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美学鉴赏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

建筑美学鉴赏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建筑美学鉴赏姓名:班级:学号:老师: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建筑美学鉴赏摘要:随着现代化城市、道路、景观的发展,桥梁的美观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该文论述了桥梁美学的基本法则及美学设计的基本手法。

包括桥梁结构设计、景观设计等等。

关键词: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美学一鄂东长江公路大桥1.1简介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长江湖北黄石水道上游,是国家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湖北省东段(武黄高速公路和黄黄高速公路)和国家高速公路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湖北段的共用过江通道,大桥路线全长约15.149KM,其中大桥主体全长约6.3KM,主桥主跨为926米组合梁斜拉桥,居世界同类桥梁第二位,为湖北第一桥。

1.2美学赏析鄂东长江大桥采用的是倒“Y”型桥塔、是双面斜索面的经典桥型,属于双塔斜拉桥。

桥塔设计将湖北荆楚文化与现代桥梁工程相结合,以“凤翎”的元素符号位表现形式,表现出一种吉祥的气息及湖北人民腾飞的愿望。

通过线条的处理和形体的秀化,使桥塔内敛含蓄,别具一格,新颖又不乏神韵。

凤翎形桥塔紧紧地与湖北的地域、历史、文化相结合,景观方面独一无二,别具特色。

鄂东长江大桥的倒“Y”型桥塔使得双面斜索面在桥塔中间积聚,就像斜索是从桥塔中间迸发出去的,在灯光的照耀下,斜索明暗交错,桥塔却通体透白,桥塔给人的感觉就像发光的夜明玉条一样,斜拉锁就像夜明玉条发出的光一样剔透,且富有动感。

二桥梁美学概念桥梁美学是研究以美学的普遍原理、结合桥梁的特殊性质,得出桥梁建筑在设计时应遵循的和在评价中应依据的理论和法则的科学。

[1]桥梁美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使用功能、结构合理、环境协调等,还有一个就是外形美观。

三桥梁建筑美的基本因素3.1 统一和谐3.1.1多样统一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创造形式美的最高要求。

从本质上讲,多样统一的和谐规律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一致。

而统一性则体现在某一座桥的内部构造上。

可以说,多样并非不好,但在一座桥上把什么东西都放在一起就缺乏主题、杂乱无章了。

一座桥上的装饰如灯栏、浮雕的统一,可以增强桥梁美感。

比如北京卢沟桥上栏杆望柱石狮子,虽然其姿态形形色色、变化无穷,但由于其部位、轮廓、造型都是一致的,所以获得了整体上统一的美感。

多样中求统一:从复杂的结构中提出各种可以互相统一的因素,起到衔接。

联系和协调的作用,使整体看起来"天在无缝"。

如桥梁中栏杆。

灯柱、行杆。

桥墩、跨度一般采用整齐划一,相同形态、相同间距或有规律的变化,从而起到整体统一协调、简洁明快的效果。

统一中求多样:单纯的同一是统一的最简单形式,过多的"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单调。

呆板。

所以,同中求异,统一中求多样。

求变化,才能营造情趣与韵味。

3.1.2结构体系统一桥梁各局部设计要体现整体划一的概念,避免产生孤立、离散、自成体系的不和谐现象,这在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3.1.3结构形态的统一恰当地处理次要部位对主体部分的从属关系,使所有细部形态从属于总体的几何形态,用相似的几何形态将各个部分协调在一起,如同音乐中主旋律反复出现一样,产生和谐统一美感。

3.2 均衡稳定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大概含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和匀称。

" 桥梁建筑是一种空间实体结构,通过它的外在形象所展示的体量就有一种均衡稳定感。

左右的对比存在着是否均衡的问题,上下的对比就产生了是否稳定的问题,二者相互关联。

一般来说,均衡的建筑外观常常能满足稳定的要求。

3.2.1均衡均衡分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前者主要指在静力状态下的体量。

形态的均衡,后者指依靠运动来求得瞬间平衡的形态,如乌的飞翔、动物的跑跳等。

桥梁建筑其固定不变的形态自然属静态均衡,但由于在结构上的对称与非对称,又可分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前者对称的形态引起稳定、平和、安全、满足的美感,后者不对称的形态使在静态中具有运动的趋势,产生类似动态均衡的心理诱惑力,令人兴奋、激动,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勉力。

(1)对称均衡:对称形式自然是均衡的。

生物体态是对称的,如人及动物都是凭借左右两侧对称的器官才能保持机体的平衡。

因而对称形式符合人的生理要求与心理习惯,必然产生美感。

在传统美学中认为对称就是美,也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构图手法。

如古希腊的雅典神庙、巴黎圣母院,罗马教堂以及我国的故宫、大坛。

大安门广场……等等都是对称形式,表现出肃穆、端庄。

大部分古今中外桥梁所采取的布局也都是对称形式。

我国古代桥梁更是具有良好的对称均衡性,多孔桥大多为三、五、七、九等奇数跨。

一般中孔大边孔渐小,这不仅可以在水深急流的河中心不设桥墩,利于通航,而且在主从关系分明、均衡稳定上也是得当的,如 11孔的卢沟桥、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等均是如此。

(2)非对称均衡:对称处理得当,具有对称美。

然而它只是多元美中的一元,并非仅只有对称桥等均是如此。

非对称均衡:对称处理得当,具有对称美。

然而它只是多元美中的一元,并非仅只有对称才美,若不分场合、不分功能一味追求对称,则会流于平庸呆板。

况且由于环境。

地理条条件诸多因素难以处理,许多桥梁并不适合采用对称形式。

在建筑上,现代派认为对称是古典主义原则,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潜在习惯。

而在经济上、美学上如不因势利导,对称布置极易造成浪费和呆滞。

特别是随着现代建筑中新技术、新工艺。

新结构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建筑观点已自发地倾向于不对称结构,几乎作为一种"革命"冲破对称模式的约束,不拘一格自由多变,追求新、奇。

巧、变,充分发挥非对称的自由、灵活、生动、经济、轻快、活泼的优点以及动态的美感,突出个性,适应多层次审美心理要求,以显示人类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丰富多采。

这种建筑思潮自然也影响到桥梁建筑,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建筑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大胆尝试,出现了别具一格、造型新颖、令人赞叹的杰作。

包括对称均衡和非对称均衡。

对称均衡符合人的生理要求与心理习惯,但极易造成浪费和呆滞。

非对称结构动态感强,但需在力学和视觉上保持均衡,否则会引起混乱和不安定感。

3.2.2动感与稳定:桥梁据其自身的不同造型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动感印象。

比如,桥梁建筑中,水平的直线向远处延伸的时候,其直如矢,使人感到扩张的力量;几根水平直线交汇于一点,以极快的速度引人入深远的意境;而垂直线向上伸展,常常使人感到挺拔、肃穆等等,这些都是对直线的动感感受;而桥梁建筑中曲线给人的感受则是优雅、魅力、柔和、丰富等抒情效果。

稳定安全是对桥梁建筑最基本的使用要求。

桥梁本身的组成结构处于平衡状态,各部分在实现功能作用方面所显示的安静、自信、坚固的形象,给人一种坚定、牢靠和不可撼动的稳定感。

但如果桥墩纤细、上重下轻,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由于桥梁是强调一维方向的空间结构,其跨越方向的延伸长度要比宽度与高度大得多,所以人们沿着桥梁水平方向目视多跨桥梁,自然就会有强烈运动延伸的动感,而看见穿梭不停的车辆在稳固的大桥上来来往往,则深刻地感受到动感与稳定的完美结合。

3.3 比例协调比例协调:包括总体或局部的规模、尺寸协调,应以其固有的结构关系和力学原理为前提。

均衡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生理上的一种本能要求。

一方面人们从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视觉的特点,能给予审美感受上的满足。

桥梁建筑作为视觉艺术,应该注意强调均衡中心,或者说只有容易觉察的均衡,才会令人满意。

均衡分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前者主要指在静力状态下的体量。

形态的均衡,后者指依靠运动来求得瞬间平衡的形态,如乌的飞翔、动物的跑跳等。

桥梁建筑其固定不变的形态自然属静态均衡,但由于在结构上的对称与非对称,又可分对称均衡与非对称均衡,前者对称的形态引起稳定、平和、安全、满足的美感,后者不对称的形态使在静态中具有运动的趋势,产生类似动态均衡的心理诱惑力,令人兴奋、激动,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勉力。

比例协调和谐的比例与尺度是建筑形态美的必要条件。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关于建筑的美,维特鲁威斯所著粮筑十书冲认为建筑之美在于比例,建筑的理论是:"证明和说明建筑物的比例与规则的能力";17世纪法国建筑家法兰梭亚·布龙台称:"建筑上整体的美来自绝对的、简单的可以认为的数学上的比例";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建筑学家都一致认为比例在建筑艺术上的重要性。

合乎比例或优美的比例是建筑美的根本法则,适宜的数比关系是建筑形式美的理性表达,是建筑外观合乎逻辑的显现。

工程建筑和谐美,体现在量上就是寻求比例与尺度的协调,对桥梁建筑这种单维突出的结构,协调比例尤为重要。

物的实用、美观、舒适等更为明显。

3.3.1桥梁建筑的比例桥梁各个局部及整体的比例是以其固有的功能关系和结构关系为艺术构思前提的,必须在深刻了解桥梁结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去寻求桥梁体态匀称和比例和谐,决不能违背结构关系和力学原理。

比例的概念和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功能要求以及一定的思想内容是分不开的。

比如古代石梁、石拱相对厚重,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使桥梁的跨越能力大大提高,与旧的结构相比就显得十分纤细。

一座桥梁,其各部分的比例只有达到匀称和谐时,才能构成优美的形象。

但实际上比例处理不当也是"常见病",比如,挪威特罗姆斯港桥,其悬臂孔跨径较边孔跨径还小,显得布置缺少章法。

另外,净高和跨径之比为2.5左右,显得桥墩过细过高而比例失调,缺乏稳定感。

3.3.4 悬索桥:桥面支承在悬索(通常称大揽)上的桥称为悬索桥。

英文为Suspension Bridge,是"悬挂的桥梁"之意,故也有译作"吊桥"的。

"吊桥"的悬挂系统大部分情况下用"索"做成,故译作"悬索桥",但个别情况下,"索"也有用刚性杆或键杆做成的,故译作"悬索桥"不能涵盖这一类用桥。

和拱肋相反,悬索的截面只承受拉力。

简陋的只供人、畜行走用的悬索桥常把桥面直接铺在悬索上。

通行现代交通工具的悬索桥则不行,为了保持桥面具有一定的平直度,是将桥面用吊索挂在悬索上。

和拱桥不同的是,作为承重结构的拱肋是刚性的,而作为承重结构的悬索则是柔性的。

为了避免在车辆驶过时,桥面随着悬索一起变形,现代悬索桥一般均设有刚性梁(又称加劲梁)。

桥面铺在刚性梁上,刚性梁吊在悬索上。

现代悬索桥的悬索一般均支承在两个塔柱上。

塔顶设有支承悬索的鞍形支座。

承受很大拉力的悬索的端部通过锚碇固定在地基中,个别也有固定在刚性梁的端部者,称为自锚式悬索桥。

目前能达到最大跨径的桥型,具有很强的跨越感,刚柔并济,宏伟壮观,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