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成为增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中的班级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管理工作阵地逐渐分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现。
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的正常全面发挥。
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就高校学生社团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活动内容、经费来源、指导教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出解决的对策,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能够走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意义问题对策所谓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经过学校批准的由“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①,也就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中的一种学生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当前来看,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
据笔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大高校大约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以其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积极意义(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
”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术气氛浓郁,人员文化素质高。
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青年人比较集中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没有过多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总是渴望了解别人,同时充分尽情地展示自我;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努力追求生活情调和文化娱乐。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是因此应运而生。
学生思想活跃,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向积极踊跃,丰富多彩。
据统计,兰州现有高校中平均校级学生社团达20多个,院系级社团更多,他们活动形式争奇斗艳,而且具有较高的活动质量,很多社团在校内外有很大影响。
如西北师范大学的“阳光服务社”、甘肃政法学院的“金盾服务社”、甘肃联合大学的“涛声文学社”等高校学生社团,因其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分别被团中央和甘肃省相关部门进行过表彰。
(三)、对于辅助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科技竞赛及其他各类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或对本专业知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陶冶了情操,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积极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辅助的意义。
(四)、对于促进文化再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再殖作用。
”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连为一体,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余生活以及社会应用等有机的连接枢纽;二是高校学生社团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接轨、融合,从中获取作用力,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促进社会文化再殖。
(五)、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甘肃部分高校通过一些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性质的学术类社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讲座,举办研讨会、报告会等方式来推动在校生积极参与科研。
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校园中的学术氛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
另外,一些劳动服务性社团有利于其成员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例如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旗帜下便聚集着这样一群乐于奉献的人。
他们不求名,不为利,显示出了新世纪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六)、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
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
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
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
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
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
“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
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
无论从社团的数量,还是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因此有人把高校学生社团称为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
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1、社团外部管理不完善。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进行粗口径划分管理,其中的大部分挂靠在院系,一部分直接挂靠在校团委,一部分挂靠在校内其他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图书馆)。
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高校学生社团容易与挂靠单位密切配合,并在工作中受到较好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
但是弊端也是很显然的,一是学校不容易掌握全校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社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二是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职责不明,容易互相推诿,造成管理真空。
此外,部分高校在社团建立、活动申报、考察评价等方面也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2、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社团对会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力。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自由”,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社团负责人同意,发个“会员证”就可以成为会员,大都不经过资格审查,也没有相关单位的推荐或不会具有什么有效力的身份证明。
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社团活动想参加就参加,有事或只要感觉自己不乐意了,也不履行请假等手续,随时随地都可以退出。
社团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一般的会员甚至退出都不宣布就销声匿迹了,产生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奇怪现象。
导致高校学生社团出现“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
部分社团由于成立仓促,自身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
内部分工不明确,社团事务好像全是社团干部的责任。
(二)、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
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的活动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以舞会、郊游等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
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氛,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被迫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帮助。
(三)、指导教师有名无实,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有效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社团直接聘请或由挂靠单位指定,但是老师的工作是纯义务的,不计工作量,没有劳动报酬,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支持着指导工作的进行。
但是,由于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工作量大,占用业余休息时间多,而且老师大部分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许多社团只是为了登记注册或为扩大社团知名度的需要才请老师挂个名。
少数老师即使愿意,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很难持久地投入到高校社团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细致地指导。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都拥有1—2名指导教师,但是发挥的具体作用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甚至连社团发展状况、是否存在都不知悉。
只有一小部分社团,一学期才能邀请到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和社团成员的活动缺乏评价激励。
目前,在甘肃省高校中,学生的评优、入党、就业等一切事关前途的大事,都只和第一课堂的学分和成绩直接挂钩,而忽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学生在社团中的所学知识和表现。
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既想参加培养自己爱好、特长、能力的社团活动,又想得到所修学分,两者必然产生矛盾。
大部分学生是顾此失彼,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五)高校学生社团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等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收取会费、学校拨款、挂靠单位的资助和社会赞助。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不是太雄厚,高校教育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需要,所以一般高校给予社团的经费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没有经费。
靠收取的会费,一个社团一年也不过近千元,唯一有潜力可挖的就是社会赞助,但社会赞助的随机性很大,有时一次可获得数千元或者更多的赞助,而有时却没有一分钱进帐。
这样,社团就会忽冷忽热,一波三折,有时活动多,社团发展活跃,有时却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