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一
【证治机理】 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即所谓“肝体阴而用阳”。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 源。若七情郁结,肝失调达,或情志不遂,阴血暗耗,或化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足厥阴肝经 “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 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郁血虚,则胁痛目眩;肝郁化火,则 口燥咽干。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失健运,则见神疲食少。肝胆互为表里,肝经郁滞,少阳不舒,则可见往 来寒热。肝脾不调,统藏无能,则可致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脉弦而虚皆为肝郁血虚之象。本方证病机为肝郁 血虚,肝体失养;脾弱不运,生化乏源;木不疏土,土不荣木。治宜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健脾助运,肝脾同 调。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一
1
2020/11/26
感冒Ⅰ号方
【组成】荆芥穗9g 防风12g 羌活12g 独活12g 前胡9g 川芎12g 杏仁9g 桔梗12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辛温解表 【适应症】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咽喉发痒、周身不适,咳吐清稀痰涎、鼻塞或流 清涕、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辨证要点】感冒发热轻或不发热、流清涕。
【证治机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 而见胁肋疼痛,甚则胸脘腹部胀闷;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肝失柔顺舒畅之性,则情绪急躁易怒; 肝气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故嗳气;脉弦者,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木郁达之”之旨,治当疏肝以解郁,行 气而止痛。
【附方】
木香顺气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醋炒陈皮厚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炒 积壳麸炒砂仁各一钱(各6g)甘草炙,五分(3g)为末,水二盅,加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功用:顺气 开郁,和胃化湿。主治:气郁不舒,胸隔胀闷,呕吐腹痛,或大便不畅者。
本方与柴胡疏肝散均可用于气滞之胸闷腹胀。但柴胡疏肝散为治肝郁胁痛之良方;本方
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录自《证治准绳》
【组成】柴胡、陈皮醋炒,各二钱(各6g)川芎、香附、芍药、枳壳麸炒,各一钱半(各9g)甘草炙,五 分(3g)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或暖气,脘腹胀满,脉弦。
【组成】 柴胡去苗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术各一两(30克) 甘草微炙赤,半两(15克)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 共为散,每服6~9克,加煨姜、薄荷少许共煎汤温服,日三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亦有丸剂,每 服6~9克,日服2次)。 【功效】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 虚者。
感冒Ⅱ号方
【组成】金银花15g 连翘12g 薄荷9g 桑叶12g 牛蒡子9g 芦根18g 杏仁9g 桔梗12g 板蓝根15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辛凉透表 【适应症】风热感冒。恶寒轻、发热重,咽喉肿痛、口微渴、头胀痛、汗出、咳吐黄痰,舌红苔薄白或微 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感冒发热吐黄痰。
【方解】本方为疏肝解郁之代表方。方中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药品化义》: “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故为君药。香附微苦辛平,人肝经,长于疏肝理气,并能行气 止痛;川芎味辛气温,入肝胆经,能行气活血,开郁止痛,二药共助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同为臣药。 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醋炒以人肝行气;积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俱为佐 药。甘草兼和药性,又作使药。诸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感冒Ⅳ号方
【组成】柴胡15g 黄芩12g 生石膏30g 忍冬藤30g 连翘15g 葛根24g 苏叶12g 桔梗12g 芦根30g 板蓝根18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 【适应症】流行性感冒。高热,恶风或恶寒,头身痛、咽痛、口干、流涕、鼻塞、咳嗽,舌红苔黄、脉浮 数。 【辨证要点】感冒伴有高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君药: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 臣药:香附——微苦辛平,人肝经,长于疏肝理气,并能行气止痛 川芎——味辛气温,入肝胆经,能行气活血,开郁止痛 佐: 陈皮——理气行滞而和胃,醋炒以人肝行气; 枳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 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俱为佐药 使: 甘草
则顺气开郁,兼能和胃化湿,凡肝胃气滞,胸胁脘腹疼痛者皆可选用。
【方论选录】
秦伯未:“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积 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之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谦斋 医学讲稿·论肝病》)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共助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
本方以大队辛散疏肝理气药为主,辅以养血柔肝、行气活血、和胃之品。故疏肝之中兼以养肝,理气之夕和兼 以调血,恰适肝体阴用阳之性,且治肝之中兼以和胃,故为疏肝解郁之代表方。
本方由四逆散变化而来,二者均有疏肝理气之功。但四逆散中柴胡、积实、芍药、甘草四药等量而用,功在调 理肝脾;本方则重用柴胡,轻用甘草,枳实易为枳壳,再加香附、陈皮、川芎 等药,重在行气疏肝,并能和血 止痛,为治疗肝郁气滞诸证之良方。
【运用】
1.本方为治肝气郁结病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且药性芳香辛燥,易于耗气伤 阴,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2.若肝郁血滞而胁肋疼痛较甚者,加当归、郁金、元胡等以增强行气活血止痛之力;若肝郁化火,口渴舌红, 脉象弦数者,加山桅、胆草、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3.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证属肝郁气滞者。
感冒Ⅲ号方
【组成】葛根18g 黄芩12g 黄连6g 木香9g 白芍15g 蒲公英18g 制半夏9g 藿香12g 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约400毫升,分2-3次口服。 【治则治法】清热化湿和中 【适应症】暑湿感冒。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泻下,或头重、头痛、无汗,或四肢倦怠,苔白、脉濡 数。 【辨证要点】感冒伴胃肠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