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信念和信仰

浅谈信念和信仰

浅谈信念和信仰
“荀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用这句话诠释了信念和信仰关乎人生的真谛。

信念支撑有识之人树立高远的志向,信仰赋予短暂人生永恒的意义。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面临各种艰难困苦、威胁利诱,无不以信念抑或信仰激励、约束自己,从而以一己之渺小傲立于浩瀚天地之间,成为后人景仰的先贤和典范。

远观之:愚公以“愚”而家喻户晓。

面对王屋太行两座万仞高山,他以九旬腰板一锤一凿,势必变天堑为通途,赢来千秋赞叹,永世流传。

也许有人要问: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村庄,那个闭塞的小山村有啥好留恋?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叫他“愚公”一点也不冤!
孔子一生困厄,但从未放弃自己的毕生理想。

他周游列国17年,曾于匡城被困5日、陈国断粮7天,屡遭驱逐,受尽白眼,经常饥寒交迫,生命安全没有保障。

但这些从未削弱他追求崇高价值目标的斗志。

他全面整理中国古代文献,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弟子据其言行整理《论语》一书,至今还是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司马迁承父亲遗愿为己之理想,含垢“腐刑”之辱,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

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其记载上自远古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洋洋130篇,酒酒52万余言,3000年历史尽现眼前。

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也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近看之:刘胡兰不畏反动派,以幼小身躯、花季之年在国民党铡刀之下引颈;江姐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渣滓洞中受酷刑;陈铁军、周文雍为求真理不惜命,刑场婚礼伴枪声;董存瑞以解放全中国为己任,舍身炸碉堡留英名;邱少云雄赳赳跨过鸭绿江,血肉之躯在烈火中永生;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舍身堵枪眼,换得志愿军全歼美军两个营。

战友们发起冲锋时发现,黄继光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此外,还有雷锋、焦裕禄、时传祥、张秉贵、铁人王进喜……他们做好事不留名、带领兰考人民甩贫穷、一人臭换来万巷净、“一抓准”糖果不用秤、“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这些人,这些事,谁能说它不平凡,可是谁又能说它不壮观、不璀璨呢?但是,壮观璀璨的动力来自何处呢?答案只有一个,是信念,是信仰。

只有信念和信仰能够支撑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只有信念和信仰能够汇聚人的一切力量,包括宝贵的生命,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引导人去追求未来美好的理想,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信念和信仰并为之奋斗呢?窃以为至少有三:其一,学习。

人无志不立,人无学不成。

孔子在学习方面为
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树立了光辉榜样。

孔子从“十五有志于学”,到晚年的“学而不厌”,不曾有片刻松懈。

正因为他的勤奋好学,使他树立“儒学”信念,使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孜孜追求既定的信仰并成就辉煌,使他成为儒家的开山鼻祖、中国古代的“至贤先师”,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孔子的学习心得,也是指引当今社会行为准则的至诚之理。

其二,吃苦。

实现信念、追求信仰是痛苦和漫长的过程。

非有愚公移山精神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愚公或许可以把移山重任推给集体,留给后人。

谁也不会要求一位九旬老人去完成这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

因为,在挖山的过程中注定要吃很多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诸如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吃饭穿衣及工具、伤病等问题。

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甘于吃苦,挖山不止。

其三,坚守。

“匹夫不可奇志”。

立下志向,确定了信念,明确了信仰,就要矢志不移坚持到底。

苏轼说:“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市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离骚》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昭示屈原即使报国无门,抑不改初衷,投江自沉殉命信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家门内高堂明镜、娇妻乳儿无一不牵动侠骨柔肠,坚守之代价何等悲切;陈胜胸有鸿鹄大志,揭竿而起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
定的信念,怎会由一个雇工而称“张楚”王……江姐“悔悟”能够接着活;董存瑞扔下炸药包可以返身折;邱少云身边有小河……坚守,彰显的是一种浩然正气,折射出无坚不摧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不论富贵,不论贫贱,不论艰难,不论困苦,都要处变不惊,居穷不滥,信念和信仰,需要这样来坚守。

信念,是指引人们前进的路灯;信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

实现信念、追求信仰需要付出代价,生命也是成本。

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的确如此。

参考书目:《廉政箴言900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