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社会心理学》期末考察报告报告主题:大学生人际关系目录1. 调查目的.......................................................................................... - 2 -2. 对象形式........................................................................................ - 2 -3. 结果分析........................................................................................ - 3 - 3.1 重要意义...................................................................................... - 3 -3.2 认知偏差...................................................................................... - 3 -4. 障碍分析........................................................................................ - 4 -5. 关系处理........................................................................................ - 5 - 5.1 人际交往的原则 ......................................................................... - 5 -5.2 人际交往的技巧 ......................................................................... - 5 -6. 调查小结........................................................................................ - 6 -7. 访谈感悟........................................................................................ - 6 - 附件一问卷调查邀请名单 ................................................................. - 8 - 附件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访谈 ............................................................. - 9 -1.调查目的2013年4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目前林某已认罪,那到底林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因为林来自农村,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然而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
他以自己的方式竭尽全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
最终因为与室友关系不和,而导致自我与他人的毁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得以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大学校园里,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
潜意识里,觉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不够完美,看着大学生跳楼、上吊、或被室友投毒导致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如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借本次《社会心理学》课程考核的机会,以我个人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访谈。
2.对象形式此次访谈系作为一门课程的结业考核,并要求访谈对象至少要有15名,所以访谈的对象的设置上,我选取了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并且区分为校内和校外,但以我校大一的学生为主要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的名单参见附录一。
结合到对象选择,访谈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面对面单个的交流,由我作好记录;也有通过互联网聊天的形式,对校外的一些同学做出访谈并记录;另外也有寻找到某个宿舍和某个协会机构部门里面的几个成员一起探讨交流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看法以及各自的现状。
考虑到访谈的对象数量上相对较少以及形式,所以区别与调查问卷,我在我的访谈问卷上设置了10道选择题和10道开放式问答题,问题的深度也是逐渐深入、环环相扣,旨在深入了解到当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现状和问题。
访谈问题设置参见附录二。
3.结果分析3.1 重要意义通过对于前期的一些选择题和影响访问中总结归纳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水平即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从和他人关系中认识自我形象,从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即我们常说的"以人为镜"。
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塑造完美的人格。
同时恰当的自我认知,既能使人避免"夜郎自大",又能使人摆脱自卑感。
2.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人际交往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由于知识的局限,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看问题难免陷入僵局。
而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会使自己茅塞顿开。
3.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化个人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
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学会与人平等相处,才能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4.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倾诉各自的喜怒哀乐,进行感情交流。
通过交往,大学生能满足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3.2 认知偏差1. 首因效应首因即最先的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像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也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
首因效应在大学人际交往中比较普遍。
有些大学生往往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判断下结论。
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是应当避免的。
2. 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印象对以后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后摄”作用。
一般来说,在对陌生人的认知过程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在对熟人或对久违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所起的作用则更为明显。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用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人际关系。
3.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是指在人际认知中,人们常常把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上,也就是从已知的特征推及未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受光环影响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犯一点带面的毛病。
因此必须加以克服,力求全面的看待别人。
4.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亦即“由已推人”。
投射效应实质上就在于从主观出发简单地去认知他人,自我与非我不分、认知的主体与客体不分等。
因此,在认知过程中应注意客观性,力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考察、摒弃主观臆断、妄想猜测,尽量减少人际交往中的误会和矛盾。
4.障碍分析1)信息沟通阻碍能否顺畅地进行人际交往,关键在于能否通畅的进行信息沟通。
大学生从不同社区而来,这就自觉不自觉的带上方言。
可能在一定时间段里无法顺利畅通的沟通,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
2)情感冲突情感是人积极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排斥性情感使人与人之间互无交往的愿望,因而也就谈不上彼此的吸引和良好关系的建立。
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双方,倘若在以后的交往中产生情感的冲突,也会给双方的关系罩上阴影。
3)需要的不满足如前所述,寻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的行为动机,也是人进行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所追求的目标。
因此,“需求饥饿”是阻碍人际吸引和良好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4)利益冲突根本利益上的不一致,甚至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也是阻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利因素之一。
5)态度和价值观念相悖态度是一种直观的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反映到人际交往行为中。
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不一致,使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成为阻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6)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性、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品质,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有些个性品质则容易障碍人际吸引,诸如:道德败坏、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等行为倾向,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融洽。
我们从上述两方面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诸要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考察周围的人际关系,了解其性质和变化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协调处理的能力。
5.关系处理综合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以及在某些人际关系突发事情上的访谈结果,总结出部分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5.1 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
2)相容的原则:与人相处时的包容,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
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要讲付出和奉献。
4)信用的原则:人无信不立,交往离不开信用。
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
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
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
5)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
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
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
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
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