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类学概论第十六章 文化展示__
人类学概论第十六章 文化展示__
13
第二节 文化撰写
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14
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一)“传送带”——现实主义民族志 把纪实作品比作知识传送带 人类学家到一个田野点上进行调查,把观察 到的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 写实性民族志透过部落社会的细部刻画,如 经济交换关系、家族制度、宗教制度、宗教 仪式过程来说明社会整体和文化全貌。 马林诺斯基的民族志方法论开创了写实性民 族志的先河
21
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文化撰写的情境性 科学思维与文化撰写 撰写人的局限 多元化作品生成
22
第三节 影视人类学
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 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
23
一、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
(一)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是 以影像和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 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 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
17
(二)“深描”——解释人类学民族志 阐释学原本是阐释宗教的经典和文本(text), 试图以历史和逻辑为依据,来解决宗教和哲 学文本中的晦涩难解的含义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阐释应当 从对文本的研究上升到对人类文化以及人类 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阐释的任务在于提供 人们社会、文化上的互相理解
27
米莉· 布里加德 德· 人类学影片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的以下三方面作用: (1)当事件过于复杂、速度过快,或事件太小,以 至于人用肉眼或文字书写无法把握的时候,它作为记 录事件的工具而存在; (2)由于人们的很多行为即将消逝,或者理论所涉 及的事物已不复存在的时候,它作为一种为了后代进 行抢救性记录的方式而存在; (3)用于共时性跨文化的对比和历时性的文化变迁 研究
38
三、艺术的意义
艺术符号学 批评式的艺术人类学 文化的提喻性表现
39
复习思考题
1口述在人类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2口头传统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谈谈人类学不同文化撰写模式的特 点。 4谈谈对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5如何理解影视与人类学的关系?
7
(二)口头传统研究法 1历史—地理方法 不同文化中有着相似内容的神话传说代 表着相似的文化现实,因此,研究者的 任务就是通过对照不同的版本,重建这 种现实。
8
d
9
研究者把一个神话传说分割为一系列的 情节,通过对照不同版本中故事情节的 差异,试图重建故事的原型,追溯它的 历史演变并推演其空间传播路径
第十六章 文化展示
人类学与口述 文化撰写 影视人类学 艺术解读
1
第一节 人类学与口述
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 作为研究对象的口述传统
2
一、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
(一)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 人类学是对文化的解释,而人类学所解释的 文化主要是通过发掘当地人的口述资料来获 得的 要了解一个社区或民族的文化首先需要学习 当地的语言,然后到实地观察当地人的日常 生活,与当地人面对面地交流,做大量的田 野笔记,并在此基础上转换成文本,做出文 化的解释
10
2自然比喻方法 自然比喻方法(the nature allegorical approa ch)以探讨民间文学已经丧失的过去的意义为 主题。 受文化进化论思潮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 神话故事是早期人类在对自然的印象的基础 上产生的,它们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比喻。 由于这些意义已经失去,学者们的职责就是 去重新揭示它们
3
(二)口述与重构 当地人所口述的经历并不是对过去的简 单还原和复述,而是带有重构的性质。 尽管我们可以把过去发生的一切都看成 是历史事实,但人们只会回忆对(三)口述运用的学科差异 口述史 : 是通过让社会精英人物回忆过去来为历史学 家提供研究资料,并为撰写以口述材料为基 础的传记提供基础。 以政事件和所谓社会精英为中心的历史,将 地方、族群、宗教群体和妇女等边缘化社会 群体作为书写历史的主体对象, 成为挑战精英历史的一种理论倾向
28
理查德· 瑟伦森 重要的准备策略: (1)在做任何拍摄工作时,必须对现 存的已知文化变异的真实状况有清楚的 了解; (2)必须对不同文化情景中出现的问 题有明确的认识; (3)必须配备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
29
(二)恪守人类学宗旨的影片因素 人类学者推崇的拍摄构想、行动及其成果与下列因素 紧密相连: (1)作品主要以用于学术研究为目的; (2)影片拍摄者应是人类学者或影片由人类学者主 持的摄制组拍摄,其摄制思想不应受商业性等任何非 学术性条件干扰; (3)还须遵循人类学的原则; (4)在“参与观察”与深入研究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进行拍摄; (5)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并重,二者成为互补与相 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提供对文化理解的两种不同的表 现形式
18
格尔兹: 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描写的系统(system), 它既可以是文字的,亦可以是行为学意义上 的——“文化即文本”,并试图真正从情境 (context)上去研究和解释文化。 开创了“深描”的方法,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探求并解释文化的意义。 就像是权威的教授对古籍进行点评并阐释其 中的意义,权威的人类学家对一种特定的文 化进行田野研究并解释其文化的意义。
19
(三)“多声道”——后现代主义民族 志 詹姆斯· 克里弗德和乔治· 马尔库斯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
20
民族志从来就是文化的创作(cultural invention),而不是文化的表述(cultural representation 所有的真实都是被建构的;最简单的文化表 述都是有意识的创作 最好的民族志文本由一系列经过选择的真实 组成。民族志的真实从来就是不完全的、部 分的 人类学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而非传统上所认 为的科学
26
二、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
(一)为人类学的影片 其目的多在于解释一种文化或行为。 保罗· 霍金斯 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1)大学本科教学; (2)文化材料档案; (3)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提出; (4)探索性的田野工作; (5)使人类学引起更多公众的注意
15
现实主义民族志撰写的9个方面的特点: (1)民族志的叙述结构是全貌的民族志(total ethnography),逐一考察文化的组成部分或社会组 织,提供关于地理、亲属关系、经济、政治和宗教等 方面的详细图表; (2)民族志作者不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而是作 为一个权威叙述者在叙述客观的事实; (3)个人的存在通常被埋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创造了 一个规范的角色模型; (4)提供地图、图表和照片作为“真的到过那里”的 象征物;
24
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具有相 通性: 人类学影视作品和文本民族志一样,它 们都是对某种真实状态的陈述。 影像不必模仿文字,文本书写也不可以 直接套用到影视表达上。 文字撰写和影视表现二者重要的不可替 代性,亦决定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
25
(二)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 1开山作品 2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 3解说电影 4观察电影 5真实电影
11
3结构主义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 像任何语言都有其语法规则一样,任何 文化的背后都存在结构或意义,在潜在 的结构和意义背后,是人类认识事物的 文化二元论和结构二分法。 人类学的口述研究也是要去发现神话传 说背后隐含的结构和意义
12
4社会情境方法 马林诺斯基 口头文学是一种文化中社会结构过程的一部 分,而这 个过程是充满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和经济 竞争的。 社会情境: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情境来认识 口头文学,这为口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提供 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对社会情境的强调是人类学口述传统研究的 独特之处。
36
(三)作为功能的艺术 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的形式、风格 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中考察艺术品本身的 意义之外 强调它所行使的功能,研究它在维持社 会结构中的作用
37
(四)结构主义的艺术研究 采取结构主义立场的研究 关注这些物品编码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在不 同的形式中找寻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普遍性 特质 艺术形式有它自己的一套构成,与社会文化 之间有相对应的关系,是社会文化不同层次 的抽象结果 列维斯特劳斯在《面具之道》
16
(5)分析时空坐落或发生的事件,从而来表述 真实生活的细节; (6)提供资料,并忠实地表述当地人的观点 (7)写作风格趋于一般性的描述,而不是对个 别事实进行细致的探讨,被研究的个别事项 (仪式、婚姻、政治组织等)很少具有个性, 而是具有典型性(典型的仪式、典型的婚姻、 典型的乡村委员会等); (8)使用专业术语; (9)对土著的概念加以注释。
34
博厄斯 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 非西方艺术不是西方的过去,它们具有自身 的价值。 通过对原始艺术的若干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研 究,他讨论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发展问题以及 各种风格得以发展的能动条件 强调艺术的技术性,认为形式的美感是随技 术的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35
(二)作为过程的艺术 约20世纪50年代: 对艺术的描述这种静态研究业已逐渐转 变、拓展成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从多维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并开始以艺 术为切入点与学科主体进更为深入、有 效的对话和交流。
5
人类学者做田野工作不只是为了了解历 史事项,而是理解一个社会或文化的结 构、功能、象征体系等隐含在调查对象 叙述背后的东西,并对这些做出解释
6
二、作为研究对象的口述传统
(一)口述传统 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指一种文化 中通过口头形式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 主要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谚语、 民歌、史诗等民间文学形式,以及地方 曲艺、讲经说卷等其他一些民间弹唱/说 唱艺术
33
二、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一)艺术是什么 早期的艺术研究: 侧重于艺术(art)的物质性存在、艺术的技 术和技巧;主要关注地域性艺术风格和起源, 以及图案的进化和传播,目的是向西方介绍 说明非西方艺术,减少西方文化对于非西方 艺术及其审美的陌生感,从而也导致艺术领 域的专业化知识成为研究发展中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