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
关于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多年来,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行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宜宾蚕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区域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发展势头良好。
现将有关情况:
一、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蚕桑产业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特色产业,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年以市政府名义分别召开生产、收购会议,分管市长、各区县分管区县长、农业、农办、经贸、科技、工商、物价、质监、企业负责人及市级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布置生产目标任务,明确蚕茧收购政策。
尤其是近年来市上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蚕业发展被列入全市“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145”工程建设规划, 2011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宜宾市10万亩蚕桑循环经济产业带工作方案》,每年配套安排蚕桑发展专项资金,正式启动了高效蚕桑示范基地建设。
同时,从2009年以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每年均出台了蚕业生产考核目标的文件,对各区县政府、市级相关管理部门、茧丝绸龙头企业实行单项目标管理考核。
各区县政府尤其是产业重点县如高县、珙县、兴文县等把蚕桑生产发展列入了全县农业工作的重要议程,强化领导,落实措施,根据实际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和培
育壮大产业。
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我市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稳定发展。
2011年,全市发放蚕种35万张,产茧24.76万担,发种产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仍位居全省第二位。
二是农民持续增收。
全年全市蚕农茧款收入3.69亿元,较上年增收0.54亿元,增长17%,蚕桑综合产值7.9亿元,助农人均增收25元以上。
三是科技含量逐步提升。
全市大力推广蚕桑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推进栽桑“一步成园”标准化、小蚕共育集中化、大蚕室外省力化、簇具方格簇化、消毒防病专业化、桑树品种优良化, 2011年全市平均养蚕单产达35公斤,蚕茧质量稳步提高,优质茧比例明显增大,蚕茧市场供不应求。
兴文县通过探索、创新,集成了“多功能蚕架省力化饲养、熟蚕自动上簇”技术,实现了养蚕“四省”(省投入、省劳力、省工、省场地“三高一多”(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多养蚕的目的。
全省自动化
上簇现场会于今年5月在兴文召开,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市茧丝质量和养蚕经济效益。
四是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2011年,全市新栽桑3.67万亩,涌现出年产茧1000担以上乡镇37个,蚕桑产值100万元以上村147个,蚕桑收入达万元以上3852户。
在产业带规划区域范围内,新栽桑园2.4万亩,新建小蚕共育室125间,新建标准化养蚕大棚332间,均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
产业带项目县珙县、高县切实加大了政策、项目资金的配套和
投入力度,在产业带公路、水利、人行便道、沼气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带建设,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初步形成,极大的提高了我市蚕桑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
二、我市蚕桑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
按照“把蚕桑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全市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蚕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围绕“桑蚕种主产业良性发展、桑蚕茧附产物利用开发和桑园种养殖立体开发”三大循环开发内容;着力于夯实川南茧丝绸原料基地的基础,抓好生丝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茧丝绸产品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茧丝绸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创建知名品牌,拓展市场空间。
到十二五末,全市实现年产茧40万担,蚕桑丝绸行业综合产值达35亿元以上;蚕农售茧收入4.5亿元,丝类产品产量1500吨,丝织品产量200万米,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打造2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示范基地,其中重点配套完善高县、珙县“10万亩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夯实蚕桑蚕茧生产基础,全面提升蚕茧质量;丝绸工业质、量并举,推进品牌建设;扩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外贸内销齐头并进;努力把我市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桑蚕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川南最大的茧丝绸加工、贸易与现代茧丝绸文化交流中心,蚕桑产业整体势力确保川南第一,
全省第二,力争全省第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修订完善规划,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区域布局。
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蚕桑产业布局。
坚持“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通过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培育蚕桑专业大户,按照“相对成片,打造亮点”的原则,以亮点或示范片引导农民进行高效生产,带动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规模大、品质优、优势突出的基地乡镇和重点村社,做大、做强、做优蚕桑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抓好科技推广。
要按照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要求,不断加强蚕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特别是大力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着力推广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机“五良”配套。
当前要重点抓好蚕桑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筛选,为我市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着力抓好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自动化上簇技术的推广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抓好多元发展。
要转变传统的蚕桑产业模式,坚持一业为主、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基本思路,大力开展蚕、桑、茧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桑枝、桑果、蚕蛹、蚕沙等副产物的高效利用上狠下功夫,延长产业链条,在产业的纵深开
拓上做文章,努力实现我市蚕桑产业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好龙头壮大。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市场调整,实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与联合,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排头兵”。
打造企业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
五是抓好行业管理。
坚持行业管理和生产管理紧密结合,依法依规强化蚕种供应和鲜茧收购管理,优化服务。
要加强对取得蚕种供应、蚕茧收购资格的持证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依法从业意识,切实维护好蚕农和企业的合法利益,特别是蚕农的利益。
六是抓好政策扶持。
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工作的领导,加大管理、考核奖惩和政策支持力度,认真做好产业发展项目包装和争取,用好、用够各级各部门对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
市、区县财政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的资金,要继续按照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确保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突出“两个带动”,有效整合使用,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宜宾市蚕桑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重点落实“栽桑一步成园化,小蚕共育化,大蚕室外省力化,上簇纸板方格簇自动化,消毒防
病统一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在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建设标准化的蚕桑优质丰产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工作,提高全市蚕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二)优良桑、蚕品种中试基地建设。
加速引进和更新适宜我市的优良桑、蚕品种,特别是抗高温多湿的品种,建立桑、蚕良种引进、繁育、试验、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品种改良,提高全市蚕桑生产整体科学化水平。
(三)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体系建设。
重点研究桑树病虫害发生及危害规律,筛选适合药物,进行综合防治,为全市大面积防治桑树病虫害提供信息,使桑树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蚕桑生产实现生态、安全、高效。
(四)蚕桑资源综合立体循环利用研发项目。
重点研究探讨推广“桑(草)—茧(畜)—沼气”“桑—蔬菜”“桑、、—中药材”等多种桑园套种、间种、复种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造纸、加工地板以及蚕沙、蚕蛹等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蚕桑应用领域,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请求解决的问题(一)政策支持把宜宾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项目支持 6
产业基础建设。
加工项目建设。
多元化开发建设。
201-07-0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