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
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鲁经贸调字[2006]312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6.09.28
【实施日期】2006.09.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鲁经贸调字[2006]312号)
各市经贸委(经委)、茧丝办,有关单位:
现将《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精心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完成
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山东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我国是世界丝绸生产和出口大国,茧丝绸行业是我国入世后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
我省是全国茧丝绸主要产区之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省茧丝绸行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推动我省由茧丝绸主产大省向茧丝绸强省迈进,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十一五”我国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和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改革行业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行业基本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蚕农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乡劳动力就业、扩大出口创汇、丰富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纵观“十五”期间的发展,我省茧丝绸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以后的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全行业保持基本稳定。
“十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实行政企分开,行业管理体制和国有丝绸企业改革、改组以及改制取得突破,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1年全省有桑园90万亩,生产鲜茧4.47万吨,收购4.03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生产厂丝4046吨,生丝平均等级3A83,茧丝绸出口创汇1.56亿美元。
2002年全省约有91万亩桑园遭受旱灾,茧丝行情持续徘徊在历史低价位,外销价格大幅下滑。
蚕茧生产出现连续三年滑坡,2002年、2003年、2004年桑园面积分别是100万亩、70万亩、60万亩;蚕茧收购量分别是3.80万吨、2.70万吨、2.71万吨;生丝质量稳步提高,平均等级分别为4A05、4A15、4A26;出口创汇分别是1.58亿美元、1.36亿美元、1.278亿美元。
2005年,茧丝市场好转,价格一路上扬,茧丝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
我省88个县(市、区)、400多个乡镇有桑蚕生产,拥有桑园75万亩,投产桑园70万亩;发放蚕种107万
张;生产鲜茧3.7万吨,蚕农年收益8.35亿元。
2005年底,我省经国家核定的具备缫丝准产证的企业共有39家,占全国的5.6%,核定生产能力16.894万绪,占全国总量的7.9%,全年生产桑蚕丝约7300吨,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全年出口丝类、绸缎类、丝制成品达到1.45亿美元。
在克服市场波动影响的情况下,种桑养蚕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产量质量稳步提高,全行业保持了平稳发展。
(二)桑蚕茧生产地域调整取得成效,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省茧丝绸行业在“十五”期间继续保持全国茧丝绸主产省的地位。
在行业发展中牢牢把握“巩固提高”的主题,加大调整力度,蚕茧资源进一步向重点县(市、区)、乡(镇)集中。
从2001年开始,岱岳区收购蚕茧量连年全省第一。
2003年全省桑园减少到70万亩,资源进一步集中,布局结构进一步合理。
2005年茧、丝市场好转,价格持续上升,创历史新高,蚕茧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
经连续几年产业布局的调整,蚕茧生产重点县的地位更加巩固,日照和泰安所属县(市、区)以及莒南、惠民、高青、昌邑、平度、高密、诸城、沂水、单县等市、县连年产茧量名列全省前茅,其鲜茧收购量约占全省的80%。
伴随着蚕区布局的调整,养蚕重点乡、村、户的比例也相应增大,大棚养蚕得以迅速推广。
因蚕茧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稳定全省茧丝绸生产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行业科技有了长足发展,产业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省的小蚕共育、方格蔟、大棚养蚕和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在“十五”期间得到广泛应用。
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快速发展,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5年10月,莒县、岱岳区荣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缫丝生产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自动缫丝机的比重已经提升到 90% 以上;生产技术长足发展,生丝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十五”期间,我省有31个项目列入了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项目计划,得到了1340万元的资金支持。
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取
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全国处于前列,如广通蚕种集团青州分公司以蚕沙为原料,生产叶绿素、铜钠盐等系列产品,全国同行业规模效益第一。
海阳市丝绸公司以蚕蛾为主原料,开发的治疗糖尿病的药,获得国家正式药号并批量生产。
烟台蚕种场以丝蛋白为原料生产化妆品,在市场上已占有一定份额。
其它单位还开发出雄蛾酒、桑叶茶、蚕丝被、桑葚饮料等。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潍坊职业学院、山东丝绸工业学校等为院校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并在新品种、人工饲料养蚕、蚕病综合防治等方面有大批成果,在实际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效益。
(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格局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4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鲁政办发[2002]4号文)文件要求,加快了我省茧丝绸流通管理方面的改革,垄断经营的局面逐渐打破。
鲜茧收购经营、干茧流通、厂丝生产经营管理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
2002年,省经贸委开展了对全省鲜茧收购经营单位资格认定工作,共发放资格证420个2004年,全省认定资格证508个。
2005年底,全省认定资格证515个,其中,国有丝绸系统之外的收购单位60个,占11.7%。
这期间民营缫丝企业迅速发展,2005年,我省经国家核定的具备缫丝准产证的企业共有39家,其中民营缫丝企业20家。
2003年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03]62号)的要求,加快了国有丝绸企业的改革改制,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股份制、集团化为特色的茧丝绸企业成为行业的主力军,“公司+农户”成为一体化公司的主要形式,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茧丝绸价格机制初现端倪,市场在茧丝绸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彰显,健康成熟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五)丝绸文化得以弘扬,企业管理水平提高。
山东是“生丝出口”大省,以生丝的质量高、价格合理获得了大批客商的青睐,成为国内外客商走进山东、认识山东、了解山东的重要载体。
全省丝绸行业企业利用丝绸文化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培育品牌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2005年9月,日照“三维”牌桑蚕生丝荣获“中国名牌”的称号,是山东省茧丝绸行业的第一个“中国名牌”。
以“发展丝绸,富裕社会”为主旨的丝绸价值观,成为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