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学研究授课大纲授课教师:***授课系别:中文系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授课年级:大三授课课时:34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一)何谓“汉学”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二)何谓“汉学研究”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三)何谓“汉学家”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一)研究范畴(内容)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三)研究方法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一)研究机构(二)研究人员及结构(三)研究困境(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一)学术研究价值(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一)推荐教材《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李学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大象出版社,2006年)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刘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五)影响较大汉学研究书系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大象出版社列国汉学史书系,学苑出版社,阎纯德主编,2006年起。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研究史(国别史)(31学时)第一章海外汉学概述(1学时)第一节世界汉学格局一、欧洲汉学(中国学)(一)接触了解到汉学的酝酿(二)汉学的确立和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初)1.欧洲大陆学派2.俄罗斯学派3.英美学派(三)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1.传统与现代并存2.欧洲汉学成为“四分天下”的一极3.研究立场、态度客观化4.研究理论、方法现代化二、美国汉学(中国学)(一)起步晚(二)速度快(三)重实用(四)深受欧洲汉学影响(五)中国学见长三、周边国家汉学四、其他国家的汉学研究第二节世界汉学的研究状态一、研究条件改善二、研究领域扩展三、研究队伍壮大四、研究成果剧增——客观性增加五、学科地位上升第二章法国的汉学研究(5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一阶段是17—18世纪,是法国汉学形成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是19世纪,是汉学在法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是法国汉学的繁荣昌盛时期;第四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之21世纪初,是法国传统汉学恢复、发展以及现代中国研究兴起的时期。
第二节前汉学时期(1学时)一、法国耶稣会士与欧洲汉学(一)法国在欧洲汉学链条上的承重(二)中国形象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三)引起启蒙思想家的较大反响二、从业余到职业的中国研究(一)缘起(二)职业化表现(三)职业化原因分析三、法国传教士的汉学建树(一)代表人物:马若瑟、宋君荣、钱徳明、杜赫尔德等(二)总体建树四、法国传教士的失误和遗憾第三节传统汉学时期(1学时)一、概述(一)标志:(二)研究方法上:1.注意跨国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2.试图通过文学来了解和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
二、汉学家及其成就(一)汉学家1.外交官汉学家2.传教士汉学家3.职业汉学家的诞生☻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德理文☻东方语言学院——巴赞、哥士耆、德韦里亚(二)总体成就☻历史和现状☻哲学和宗教教派☻文学的译介第四节现代汉学时期(1学时)一、概述☻教学和研究机构☻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汉学家☻研究领域的扩展(一)二战前☻按成就层次论,主要分以下三个类型:1.国际影响的汉学家2.有一定影响的汉学家3.研究并结合文学写作的汉学家(二)二战后从研究领域分,主要由两方面的人员组成:1.以中国传统研究为主的汉学家:戴密微、谢和耐、侯思孟2.以研究中国现当代为主:白乐日、比昂科、艾田蒲二、汉学家及其成就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亨利·考狄/高第(Henri Cordier,1849-1925)艾田蒲(René Etiemble,1909-)三、当代法国汉学研究的简介(一)80年代以来研究状况1.研究背景及条件的变化2.汉语教育的蓬勃发展3.国内和国际合作研究增强4.传统汉学研究优势的消失与转型(二)当代的研究机构和课题1.法国远东学院(EFEO)2.近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3.国立东方语言学院(INALCO)4.东亚学院(IAO)5.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CEFCF)第五节汉学研究机构和汉语教学(2学时)一、早期的研究和教学(一)从个别传授到学校开课(二)汉语教材二、汉学确立后的研究和教学(一)教学机构和人员1.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2.巴黎东方语言学院3.远东法兰西学院(二)汉语教材的编写1.法国本土教材2.在华编写教材(三)汉学家队伍的形成1.学会的建立2.刊物的创办3.资料的搜集三、20世纪以来的教学和研究(一)50年代前(二)50年至世纪末(至今)1.机构和教学规模2.法国汉语教师协会(A.F.P.C.)3.学位和证书4.教材编写第三章英国的汉学研究(6学时)第一节英国的汉学研究史(2学时)一、概述1.阶段:19世纪后半叶,殖民策略考虑的汉学→二战后,才与中国真正平等对话2.过程和状态:3.学术观点:中国应该被征服而绝不是被理解→尊重二、英国汉学的确立和发展(一)前汉学时期1.中国形象2.准备阶段:传教士和外交官的工作3.代表性人物:海德、小斯当东、马里逊(二)英国汉学的确立和初步成果1.代表人物:德疪士、理雅各和翟理思2.研究机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三)英国汉学的现代发展1.推动汉学发展的五个官方报告2.近期的中国研究评估3.五所大学的中国学发展概况4.主要中国学家和研究成果三、英国汉语教学和研究1.早在18世纪初传教士就开始编写汉语教材、汉语语法和汉英辞典汉语2.教学是参照传统的希伯来语、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课程大纲进行3.带有“时代的偏见”4.目前开设汉语课程的院校大约有8-9所第二节唐诗在英国的流传(4学时)一、唐诗在英国流传的背景(一)唐诗在英国流传的欧洲背景(二)唐诗在英国流传的国内背景二、唐诗在英国流传的主要文本(一)被讹传的英译唐诗文本1.最早的英译唐诗文本的探究2.文本讹传内容与实际内容的差异(二)英译唐诗的尝试文本1.马礼逊和《中文原文英译,附注》2.戴维斯和《汉文诗解》(三)英译唐诗的专门文本亚历山大淮列和《中国文学札记》等三、唐诗在英国流传过程中的主要汉学家和成果☻翟里斯1.《古今诗选》中译介的唐诗2.《中国文学史》中对唐诗的总体评述和译介3.《古文选珍》中的唐诗译介和唐代诗人介绍☻克莱默-宾1.《长恨歌及其他》中的唐诗译介2.《玉琵琶》中的唐诗译介和唐代诗人介绍《宫灯的飨宴》中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理解☻阿瑟·韦利的英译英译唐诗及诗人专门研究1.《中国诗选》中的唐诗译介2.《汉诗170首》中的唐诗译介3.《汉诗增译》与韦利的白居易研究4.韦利的李白专门译介☻弗莱彻的唐诗专门译介1.《英译唐诗选》和《续集》的内容2.弗莱彻英译唐诗的特色3.弗莱彻英译唐诗的误读☻其他汉学家和唐诗译介庄延龄、艾约瑟和丁韪良四、唐诗在英国流传的特点(一)译介者主要由传教士和外交官出身的早期汉学家构成(二)历史进程由宽泛到专门、由随意到系统(三)唐诗的影响向汉学领域以外传播(四)译介者对东方文化抱有接近和了解的善意第四章德国的汉学研究(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关于德国的“汉学”与“中国学”以及“中国研究”二、德国汉学的缘起(一)早期的汉学家代表有:邓玉函、汤若望、戴进贤、阿坦那乌斯·基歇尔(二)18世纪德国的中国研究1.中国热:莱布尼茨和伏尔泰2.学科史研究:米勒和门策尔3.形象跌落:赫德尔和黑格尔(三)19世纪德国的中国研究1.主要派代表有:郭实赋、诺依曼和李希霍芬2.非主要派代表:硕特、普拉特和克拉普罗特(四)20世纪初德国的中国研究从1933年起,汉学发展再度陷入低潮。
第二节汉学学科的确立和四大中心一、创建之始1.存在着有关谁是第一的争论2.与欧洲各国相比发展快3.传统与现代汉学同时存在二、四大中心形成(一)汉堡殖民学院(二)柏林大学(三)莱比锡大学和莱比锡学派(四)法兰克福大学三、主要汉学家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helm,1873-1930)福兰阁(Otto Franke,1863-1946)阿尔弗雷德·福克(Alfred Forke,1867-1944)奥古斯特·康拉迪( August Conrady,1864—1925 )第三节战后德国汉学一、东德的研究(一)概述(二)代表人物:埃克斯二、西德的研究(一)20世纪60年代汉学的大发展(二)现代中国研究的兴起(三)汉学的危机(四)代表人物沃尔弗冈·法兰克(Wolfgang Franke,1912-)鲍吾刚(Wolfgang Bauer,1930-1997)赫尔穆特·马丁( Helmut Martin,1940-1999 )三、研究现状(一)研究教育机构(二)研究的课题第五章美国的汉学研究(5学时)此章有两种思路,在课堂实施时,具体如何选择根据学生的反映和对以前授课内容的接受情况而定。
一种思路是以第一节的美国汉学史上必须对待的六个重要问题为线索进行,这样对考试比较适合,是就一个问题的完整探索;另一种思路是依然按照以前的年代顺序来介绍,这样纵线清晰,可是会将一个问题的介绍,带来割裂感,引起对这六个重要问题理解的偏颇或误解。
第一节美国汉学概述☻东方学会的建立☻欧洲汉学的影响☻哈佛燕京学社和太平洋学会的建立☻费正清的中国研究☻战后新一代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界第二节美国早期汉学及汉学的确立(2学时)一、美国早期汉学(一)研究的内容1.如何打开中国封锁的大门,深入其内部了解其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等各方面2.通过传播西方文化,扩大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