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管炎临床意义

血管炎临床意义

精品文档
血管炎三项临床意义
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为重要的血清学诊断依据的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又称为ANCAf关血管炎,此病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临床特点是发热、贫血、肺和肾功能损害等肉芽肿性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NCGN和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等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的发病与ANCA密切相关,临床上将上述疾病统称为ANCA相关小血管炎。

特异性抗PR3抗体和抗MPO抗体的检测已成为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敏感、特异的血清学检测项目。

抗PR3抗体为GPA的标志性抗体,特异性可超过95%其敏感度与疾病的活动性及病程有关,在初发的非活动性GPA中,阳性率只有约50%而活动性的典型GPA可达100%阳性。

抗PR3抗体在其他的原发性血管炎中也可检测到,但阳性率较低。

因而抗PR3抗体常作为GPA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复发估计的指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抗MPC抗体主要与MPANCGNEGPAg关。

还可见于其他一些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病(抗GBM病、GPA SLE RA、药物诱导的狼疮(DIL)、Felty综合征等。

可用于早期诊断、判断疗效、估计复发和指导临床治疗。

抗MPC抗体阳性高度提示坏死性血管炎或特发性NCGN对诊断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达到99%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是包括肺肾综合征在内的所有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的血清学标志抗体。

抗GBk抗体阳性病人占自身免疫性肾炎的5%在肾小球性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相关疾病中有80%勺阳性检出率,半月体形成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有20%-70%的阳性检出率,也可在增殖性肾炎中检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