后还有什么景象,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像“山外青山楼外楼”一样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产生了类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趣(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晶莹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女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另:①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②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①湿寒②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

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晚春二首作者:韩愈 (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对这首词的中心说法众说纷纭,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这首词的主旨。

(4分)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

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14.(1)飞花(答出“飞花”或“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2)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卧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答案提示:①此联实写景,虚写时世,②以小见大。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③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4)这里的“物理”指的是“事理”,也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

(意思对即可。

1分)①惜春伤春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③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写对两点即可得2分)梅花二首苏轼其一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1)简要分析两首诗分别是如何描写梅花的。

说明两首诗中梅花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

(4分)答案:衬托手法。

以“草”“棘”的枯败衬梅花的夺目;以狂风暴雪之恶衬梅花的坚强。

特点:野梅超群脱俗、卓然不凡、坚强不屈。

拟人手法。

梅花如一位真挚的朋友,陪伴作者直到黄州。

特点:有情有义,高洁清雅。

见梅【宋】何应龙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梅花【明】宸濠翠妃锈针刺破纸糊窗,引透寒梅一线香。

蝼蚁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东墙。

1、两首诗都吟咏梅花,但描摹的手法、抒发的感情各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梅花的芳香,你认为目的是否一样?请分析。

1.第一首:正面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风姿、芳香,最后借梅言志,倾述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展的情怀,流露出欲争春而不得的悲凉之情。

第二首:侧面描写,通过刺破窗纸、引透梅香、隔窗春梅、蝼蚁拖花,写出梅花盛开得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第一首:写梅花的芳香,目的是表现梅花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精神,以此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才华。

第二首:写梅花芳香,目的是表现梅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