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成功职业经理人、杀手、隐者、梦想家和过客,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上周,财富中文网与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在净资产收益率榜上,中国公司中排位最高的是华为、美的、腾讯、吉利和万科。
其中长江校友企业美的是去年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家电企业,今年依然是唯一一家该行业上榜公司。
执掌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长江商学院CEO 首期校友)今年年初被《财富》(中文版)评为“年度中国商人”,他也是最成功的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
杀手、隐者、梦想家和过客,背负四种复杂身份,他的职业经理人成长史,你不可不看。
没有董明珠的颠覆性、也不具张瑞敏的破坏性,相比之下方洪波显得暗淡无光。
但正是他带领美的集团(43.42)成为首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白电公司。
方洪波是最成功的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之一,但他的成功绝对不是必然发生的。
他的故事可以让你了解职业经理人这个人群独特的奋斗和隐忍——他们需要完成自我身份的确认,也要懂得在危险的君臣关系中保持克制,并最终找到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
事实上,我们无法真切感知他的孤独和痛苦,注定也无法理解他的多维和丰富。
中国最成功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史——杀手、隐者、梦想家和过客作者:高扬来源:财富中文网(FortuneChina-WeiXin)《财富》年度中国商人方洪波长江商学院CEO首期校友11992年,一位拥有明朗笑容和乌黑短发的安徽青年花了五元钱从广州火车站坐上了驶向佛山市北滘镇的大巴车。
他刚刚辞掉了一份待遇优厚的“铁饭碗”,只身来到中国的南方,他的名字叫方洪波。
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公司位于湖北深山中的工厂,在那里度过了五年浑浑噩噩的平淡时光。
在读到一篇轰动一时的、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长篇通讯后,方洪波决定扭转自己的命运。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陈锡添,曾经就职于方洪波所在的这座工厂,并成为了1992年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期间的贴身记者。
25岁的方洪波受到触动,他那时只有一个念头,要到邓小平南巡的地方去。
方洪波此前从未听说过北滘镇。
当时这里与中国大部分的乡镇并无两样,落后贫穷、遍布荒凉。
只是因为它距离深圳仅有百公里之遥。
邓小平开始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深圳成为了商品经济的首个实验区。
玩具企业和跑步鞋制造商最先将大型工厂设在那里,工人也纷纷迁移到这个新兴崛起的城市。
周边的一些乡镇企业闻风而动,包括方洪波即将到达的工厂。
那一年的深秋炎热如暑。
方洪波背着行李步行了很长一段碎石路,最终来到了一个叫做美的工业城的地方。
他冲上集团大楼办理入职手续,几趟上下之后,早已汗流浃背。
不过从这一天开始,这位不甘平庸、而且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在中国开启新历史的地方获得了一份工作——他成为了这家生产台式电风扇的乡镇企业的内刊《美的报》的编辑。
方洪波在起初的几年当中仍然只是一个忙碌的小人物。
他要完成报纸日常的编写任务,还需要应付总结报告、领导发言一类的冗繁工作,并且时常用“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去抵抗初到改革热土珠三角的种种不适和不快乐”。
他给自己起了一个表明文人气质的笔名,叫做“二水”。
三年之后,方洪波迎来了转机。
在一次出差中,他站出来发表了一番对公司现状的不同看法,引起了创始人何享健的注意,并由此开始获得提拔。
何享健也对其进行了历时近十年的培养和打磨——从广告科的经理到营销公司的总裁,再到美的集团最大业务板块空调事业部的总经理。
2012年,70岁的何享健选择退居幕后。
方洪波脱颖而出,成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其个人持股2.14%,是除何氏家族以外最大的个人股东。
何享健依然控制着美的集团绝大多数的股权,他的儿子亦是董事会成员。
但该公司称,父子二人并不参与公司的决策与治理,充分放权予以方洪波为首的经理人团队。
这也成为华人家族企业至今最被津津乐道的交班故事。
如今正是方洪波的荣耀时刻。
他执掌的公司在2016年进入了《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位居第481位(长江商学院官微注:2017年美的蝉联榜单,位居450位);并以22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跻身全球最大的家电公司之列。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家进入该榜单的中国白色家电公司。
美的也是当今最具赚钱能力的家电企业,按照其2015年税后净利润127亿元计算,该公司每天能够净赚3,500万元。
这意味着美的集团一天所赚的钱比近四成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一年的盈利还多。
更重要的是,美的正在试图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公司。
为此,他们刚刚展开了一轮引人注目的收购。
去年,美的获得了日本家电巨头东芝公司的白电业务,还购买了意大利中央空调制造商Clivet 80%的股份。
最重要的一笔是美的收购了德国工业王冠上的一颗宝珠——库卡。
该公司从事机器人制造,被认为是德国“工业4.0”的领军者。
方洪波是最成功的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之一,但他的成功绝对不是必然发生的。
他的故事可以让你了解职业经理人这个人群独特的奋斗和隐忍——他们需要完成自我身份的确认,也要懂得在危险的君臣关系当中保持克制,并最终找到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
大多时候,这种故事都有一个美妙的开局,但是在方洪波全面接手公司的初期,他看起来正要陷入灾难。
2我坐在一辆出租车里,从广州白云机场去北滘镇的美的总部。
开车的司机名叫阿亮,他一路上不苟言笑,对我保持着职业性的疏远,我也只好看看窗外的风景。
事实上,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我们大多数时间用来穿越广州这座巨型的商贸都市。
这里从公元3世纪起就成为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明清两代更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这种商业的传统至今仍然在这里延续。
从顺德的北滘桥向南,沿105国道前行大约28公里,就到了佛山与中山的分界线。
这里是中国家电业的核心地带,中国是全球家用电器生产和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
大约在30年前,人们如同追捧今天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蜂拥至此,创造了科龙、美的、万和、格兰仕等数十家大大小小的家电制造公司。
每年春节过后,都有上百万名农民工从遥远的省份潮涌到这里,站在无以计数的流水线两旁,生产出全国家电业五分之一的产品,产值相当于卢森堡这样的国家一年的收入。
大约十年前,家电业进入了微利竞争的大公司时代。
数次洗牌过后,一些公司如今已不复存在,像科龙电器的顾雏军那样当年风光无限的商人甚至锒铛入狱。
这个行业看上去不再光鲜。
出租车最终停在了一座极具现代感的楼群前面。
其中一栋高达128米、由银灰色玻璃和钢筋构成的最高建筑是美的集团如今的总部。
其外立面呈45度螺旋扭动,他们说这是何享健打高尔夫球挥杆时的样子。
我在29层的一间会议室里见到了方洪波。
他似乎刚从一场会议当中抽身,几乎跑步推门进来。
50岁的方洪波身高一米八,身材保持得很好。
这与其时常运动有关。
他热爱高山滑雪,并称这有助于炼就自己在高速疾行中保持冷静。
当然,他也会受何享健之邀,每月打一两场高尔夫球。
柔和的颧骨线条和方正的脸庞令他看起来有些像偶像剧明星,一副黑框眼镜和带有腰线的紧身西装对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不修边幅的一贯形象无疑是一种颠覆。
私下里,他待人温和,说话用词简洁,也总是面带微笑,但好像绵里藏针。
方洪波从脚下的这栋大楼谈起。
那是2010年10月29日,美的的巅峰时刻。
当时为庆祝大楼落成以及美的集团进入“千亿俱乐部”,他们筹备了一场家电行业前所未见的盛大典礼。
鲜花、彩带、气球充斥着目光所及之处,空气当中弥漫着狂热。
当时,气宇轩昂的何享健提出“再造一个美的”的大胆计划——到2015年将销售收入扩大一倍至2,000亿元,力争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当晚,在附近的广场上,美的还花费上千万元举办了一场歌舞晚会,并将一众明星邀请至此,形式和规格极力模仿中央电视台的春晚。
最终何享健登台接受万人欢呼,将庆祝推向了高潮。
著名的“劳伦斯魔咒” ——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即是经济衰退之时——最终也在美的身上应验。
事实上,在那次盛极一时的庆典三天之前,知名媒体人秦朔就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美的盛世危言》。
他认为,美的跨入千亿元门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过去几年在销售端的过度激励,甚至是“暴力营销”。
并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句赠予何享健:“有人把刀剑作为他的上帝,当他胜利时,他已经失败了。
”这无疑是对当时自觉功成名就的何享健发起的公然挑战。
简单来说,这是让何享健承认自己追求了半生的成功其实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但何享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有极强的自省能力。
几个月之后,何享健与时任美的集团下属上市公司美的电器董事长兼总裁的方洪波有过一次对话。
当时他们发现了一些危险的信号——一笔大约价值3亿美元的海外订单出现了高达3亿元人民币的亏损,这种情况已经多年未见。
两人开始反思最近三年一路高歌猛进的美的是否只是虚假繁荣。
家电业是中国经济的缩影。
美的在1981年创立时,中国尚处于封闭的计划经济时期。
但是很快,改革开放让以美的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业完成了初期积累。
一个物资长期紧缺的社会突然迸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当时排队购买冰箱、洗衣机的画面仍然留存在一些人的记忆里。
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家电业迎来了一次洗牌,抓住出口浪潮的公司逐渐成为了行业的主宰。
8年后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家电公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只有那些在资本、品牌、技术或者是营销的某一项上具有过人之处的公司才能够在经济大波动中得以生存。
但方洪波认为,2010年之前中国家电公司所有的成功,其商业模式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即低成本和大规模。
但这一年之后,这个模式就突然失效了。
美的公司的轨迹也大抵如此。
“慢慢瓦解,顷刻崩塌。
”方洪波提到了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描述商人破产的句子。
方洪波说,那时他听到了美的正在瓦解开裂的响声。
2011年年中,美的的财务数字出现了三年来的首次下滑。
在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近六成的情况下,其利润仅仅增长了14%,除冰箱以外的所有产品均呈现利润的下降。
家电业此时本已经利薄如纸,面对仍然在急剧扩张的生产规模,任何经济波动对于美的都可能是致命一击。
方洪波率先在自己掌控的上市公司美的电器里推动变革。
他要求公司高管放弃仅仅依靠扩大规模来蒙混过关的念头,把注意力放到提高质量、降低损耗上。
他提出了一项名为“精品工程”的战略,并严格督促执行进度,每个部门要以月为单位做出汇报,方洪波进行现场打分。
方洪波一直是个狠角色。
事实上,他自从进入公司的管理层开始,便以不留情面而著称。
1997年,犹太人乔治·索罗斯买空东南亚货币引发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的经济出现波动,但美的的销售端应对迟缓,导致公司陷入了库存积压的困境。
方洪波临危受命,成为当时美的下属营销公司的总经理。
他上任伊始,就将30多位大区营销经理扫地出门,包括董事会成员的亲属。
与此同时,方洪波大量招募中国最优秀的渠道商。
因为他发现,此前美的驻在各个区域市场的销售经理95%是顺德本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