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案例精析
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一款 时效因请求人提起诉讼、提 交仲裁或者被请求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但是,请求人 撤回起诉、撤回仲裁或者起诉被裁定驳回的,时效不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四条第一款 当事人对自已提出的主张,有责 任提供证据。
三、航次租船合同订入CQD条款, 意 味着出租人承担装卸时间损失的风险。在 此条款下,一般没有具体装卸时间和滞期 费的约定,出租人不能请求滞期费,但如 果有证据证明时间损失是承租人的过失造 成的,可以请求船期损失。
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
被告二辩:
1.货主是否办妥海关手续,只影响商,将卸货 港的滞期费条款删除,而约定CQD,没有 明确卸货期限, 当然不存在滞期问题。
3.关于船期损失,海商法没有规定,海 运公司请求船期损失缺乏法律依据。
二审判决
海运公司援引海商法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规 定提出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 “连续 单航次租船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 法律规定,应为有效合同。海运公司无权根据合 同请求滞期费损失。根据合同的约定,该段时间 的船期损失应由海运公司承担。广州外代的“事 实记录”,并不能反映货主未办妥货物报关手续 与船舶不被港口安排靠泊存在必然联系,不能证 明货主办妥报关手续是船舶靠泊的前提条件。海 运公司也未能出示港口及海关证明来印证上述理 由,由于远航公司违约而要求其赔偿船期损失的 主张缺乏事实依据,不予采纳。原审判决审理程 序合法,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应予维 持。
原告起诉:
由于远航公司没有办妥货物进港的海关 手续,港口调度不接受船舶靠泊卸货,致 使“大东海”轮在锚地待泊至9月7日,船 期损失13.72天。 请求法院判令远航公司赔 偿“大东海”轮在黄埔港滞留期间的船期 损失13.72天,计27.44万元。
被告答辩:
海运公司主张船期损失既无合同约定 又无法律依据。海运公司没有在海商法规 定的二年诉讼时效期间内提起诉讼,远航 公司也从没有同意履行义务,海运公司起 诉已超过诉讼时效。请求驳回海运公司的 诉讼请求。
涉案人员
原告:海南国际海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 运公司(出租人)
被告:海南远航船务有限公司,简称远航公 司(承运人)
案情摘要
海运公司与远航公司签订一份“连续单航次 租船合同” ,航次租船合同约定卸货港的卸货效率 为CQD, 船舶抵达卸货港锚地后不能及时靠泊, 出租人要求承租人赔偿船期损失。
海运公司依约调派“大东海”轮抵越南鸿基 港装载,1992年8月24日抵达黄埔港桂山锚地后, 同时递交了装卸准备就绪通知书,未能靠合同约 定的黄埔新港码头而在锚地等候了一段时间。事 后,海运公司对“大东海”轮在桂山锚地待泊造 成的损失多次向远航公司追讨滞期损失。最后一 次要求远航公司支付滞期损失的时间为1992年12 月29日。
评析
一、我国海商法对诉讼时效作了专章规定, 该章除了对一些海事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作了 特别规定外,对时效中断也作出了与民法通则不 同的规定。
二、船舶到达合同约定的港口或泊位,是起 算装卸时间的条件之一。至于应当到达什么地点, 则要视合同的约定而定。一般认为,合同仅约定 船舶应到达港口,则船舶抵达港区,就视为到达; 合同约定船舶必须到达泊位,则船舶靠妥泊位时, 才视为到达。
法院判决
合同没有约定卸货港的卸货时间及滞期费, 仅约定卸货效率为CQD, 即按习惯尽快装卸。海 运公司作为出租人,应当承担CQD条款下装卸时 间损失的风险。海运公司以远航公司没有办妥货 物海关手续为由,认为船舶不能靠泊卸货是远航 公司的责任,缺乏事实依据。海运公司因港口原 因而不能及时抵达合同约定的码头泊位所引起的 船期损失,请求卸货港的船期损失缺乏法律依据, 不予支持。据此判决: 驳回原告海南国际海运股 份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
谢谢观赏
原告上诉
理由:1.原判认定“大东海”轮到达合同约定的码 头泊位,不以货物是否报关为条件与事实不符。 2.原判认定“大东海”轮不能及时抵达合同 约定的码头泊位是属于港口的原因,但并没有讲 明什么原因。 3. 本案是由于租船人的原因,致使船舶不能 靠码头。 4. 船舶不能靠泊是租船人的过失造成的。 5.船东请求的是船期损失,不是滞期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