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多唾的方剂治疗多唾的方剂多唾(profuse spittle)为病证名。
是指自觉口中唾液很多,或频频不自主吐唾的表现。
详见百科词条:多唾[ 最后修订于2016/7/21 16:12:12 共101字]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治疗多唾的方剂如下:滋脾饮拼音:zīpíyǐn《辨证录》卷三:方名:滋脾饮组成:人参3分,茯苓2钱,玄参3钱,丹皮3钱,芡实3钱,茅根3钱,山药3钱,熟地1两,沙参5钱,甘草5分。
功效:平脾之火,补脾之土,补肾水,止胃火。
主治:肾水衰,胃土虚,脾火沸腾,至唾血不止,然只唾一口而不多唾,其病似轻而实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1剂而吐血止,再剂全愈。
...羊骨饮拼音:yánggǔyǐn《圣济总录》卷五十一:组成:羊脊骨1具(捶碎),磁石2两半(碎),白术1两半,黄耆半两,干姜(炮)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桂(去皮)半两。
主治:肾虚寒,耳鸣多唾。
用法用量:先以水5升,煮骨取2升,去骨纳药,煎取1升,去滓,空腹分温3服。
制备方法:上药除羊骨外,锉如麻豆大。
...小葶苈汤拼音:xiǎotínglìtāng《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名:小葶苈汤组成:葶苈3分(隔纸炒,别捣研,丸如樱桃大),桑根白皮2两半,大枣10个(去核)。
主治:喘咳上气,多唾,面目浮肿,气逆。
用法用量:上药除葶苈外。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入葶苈1丸,更煎1-2沸,去滓,空腹温服。
加减:心下痞硬者,去桑根白皮。
...干枣补肺煎拼音:gànzǎobǔfèijiān处方:枣肉2升(取膏),杏仁1升(去尖皮,研),酥1升,姜汁1升,蜜1升,饧糖1升。
功能主治:肺寒损伤,气咳,及多唾,呼声鼻塞。
用法用量:上依常微火煎。
每服1匙,愈止服。
摘录:《外台》卷二十二引《删繁方》...举肺汤拼音:jǔfèitāng《杂病源流犀烛》卷一:举肺汤:处方:桔梗甘草天冬竹茹阿胶沙参贝母百合功能主治:治肺痿久嗽,阴虚内热。
寒热往来,气急咳嗽,烦闷多唾,或咳痰带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嵩崖尊生》卷七:方名:举肺汤组成:桔梗、甘草、竹茹、二冬、阿胶、沙参、百合、贝母。
功效: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
主治:肺痿。
久咳气虚,有热则成痿,其症寒热,气急烦闷,多唾或带血。
用药禁忌:忌...通天愈风汤拼音:tōngtiānyùfēngtāng处方:人参3克威灵仙(去芦)1.5克南星(汤泡)贝母(去心)各3克连翘防风(去声)各1.5克瓜蒌仁15粒白术4.5克桔梗9克甘草荆芥穗各1.5克生姜3片功能主治:治舌纵涎下多唾。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入荆沥10毫升,姜汁少许,半饥时服,吞下清心导痰丸50粒,日一服。
摘录:《医学纲目》卷十七...桂朴散肉桂1两,当归1两(焙),厚朴(制)半两,白术半两,干姜半两,甘草1分(炙)。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温脾胃。
主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三《圣济总录》卷五十六:方名:桂朴散组成:桂(去粗皮)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熟)3分,吴茱萸(汤浸1宿,晒干,炒)半两。
主治:心痛多唾,猝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
制备方法:上为散。
...元参清肺饮骨皮、茯苓、麦门冬、薏苡仁、人参、甘草、槟榔。
玄参2.4克银柴胡陈皮桔梗茯苓地骨皮麦冬各3克薏苡仁6克人参甘草各1.5克槟榔0.9克功能主治:主治肺痿,久嗽气虚而热在上焦,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者。
治肺痈咳吐脓血,痰多黄稠腥秽,胸脯胀满,上气喘急,发热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童便一小杯,冲服。
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200毫升,人童便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外科正宗...生姜煎1钟,煎半钟。
热服微汗。
《寿世青编》卷下:组成:生姜(切片,麻油煎过,为末)。
主治:反胃羸弱。
用法用量:煮粥调食。
《外台》卷三引《集验方》:组成:生姜3两(去皮,切如豆粒大)。
主治:天行病上气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
用法用量:每日无问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时咽之。
制备方法:以饧半斤和,微煎令烂。
《圣惠》卷五:组成:生姜半斤(研取汁),白蜜10两,人参末4两。
主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用法用...小紫菀丸拼音:xiǎozǐwǎnwán《外台》卷十引《古今录验》:方名:小紫菀丸别名:小紫丸组成:干姜3分,甘皮(一作甘草)3分,细辛3分,款冬花3分,紫菀3分,附子(炮)2枚。
主治:上气,夜咳逆,多唾浊。
用法用量:先食服3丸,1日2次,以知为度。
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忌冷水、猪肉、生菜等物。
附注:小紫丸(《普济方》卷一八四)。
...团参黄耆散拼音:tuánshēnhuángqísǎn《鸡峰》卷十一:别名:团参汤组成:人参、黄耆各等分,甘草减半。
功效:收敛心血。
主治:肺虚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悸,肢体倦疼,口燥咽干,情思不乐,多唾涎沫,或有恶物,肢瘦发热,盗汗,减食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附注:团参汤(《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百花煎丸拼音:bǎihuājiānwán处方:人参1两,紫菀1两,阿胶1两,百部1两,款冬花1两,山药1两,天门冬1两,麦门冬1两,贝母1两,甘草4两,杏仁半斤,蜡20两。
制法:上为细末,熔蜡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肺虚客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悸,肢体倦疼,咽干口燥,多唾痰沫,或有恶物,肌瘦发热,减食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盏,煎至7分,和滓,食后热服。
摘录:《鸡峰》卷十一...消饮茯苓汤斤,芎藭半斤,羌活(去芦头)半斤,桔梗(炒)半斤,人参半斤,独活(去芦头)半斤,甘草(炙)半斤,柴胡(去苗)半斤,陈橘皮(去白)4两。
主治:伤寒表未解,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膈脘痞闷,倚息短气,体重多唾,头目旋运,嗜卧好眠,额角偏痛,腠理开疏,体常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或锉如麻豆,用前件药半两,水3盏,煎至1盏半,去滓,分2次温服。
制备方法:上为散。
...细辛橘皮汤拼音:xìxīnjúpítāng《鸡峰》卷十八:方名:细辛橘皮汤组成:半夏5两,茯苓4两,芍药3两(白者),细辛1两,陈皮1两,桔梗1两,旋覆花1两,甘草1两,人参1两,桂1两。
主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膨疼,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紫菀茸汤尖)阿胶(蛤粉炒)贝母(去心)蒲黄(炒)半夏(汤泡七次)各30克犀角(镑)甘草(炙)人参各15克制法:上药叹咀。
功能主治:清肺补气,止咳化痰。
治饮食过度,或高声呼叫,或食煎炸,邪热伤肺,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急,胸满胁痛,不得安卧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济生》卷二:方名:紫菀茸汤别名:紫菀汤组成:紫菀茸(洗)1...琥珀黑散肿,误以为水气,言语颠狂,乍见鬼神,误以为邪祟,腹胁胀满,呕逆不定,误以为翻胃;大便秘涩,小便出血,误以为五淋。
及恶露未尽;经候未还,起居饮食,便不戒忌,血气之疾,聚即成块,散即上冲,气急心疼,咳嗽多唾,四肢虚热,睡惊盗汗,崩中败证,绕脐刺痛,或即面赤,因变骨蒸、皆宜多服。
若产后鼻衄,口鼻黑色,气起喉中喘急,中风口噤,皆为难治,须急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炒姜、温酒和童子小便调下,食前。
凡产前宜...桂苓五味甘草汤otāng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用法用量: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通气丸(炮),桂心6分,大附子5枚(炮),干姜4分,人参4分,杏仁1升,天门冬10分,蜈蚣5节(去头,炙)。
主治:咳嗽上气,喉咽中腥臭,虚气搅心,头痛眼疼,耳中嘈嘈,风邪毒注天行,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疗疰并淋。
用法用量:每服1枚,昼日6-7、夜2-3服。
令胸中温为度。
加减:梦与鬼神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5合;有虚气,少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温肾丸杏苑》卷六:方名:温肾丸组成:枸杞子、南星、半夏、昆布、香白芷、黄柏、苍术(盐炒)、山楂子、神曲、滑石(炒)、吴茱萸各等分。
主治:木肾。
顽痹硬胀大,作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方名:温肾丸组成:熟地1钱半,牛膝8分,肉苁蓉8分,巴戟8分,五味子8分,麦冬8分,炙草8分,茯神5分,炒杜仲5分,干姜5分。
主治:肾寒多唾。
...白饼子,入巴豆粉,次入轻粉,又研匀,却入余者药末,如法令匀,糯米粉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白饼子主治小儿壮热。
主治小儿痰食积滞内阻,致发惊搐,癫痫,或腹有癖积及夹食伤寒,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小儿腹中有癖,但饮乳者,及漱而吐痰涎乳食;小儿夹食伤寒,发热呕吐,嗳气,肚疼者。
用法用量:三岁以下小儿,每服三至五丸,三岁以上小儿,可加量至二十丸,空腹紫苏煎...黑散子痛,口干心闷,非时不语,血晕眼花,乍寒乍热,四肢浮肿,言语颠狂,乍见鬼神,腹胁胀满,呕逆不定,大便秘涩,小便出血;恶露未尽,经候未还,起居饮食,便不戒忌,血气之疾,聚即成块,散即上冲,气急心疼,咳嗽多唾,四肢虚热,睡惊盗汗,崩中败证,绕脐刺痛,或即面赤,即变骨蒸;产后鼻衄,口鼻黑色所起,喉中喘急,中风口噤。
用法用量:琥珀黑神散(原书卷七)、琥珀黑散(《局方》卷九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琥珀卫生散(《魏...川椒丸心1两,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五味子3分,白术半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菖蒲3分,细辛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气咳逆,胸满多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生姜汤送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圣惠》卷五十:川椒丸:处方: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桂心1两,食茱萸半两,细辛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诃...赤茯苓丸,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槟榔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草豆蔻半两(去皮),前胡3分(去芦头),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