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顺应自然去养生一、什么是养生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是锻炼身体养筋骨吗?还是吃饱、吃好养形态?古人云:“善养生者,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
”也就是说,真正的养生,不单单养身,更要滋养我们的心神,荣养我们的心智,是要涵养我们的生命,性命双修,身心健康。
二、如何养生1、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当下的社会紧张忙碌,压力很大,无暇顾及自己的情志与健康。
往往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
那么,如何滋养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让自己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呢?这就需要让人们认识一下我们最古老的传统文化--道。
道。
是宇宙的根本。
而道家养生,最关键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规律,规律又有大小之分。
一定时空下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几度,而南方还是温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这个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是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
你看不见她,但是你又无时无刻的在体验着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寒来暑往……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也就是真正开始接近了天地万物。
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而每个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来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灵感。
当人体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无偏差的时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现在的大众养生,还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础上:认为吃的健康一点,运动合理一点,就能够健康一点。
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一点。
但还没有人提出活的长久一点,活的自在一点的观念。
而道家的很多东西,都揭示了长寿的秘密。
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
所谓限度,是指自然寿命可以活到的年龄,中医学称之为“天年”。
那么,究竟人应该活到多少岁数呢?《黄帝内经》认为是一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礼记》称百岁为“期颐”。
《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
大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
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
”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
据上所述,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
但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自然寿命的。
为什么不能享尽“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
做不到顺应自然。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生命!生命最珍贵的是什么?——健康!健康最可贵的是什么?——养生!养生最关键的是什么?——自然!要想顺应自然,我们首先要认识自然。
其实自然就再我们的周围。
方方面面。
我们看动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动物会冬眠,有的会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
春天地时候,大地回暖,动物开始觅食。
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
秋季是忙碌储存食物的时候。
动物比人更懂得顺应自然的生活。
它们是天生的养生家。
所以科学研究表明,它们的实际寿命往往比它们的“天年”要长久。
所以,我们应该像动物学习。
古人其实也是一直在和动物学习养生的。
比如《五禽戏》《八锦缎》以及一些武术,都是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创立的。
而现在的人们,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竞争,家庭、社会、等等诸多的繁杂琐事,影响着人们的心神。
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诸东流了。
其实顺应自然的养生很简单。
你每日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
你每天看到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就休息。
不要再出去工作、喝酒。
应酬少一点儿,健康也就多一点儿,生命也会长久一点儿。
简单的说,就是“跟着太阳走”。
因为万物都是顺乎太阳的。
太阳是热的,发光的,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
就好比中医里讲的人体的阳气。
太阳就是万物的阳气。
只有我们顺从太阳的时间,人体的阳气才能充盈。
人体的阳气充盈了。
也就自然健康长寿了。
道家的修炼,不也是要做到纯阳吗?对于普通人,不要求纯阳,只要阳气充盈,尽享天年就是没有问题的。
而如何让自身的阳气充盈,则来源于大宇宙中的这个大火球--太阳。
顺则昌,逆则亡。
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顺。
你每日夜里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
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时间和规律上,做到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这其实做起来并不难。
请晚上少一点儿应酬,多一点儿休息。
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
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身体自然与天地同步。
真正的养生也就开始了。
药王孙思邈曾说“人过四十讲养生”40岁,是人体走下坡路的时候了。
就好象一部汽车跑了40万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则再跑下去就难以正常。
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养生呢?不是的。
我们知道,人性都是有弱点的。
最致命的一条就是“当失去了之后才会觉得宝贵”。
40岁,恰恰是健康已经失去了的时候,所以这时的人们才开始着急,才开始养生,才开始惜命。
其实“物壮则老”,“物极必反”。
人在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时候,这时就应该养生了。
就应该认识到天人合一的观点,并积极的配合实施了。
只是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吃喝玩乐,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衰老而已。
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道家养生的观念。
做到防微杜渐。
做到“壮则知养,老则久长。
”上边我们说了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谈谈具体的,首先,我们说说四季如何养生。
2、四季养生1)四季养生要领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
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
”就是说,春天多风,专龚头项。
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
所以人应该早起,散步,深吸浅呼。
松散衣发,漫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
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
”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
积郁胸肋。
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
万物茂盛。
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步,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
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
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
阴不能降,阳不能升。
所以就会郁积中焦。
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
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
地气显明。
早卧早起,与鸡同兴。
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
”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
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
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
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
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
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
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
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
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
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
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
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
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
早睡,晚起。
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步运动。
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
因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
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
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
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拍打。
四季合乎,疾病安来?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
春天初暖,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
同时温煦阳气。
夏天阳气在表,用针刺来疏泄腠理皮毛。
秋天风大,易感风邪,拔罐儿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冬天易滞,排打到全身发热,是最好的保健。
生活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2)生命在于动静之间《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里有一静一动。
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
不管是什么季节。
心神都要静。
神不能乱,志不能移。
暴怒,过喜过忧都是不对的。
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都是缓步、慢行。
也就是散步似的,绝不是强体力的运动。
很多人想减肥,每天拼命的跑步健身。
但效果并不好。
过量的强度运动等于消耗自身的阳气。
只有舒缓的运动才是养生保健所需要的。
记住这一静一动。
四季养生的要领就在其中了。
3)二十四节气养生四季再细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节气。
我们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
具体的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每个气,都要如何去做呢?这里总结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诀。
大寒立春,万物不容,惟木独显。
天气冷滞,不得化张。
雨水惊蛰,根基不固,水运难行。
厥阴无情,营血不布。
春分清明,月高风清,一阳升腾。
形实郁气,风郁内生。
谷雨立夏,嫩阳娇弱,阴盛阳虚。
形渐萧萧,气遂腾腾。
小满芒种,郁从心生。
丹田积病。
勿劳心神,津布气行。
夏至小暑,土实形满。
热从中生。
少食勿积,病患不生。
大暑立秋,阳极气盛。
形虚动风。
血燥发热,遇湿则淫。
处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
脾土难运,阴阳难平。
秋分寒露,阴阳相应,贵在平衡。
耗损多燥,劳劳不葆。
霜降立冬,令在三焦,节食少欲,疏导通路,滞气自消。
小雪大雪,寒水伤木,冻土封山,饱和心火,心平气和。
冬至小寒,阴盛阳微,莫饮贪杯,静之以待,内敛生机。
大寒立春:天气由最冷转暖。
胆气太过反间肺气。
肺气虚遇寒宜感冒发烧。
上焦伤寒当发表辛散。
知道这些就能健康长寿。
谷雨惊蛰:这时候的自然就好像刚刚睡醒一样倦懒。
而我们的心肺容易淤结,应当化痰行血活血为宜。
这个时候,脾土虚而肝气容易郁结,所以要多运动,好疏散郁结之气。
适当初些补益的食物药物宜健脾养胃。
春分清明:这个时候万物复苏,土地松软,草木开始生长,但尚幼嫩。
人体也是一样,肝木和脾土正虚,所以服药或食物应以辛散味重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长吃零食或饮冷水,加重脾胃的负担,遇到风寒就会容易感冒。
小孩子发热要用清肠消积的药物。
谷雨立夏: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
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
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肚脐下腹)。
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
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
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
小满芒种:谷物开始渐渐饱满。
我们要注意肾和大肠,服用养阴益气的药物。
配合按摩肚脐以下的部位。
这样才能使心脏健康。
对于出虚汗的人可以炖骨头汤喝(骨汤炖两小时以内为宜)夏至小暑:天气渐渐变得炎热。
脾土多实。
脾主四肢,六虚原膜的病多起来,且多是实热癫狂之证。
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莫贪腥腻。
否则脾反克肝导致肝壅血粘。
大暑立秋:天气最热且有湿。
体内热极生风遇湿而郁,胃和大小肠因湿滞太过运化不力。
饮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
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则助湿。
处暑白露:暑天结束,天气转凉,万物收引。
脾土肝木也随之衰弱,小肠和膀胱活跃力减缓。
多吃蔬菜,饮食清淡,不要太过口重。
肠淫的人多喝骨头汤,可以喝点儿小酒温肾。
秋分寒露:天气渐有寒意。
人体肺火盛,用药要清肺、养肝、护大小肠。
同时可以适当扶阳气,但切忌太过。
心胆虚的吃些酸淡的食物。
霜降立冬:空气结霜,冬天来了。
可以用艾灸灸小肠、六虚。
用药注意不用太过苦泻敛下发散之药。
以免损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