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依法治国”教学案例
“依法治国”教学案例
初三年级组韩芬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案例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上午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9月14日成克杰被执行死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
案例三: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探究:我们国家都制定了哪些法律?
可以组织开展“法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说出自己知道的法律的名称并简单介绍这项法律的适用范围。
3.探究: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教学环节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讨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复习导入
1.引导:上节课我们讲了行政诉讼,大家知道了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那由此大家知道了是权大还是法大呢?对,是法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谁都大不过法律。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教学环节一: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含义。
1、故事“朝令夕改”总结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2.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法治比人治更没民主、更平等、更公正。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那么,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呢?
2.学生讨论“依法治国”的含义。
呈现几个司法案例。
案例一:阜阳伪劣奶粉案牵涉者中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及的11个省区市劣质奶粉案件查处工作进行了督查。共查处劣质奶粉生产企业49家、窝点1家、不合格奶粉生产企业3家。其中,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案企业12家。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
了解依法行政的体现
课堂小结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总结提升
课堂练习
练习题(略)
巩固
问题:上述案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方面内容?
4.探究:如何实现依法治国。
教师: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
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