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衙前大街街巷历史及其地名文化特色1

衙前大街街巷历史及其地名文化特色1

衙前大街街巷历史及其地名文化特色摘要: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

衙前大街其独特的古街道文化虽然已被历史冲淡,但遗漏下来的痕迹就是历史,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文化资源。

而衙前大街的街巷历史以及古民居建筑群更是岭南居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这些建筑物及其历史发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佛山衙前大街各个历史时期岭南居民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岭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衙前大街,街巷历史,地名,文化特色1.衙前大街的街巷历史1.1衙前大街的地理位置衙前大街[Yaqian Dajie]在佛山禅城城区东北部。

北连安宁街,南接前锋一巷。

长246米,宽5米。

混凝土路面。

其中衙前大街属永安路地段,隶属永安片区。

衙前大街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已称今名。

因当年清顺治初年曾在此设有佛山同知移驻衙署而得此名[1]。

图1:印有衙前大街的岩石地牌1.2 衙前大街的商业发展佛山作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其城市经济,以明代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后为最盛。

由此可见,古代佛山也是一个经济发达、市场繁盛的市镇。

据《佛山街略》记载,现今汾宁路、永安路、升平路、筷子路、公正路、福宁路、普君路等地带为当时佛山集贸交易中心。

当时有人认为这里“百货骈集,会城(广州)百不及一也[6]。

”关于佛山镇内在清至民国时代的工商行业,其数量之多当时各行业的列肄贸易集中地点(街道)有几多处?由于沧桑屡易。

它的盛衰情况,与现代对比,也值得研究参考,在清民时代各行业商店、工业(作坊)的列肆集中经营地点。

像正埠码头就是当时消代官吏和中外客商前来采购货物上落之处;接官亭也是绅士在此迎送上司的地方。

亭后有接官厅,厅附近设有市场名“官厅市”,佛山著名特产食品“得心斋猪手”是设在此。

如永安街经营京果海昧、咸鱼、咸杂、酱料、蛋类、凉果、糖果、水龙公所.牛烛等[3]。

此时的衙前大街则由对联,制墨,丝织转为经营纱绸.绳缆、联轴.墨庄居多,其实际性变化不大,只是商业规模有一定量的扩大,其代表性店铺还未浮现。

直到清代科举制时期,当时最大的染纸店之一永兴号设在衙前大街。

当时,需用花红纸甚多,所以在清代中叶花红纸的业务十分兴旺,每年约有几千箱远销东北,华北一带,至清末废了科举,各地停止采购,销路一落千丈。

当时华北曾有办藏设在广州或香港,专办年红纸一种叫洒金笺纸,在清代中叶大量远销东北、华北、山东等地,年中有七八千箱,当时最大的染纸店黄恒利(设在舍人大街),和永兴号,两间至清末因华北的销路断绝,而相继歇业了。

在同治光绪初年的时候,最大的永兴号,是专营云贵生意,其时由陆路经广西百色,用骡马背负货物而运至云南蒙自等地,分销各处,但因道路崎岖,需经二、三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至清末欧洲有了机制洋纸,德国有了洋颜料侵入我国,佛山的染年红纸业由于过去大中型纸店约有三十多家,而减少到约二十间。

主要原因是华北天津开始有了染纸生产以后,不到佛山采购了。

永兴号亦于清末衰落[3]。

1938年,当时佛山则比较妥定,商业活跃,囤积炒卖之风甚盛,而纱布缺乏,、价格昂贵,引起投机商人的野心,由俗称“生公”的经纪将西雄、沙摆等地幸存的纱绸运至佛山售卖,也从而引起附近地区的纱绸给造者在佛山投资设厂。

有西樵人潘相首先集资征份山舍人新街开设大剩一,从西樵搬来织机17合,专营织纱;到1939年,项撷少得的广兴隆号搬来织机20合,司理黄球,在衙前大街开设黄球记,专产绸。

1.3 衙前大街的建筑结构形式及住宅楼宇发展明清时期,佛山的经济较为发达,当时的建筑历史,据“忠义乡志”记载,清乾隆十七年至民国10年(1752——1921),佛山共有二十八铺,1688条纵横交错的街道。

铺屋57509户,人丁307060人。

在这数万间房屋中,以砖木结构为主,钢筋水泥混合结构极少,没有框架结构。

富有人家的主宰,比较讲究外形和室内布局与装饰,外墙多采用磨光砖砌筑或用“壁上磨”。

“壁上磨”墙身平整光滑,灰路清晰、美观。

室内多为三间两廊,有小天井,有的还有小花园。

有一层或两层的楼。

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楼面用杉木或柚木等木料建造,很少使用土石木。

室内地面铺砌“尺三”的白泥阶砖。

外墙多砌石脚;檐口盖有福寿图案的瓦筒;山墙画有花鸟图案的“草眉”,有很多用灰雕,灰色衬底。

普通老百姓的住宅较为简单,单层平房为多,也有的有小阁楼[6]。

由于衙前大街的古民居群建筑物已经进行不同程度的拆迁、重建,已无法了解到该建筑物最原始风貌,仅能从建筑物历史进行介绍。

衙前大街的建筑结构与形式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9年),建筑物基本上以砖木机构为主,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与工艺,住宅的布局和构造都比较简陋单调。

第二阶段(1960—1978年),建筑物逐渐由砖木结构转向砖木水泥钢筋混合结构,楼板除采用浇钢筋混凝土外,大量使用预制混凝土拱板,空心板,水泥钢筋预测门窗框架等。

层顶盖瓦或水泥瓦、天台、地板打水泥或铺阶砖,陆续出现2层,甚至4层的居民住宅。

此外,比较注意建筑物的平面布局;通风,采光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

其布局多是一梯多户,有公共走廊。

每户一厅一房或一厅两房。

每层设公共浴室和厕所。

标准较高的则有一厅三房,一厨房一厕所,并有小阳台。

在燎原路、祖庙路、华侨新村及南堤等地都建有这样的住宅。

此期间的建筑发展缓慢,其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改变不大,曾一度兴起水泥预制件热。

天面结构也采用过土法预应力构件。

第三阶段(1979年以后),这是建国以来佛山市建筑发展得最快的时期,因佛山处于抗震7级预防区,建筑物注意了防震。

建筑物的结构已有过去的砖木结构,转变为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处理已普遍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或钻孔桩。

住宅楼宇由原来的居民楼发展到6、7层住宅楼,南北面居多。

同济新村住宅还有设计成Y形的住宅楼。

70年代末,住宅楼的外墙基本上为水刷石或马赛克。

阳台的设计也比较讲究线条、式样和色彩的搭配。

天面多为水泥钢筋捣制。

室内布局形式一般为1梯2户至3户,每户1厅2房,1厅3房,2厅2房,2厅3房,2厅4房等。

图2:衙前大街民居图3:衙前大街建筑群1.4 衙前大街的规划建设及其现状佛山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旧城区那些老街便是最好的见证和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活动中心也慢慢地在转移。

今天,佛山城市改造脚步迈得更快更大,在此过程中,那些承载着老一辈人沉甸甸回忆的老街巷的命运各不相同。

有些修旧如旧,被较完好地保存下来,而后又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供八方游客游览,还有些则已湮没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原来的踪迹早已荡然无存,只留存于人们的记忆里。

老街老巷是一个城市的根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户口本。

它也是城市的典藏宝库与活的档案。

大量的历史信息蕴藏其中,珍贵的文化价值包孕其中,丰富的科技含量分布其中。

位于佛山东北部的衙前大街无论是在建筑、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都蕴含着许多考察价值。

整个衙前大街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古街道和宅第民居,体现出佛山古代各阶层人民独具地方特色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集佛山古镇的古文化、古民居的大成,形成一个以反映古代佛山社会生活、家居文化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古街道。

组成由衙前大街,挺进街,光辉街,建红街,星华里,前锋大街,勤俭街的衙前居委会。

佛山市第十二小学,也曾座落在旧城区永安路衙前大街8号,四邻均是居民住宅区。

一九六二年九月,由当时的市教育局利用旧民房创办,并命名为“佛山市第十二小学”至今(文革期间曾由市酒厂溶剂厂接管,同时称酒厂溶剂厂小学).学校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500平方米。

当时有两幢两层砖木结构旧房,总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

学校规模为十个教学班左右,学生300-400人。

首任校长何丽容。

从开办至七十年代初是永安学区办公所在地。

1976年,拆除其中一幢旧房,改建成四层(预制件)教学楼,共16室, 1977年竣工使用。

直至2003年,佛山市政府已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升平街区进行规划建设,对部分旧居民建筑进行拆迁和重建,塑造以东方广场为中心的商业中心区[4]。

图4:佛山市1947年、1963年及1983年间城市建设简图图5:东方广场德胜楼图6:佛山市第十二小学旧址图7:前衙前居委会2003年2月的拆迁现场2.衙前大街的地名文化特色2.1佛山地名的划分标准佛山,在我国南方,上古时原是南海中一个小孤岛,由于年长日久沙泥冲积,至秦、汉时始渐成陆地,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

佛山地方初由渔农村落,而演变为乡、镇,是肇于晋、兴于唐、盛于宋,繁荣于明、清,建国后改称为市,地方比前更加兴盛,有如天壤。

佛山地方,在清代时,镇内工商业集中列肆贸易,民居如鳞、栉,街道四通八达(民国时才有马路),水陆交通便利。

自佛山地名形成以来,无论在文化内涵上还是选字组词上,老地名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反映了地名文化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呈现出原始崇拜期、皇权统治期、工商带动期、商业主导期、红色思潮期、现代文明期等阶段,表现出归并整合、雅化简化、制度化、多元化等形式。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移民迁入、国家政治是老地名演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

佛山区域的独特性,使佛山在地名的命名上具有自己独有的区域文化特征。

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冼志”内载,佛山祖庙等28铺大小街道合共有1565条,铺物722376户,大小男女人口307060,(四沙不入内)。

但其中街名不一(问有相同),现将其分类录下,以供参考[5]。

按天文类划分,就有天华里、日华里、日月巷、云巷、朝阳街、里等。

按数目类划分有三友巷,四问巷,五行里,百果园。

万元里等。

按颜色类朱紫里,乌烟巷,青云大、正街。

白米街、巷,金水街等。

按宫室类划分有居仁里,忠义里,花园巷,亭脚坊,太平居,渭正堂,大树堂,松桂里,衙前大街,衙傍街等。

按行业类划分有筷子街,皮箱街等。

按动物类划分有聚龙巷、(里),接龙大街,凤鸣里,石狮街,金狮墼,留鹃巷,麒嶙里。

由上面的资料可以得出衙前大街的名字划分是按宫室类来分类的[2]。

2.2衙前大街名字由来及其文化特色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既可悟、又可视的特点,体现着自然、社会的双属性。

随着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地名由农耕时代向工商业时代迈进,由农村聚落文明向城市社区文明演进,由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由单一的国家政治向多元的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的公众治理格局转型。

地名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发展推动了地名的形成演变。

唐宋之前,佛山经济发展相当缓慢,地名的数量和类型也相对很少。

唐宋后,由于佛山农业、手工业、铸造业、商业等迅速发展,地名的数量增多、类型逐渐多样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