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2020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的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

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迢迢牵牛星》,胜出了一筹。

(二)“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

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

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三)“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

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为丰盈的内涵。

“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四)“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虚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

诗人用此辞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无形的心房,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辞语,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王维《山居秋暝》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草就随着它的意愿衰败吧,这里的秋色实在耐人寻味,“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

即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诗人招而不归,甘心隐居山林,其情可圈可点。

【归纳】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答题步骤与提示】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

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月亮: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4.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7.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0.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11.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2.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13.桃花:象征美人。

14.牡丹:寄寓富贵。

15.杨花:有飘零之意。

16.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17.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8.蟋蟀: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9.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0.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21.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2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3.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24.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2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

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27.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28.青梅竹马: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29.逐鹿: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30.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1.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3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33.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34.彭祖: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35.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36.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37.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38.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