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临床应用(流程)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临床应用(流程)
抗肿瘤效应。
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DC+CIK
• CIK的效应细胞主要是CD3+CD8+和CD3+CD56+两种,而发 挥主要功能的是CD3+CD56+,可此类细胞仅占20~30%。为 了提高CIK的功能,激活需要抗原呈递的CD3+CD8+细胞。可 选择DC联合应用。
DC的应用需放在CIK之前。
通过免疫细胞治疗,从根本上提升机体免疫功能,控制肿瘤进展!
免疫细胞治疗
通过采集成体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分离、活化、培养扩 增或增加靶向性后,再回输至患者体内,以达到杀灭机体内 肿瘤细胞、打破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疗法。
体外分离、活化
扩增和(或)增加靶向性
疗
效
评
质量合格
估
免疫细胞治疗流程图
• KIR-配体错配,致使异体NK 细胞被激活、扩增。
• 非肿瘤组织缺乏激活NK细胞必须的配体或者这些活化性的配体在肿 瘤与非肿瘤组织的表达有差异,所以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可以有效 杀伤肿瘤而不会伤及正常组织。
NK细胞首选异体外周血来源的免疫细胞。
脐带血来源的优势
• 低免疫原性。 • 与患者自体来源细胞相比,不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而影响体外分离和
癌和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大量存在。 吉西他滨可以下调MDSCs 舒尼替尼(索坦)可以有效降低转移性肾癌患者体内的 MDSCs数量
免疫细胞临床应用方案
单细胞治疗方案
CIK细胞 • 治疗疗程:> 1×10^10/疗程,即>10份细胞 • 治疗途径:静脉输注 • 治疗方案:2份、4份、4份,1/隔日 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因此可作为免疫细胞治 疗的基础治疗选择。
CIK细胞治疗 广谱性杀伤肿瘤细胞,整体提升机体免疫功能
NK细胞治疗 主要针对MHC-Ⅰ类分子阴性的肿瘤细胞进行广谱性杀伤
靶向性CTL细胞治疗 针对MHC-Ⅰ类分子阳性的肿瘤细胞进行杀伤
免疫细胞治疗—筛选标准
适应症:
• 经常规治疗仅部分缓解的患者; • 经治疗后肿瘤完全消退,但存在复发、转移风险; • 应用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
生物治疗的疗效与残存病灶的大小成反比,残存病灶越 小,效果越好
× 禁忌症:
• T淋巴细胞病变所致的肿瘤(NK细胞除外); • 晚期/肿瘤负荷大的患者; • 恶病质;
• 因严重的免疫抑制,疫苗无法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者。
靶向性CTL适应症
• 经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活检或手术获得的肿瘤组织,MHC-Ⅰ类分子 为阳性的患者。
静脉/灌注:为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100ml细胞制剂 局部注射:为未稀释的1ml细胞制剂
细胞来源的选择原则
MHC的遗传限制性
70年代R.M.津克纳泽尔等在小鼠 实验中发现:杀伤T细胞与靶细胞的 MHC必需一致才有杀伤作用,因此 又称此现象为MHC限制性。
•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又称为HLA基因复合体。 • 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除非同卵双
疗程间隔 • 建议至少进行4个疗程以上的细胞治疗。 • Ⅰ期、Ⅱ期的患者,建议6个月为一周期进行治疗。 • Ⅲ期以后的患者,建议3个月为一周期进行治疗。 • 处于病情进展期的患者,建议2~4周即可进行下个周期的治疗。
临床治疗时机的选择
手术患者 • 术后、切口愈合后 术后患者肿瘤负荷明显下降,有利于免疫治疗疗效的发挥。 清除体内残留微小残留病灶,预防复发、转移。 迅速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为患者争取下一步进行放、化疗治疗 的最佳时机。 – 建议先给CIK细胞进行广谱性的治疗,之后根据患者情况,选 则搭配其它细胞治疗。
树突状细胞(DC)
一类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辅佐T、B细胞参与特异性杀伤肿瘤的 过程。
肿瘤发生时
肿瘤细胞 • 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调变 •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封闭” • 肿瘤抗原的加工、呈递发生障碍 • MHC-Ⅰ表达低下或缺失 • 缺乏共刺激分子 • 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机体免疫细胞
接受靶向性CTL细胞治疗。 • 如果上述肿瘤标志物血清检测值正常:
患者必须提供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以提供目标抗原靶点。
免疫细胞临床应用—预处理
肿瘤患者的免疫耐受状态会严重影响肿瘤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 治疗的临床效果。通过对宿主进行预处理,可以达到纠正免疫抑制微 环境、提高细胞的免疫活性、延长细胞体内存活时间,最终达到最佳 临床疗效的目的。
手术
约7-14天
切口愈合
(自体)术前1天抽血 体外培养
细胞回输
放疗患者 • 放疗结束后或放疗期间 放疗后可破坏肿瘤基质,有利于免疫细胞到达肿瘤部位。 放疗可促进肿瘤细胞表达MHC-Ⅰ类分子,有利于DC细胞对抗 原的识别、加工和呈递。 清除循环肿瘤细胞及放疗过程中逃逸的肿瘤细胞,预防复发、 转移。
IL-2的联合应用
• 细胞治疗的同时,推荐同时给予IL-2 的治疗,以调整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免 疫功能,延长细胞在体内的活性,提高杀伤肿瘤细胞效率。
• 可选择静脉输注的途径,或将IL-2直接注入细胞悬液内,与细 胞同时回输应用。
• 首次应用时,推荐剂量为50万单位,以观察患者对IL-2的耐受 性。若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第二次细胞治疗起, 每次回输细胞的同时,可给予100~200万单位IL-2。
• 若患者无法获得肿瘤组织,患者未至终末期或恶病质,可考虑给予治 疗。但仍建议对其进行MHC-Ⅰ类分子检测。
• 停止化疗或放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恢复至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使用 升白细胞药物达到的正常值除外)。
靶向性CTL治疗肿瘤抗原的筛查
• CEA、CK19、PSA、AFP、PAP、SCC的血清检测值异常: 患者可无需相应的肿瘤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直接选为目标抗原
目前备受关注的抑制性细胞亚群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 • 髓系来源的异质细胞(MDSCs)
预处理方案
• 非清髓性的放疗、化疗 • 研究发现,Treg细胞较为敏感的化疗药物:
环磷酰胺、吉西他滨、氟达拉滨、多西紫杉醇等 • 据相关报道显示,MDSCs在鳞状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胸腺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 临床应用
为什么要进行肿瘤的免疫治疗?
细胞的免疫效应
细胞毒性T细胞(CTL)
肿瘤免疫的主要途径,通过释放毒性 物质或促发靶细胞上的死亡受体而直接 溶解靶细胞,或通过分泌IFN-γ间接杀 伤肿瘤细胞,在机体发挥免疫监视作用。
免疫逃逸机制
自然杀伤细胞(NK)
固有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机体一线防御机制的一部分, 非MHC限制性,不需要对宿主或其免疫功能进行调整适应。作用 类似于CTL,还可以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
细胞治疗注意事项
细胞为冷链运输,应用前需先复温至37℃。 治疗前将细胞制剂轻微摇匀,避免剧烈震荡。 细胞有抱团的特性,故可能出现微小絮状物(成团细胞),可通
过微弹、等方式使其散开。 静脉治疗需应用输血器。 治疗前后需要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输注时,先以20-30滴/分的滴速缓慢静滴10-15分钟,观察患者无
(或)扩增效应细胞的数量。(DC无法体外扩增) • CIK的主要效应细胞为CD3+CD56+,具有NK非MHC限制性特点。
DC、CIK细胞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脐带血来源的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治疗原则
手术、放疗、化疗 减少肿瘤负荷、打破免疫耐受、改变肿瘤微环境
DC细胞治疗 诱发机体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
疗效评估
主要评价指标: 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 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治疗失败时间(TTF)
次要评价指标:KPS、QOL 肿瘤相关抗原检测:CEA、AFP、PSA、CK19等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 T细胞亚群:CD3+、CD4+、CD8+ • Treg:CD4+CD25+high、CD4+CD25high+FOXP3+ • CIK:CD3+CD56+ • NK:CD3-CD56+ 细胞因子检测:如:TNF-α、IFN-γ
生,否则很难有MHC完全一致的个体。 • 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参与抗原递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
疫应答。 • 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都表达MHC-Ⅰ类分子, MHC- Ⅱ类分子主要表
达在APC表面。
DC、CTL细胞首选自体外周血来源的免疫细胞
NK的KIR-配体错配
• 患者自体的NK因功能失调, 不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而影响临床疗效。
NK细胞 • 治疗疗程:> 5×10^9/疗程,即> 10份细胞 • 治疗途径:静脉输注 • 治疗方案:2份、4份、4份,1/隔日 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在此主要对MHC-Ⅰ类分 子表达阴性的肿瘤细胞进行识别和杀伤,亦以用于控制感染。
靶向性CTL细胞(不推荐单独应用)
• 治疗疗程:> 2×10^8/疗程,即> 5份细胞 • 治疗途径:静脉输注 • 治疗方案:可选择一次性回输或分两次回输 主要对MHC-Ⅰ类分子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进行杀伤、识别。 靶向性细胞治疗由于疗程内细胞数量相对较少,故必须在患者
(自体)放疗前抽 血体外培养
放疗 期间
上午放疗 放疗
放疗
放疗
放疗
休息
休息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当天放疗后 细胞回输
周日
化疗患者 • 可选择在化疗间歇期进行细胞治疗,如化疗后5-7天的骨髓抑制 期,细胞治疗后约5-7天即可进行下个周期的化疗。 化疗后打破机体免疫耐受,下调Tregs等负调控因子,有利于免 疫治疗疗效的发挥。 可清除残留微小病灶,预防复发、转移。 可减轻化疗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