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理论学派,把他们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差异。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一、新保守派: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主要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能够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新保守派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资方获得高利润,雇员获得高工资、福利和工作保障,形成“双赢”格局。
劳资双方的冲突就显得微不足道。
工会的作用就不大了。
典型模式:美国模式二、管理主义学派: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
该学派更关注就业关系中员工的动机,以及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忠诚度问题,主要研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政策、策略和实践。
该学派认为,雇员与企业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劳资之间存在冲突的原因,在于雇员认为自己始终处于被管理的从属地位,管理与服从的关系是雇员产生不满的根源。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应尽量避免建立工会。
同工会领导人建立合作关系。
管理主义学派主张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更强调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典型模式:日本模式三、正统多元论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该学派主要关注经济体系中对效率的需求与雇佣关系中对公平的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该学派认为,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互相冲突的。
同时也认为,这种冲突仅仅限于诸如收入和工作保障等这些具体问题,并且“这些具体利益上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双方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的”。
正统多元论学派的核心假设是,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
典型模式:德国模式四、自由改革主义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更具有批判精神,积极主张变革。
该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
强调产业民主和工人自治。
该学派的观点,在五学派中内容最松散,认为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凭借其特殊权力处于主导地位,现存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权利保护。
因此为了确保工人获得公正平等的待遇,必须要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结构不公平”理论。
与周边部门相比,核心部门能够为雇员提供更优厚的劳申条件,采用更进步的管理方式。
而周边部门的工作岗位相对“不稳定”,甚至是临时性的、非全日制的,容易受到裁员政策的影响。
对结构不公平的研究说明,工会的存在和集体谈判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典型模式:瑞典模式五、激进派:激进派具有比其他学派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激进派认为,在经济中代表工人的“劳动”的利益,与代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资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激进派认为,其他学派提出的“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发生变化,工会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该学派的主要倾向是建立雇员集体所有制。
典型模式:前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瑞典的梅得尔计划;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孟作根体系附:英国1999年对劳动法的修改,在罢工持续八周以上时,雇主可以依法雇佣永久性替代工人核心:核心部门是指规模较大、资本密集且在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厂商。
周边:周边部门则是规模较小、劳动密集且处于竞争性更强的市场上的厂商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国家第二节劳动关系理念溯源一、劳动关系理论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马克思、工业主义劳动关系理论——埃米尔.迪尔凯姆、工业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理论——马克斯.韦伯二、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马克思的著作主要完成于19世纪中叶,多与恩格斯合作完成(一)阶级和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矛盾体(二)剥削当工作开始时,前三四个小时足以支付你工资,其余的为剩余价值资本家正是通过获取剩余价值的转换形式——利润,来实现再生产和积累的(三)异化一、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基本特征是人的劳动创造特征,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是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人力,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劳动不再是他自己的,劳动者的自身创造能力就被异化了二、与工作本身有关(四)工会、国家和意识形态失去工作是因为1)工会虽然能减轻工人压迫的程度,组织更广泛的工人运动,但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工人就处于不利地位2)工人在罢工中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因为罢工挨饿的是工人而不是资本家(五)两级分化原因1)大企业更具有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有能力将小的竞争者从市场上驱逐出去2)工厂规模的扩张使工人向大型工作场所集聚,机器大工业使工人的阶级的同一性更加明显3)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通过使用资本密集的机器和提高劳动强度来提高生产率,造成工人内部积水差距日益缩小4)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率提高会带来工人阶级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但这与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的剩余价值相比,微乎其微(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埃米尔。
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工业主义理论有时也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该理论认为社会是所有成员的功能整合的方式获取发展的,秩序和进步代表着经济和社会自然发展过程的主流,而冲突和停滞仅仅是局部问题,埃米尔。
迪尔凯姆是法国社会学家,其著作完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代表作《社会劳动分工》被奉为工业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一)埃米尔。
迪尔凯姆与劳动分工理论集体意识指在某一团体和社会中,每一个公民所共同具有的信仰和情感,集体意识形成有机整体,迪尔凯姆认为有机整体代替无机整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正常的替代过程(二)两个理论分支:工业化社会理论和后工业化社会理论1、工业化社会理论(1)传统的“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分类已经过时(2)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所有者越来越分散(3)工人与集体谈判制度更加成熟2、后工业化社会理论后工业化社会理论有时也被称为“伍德沃德-布劳纳理论”创始人乔尼。
伍德沃德和罗伯特。
布劳纳,该理论认为20世纪上半叶普遍采用的物质生产技术导致了工作的高度分工和规范化,并使工作具有以下特征1)工作本身并不需要工人具有很多技能2)工作形式和内容更加非人性化3)更为专制,工人没有控制自身工作的权利工作轮换制度、工人参与的团队制度、利润分享制度,都是后工业化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三)工业主义理论的内涵从本质上讲,后工业化社会理论采用了迪尔凯姆提出的组织内部联系的特征,认为工作组织和职业协会与迪尔凯姆所界定的职业群体具有相同的作用四、马克斯。
韦伯和工业资本主义理论工业资本主义理论是资本主义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的某种形式的融合,但更悲观,该理论鼻祖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著作主要完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方面(一)精于计算的理性和官僚制的广泛传播经济和社会行为产生依赖于四种基本因素的影响1)传统和习俗2)价值观和道德观3)感受即个人感觉4)理性的计算,即在目标给定的情况下达到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二)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尽管韦伯认为立法对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他还认为,管理方仍可以按照其意愿对劳动者实行经济胁迫,因而处于主导地位(三)阶级和阶级斗争韦伯不认为广泛存在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韦伯相信经济力量在决定个人的“生活际遇”和所达到的水平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四)矛盾的结局1)大规模的官僚组织盛行使权力不断集中到少数精英手中,这些精英包括工会和政府官员以及商业领袖2)民主力量的削弱3)工作本身变得失去意义4)韦伯认为,精密计算的理性的增长反映在精神方面是文化衰退,失去个性、生活意义和道德目标(五)工业资本主义理论的内涵一方面,产业冲突尽管反映了投资者和劳动者之间更广泛的冲突,却以劳动者与管理方之间的冲突为表现形式,并按照一种已被细致规划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另一方面。
劳动者受到大型官僚组织和雇主、工会和政府机构的统治,无法从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第三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在实践中,市场经济国家处理劳动关系的制度模式大致分为这四种:斗争模式、多元放任模式、协约自治模式(包括劳资抗衡和老子制衡模式)以及统合模式(包括国家统合、社会统合和经营者统合)一、斗争模式斗争模式=以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认为劳资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其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二、多元放任模式工会倾向于以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利益,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较小,因而可归为多元放任模式。
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三、协约自治模式(一)劳资抗衡模式则以正统多元论学派理论为基础,主张劳资双方通过谈判取得均衡与和谐,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这一模式以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为代表。
其中“劳资抗衡”模式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完全排除国家干预。
(二)劳资制衡模式“劳资制衡”,制衡是对抗衡模式的修正与超越,是劳动者以劳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其基本思想是从消极保护劳工,转为积极的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企业经营活动。
代表国家德国、奥地利四、综合模式(一)产业关系系统模式美国著名劳动关系学者邓洛普1958年在《产业关系体系》中提出产业关系系统理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主体,雇员方或劳动者以及工会组织,雇主方或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等,政府及其与劳动关系有关的机构2、环境,技术环境、行为者面对市场和预算的约束、行为者的权力关系和地位3、意识形态,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各成员普遍信奉的思想观念4、规则,是产业关系系统巡行的规章,包括薪酬福利、操作规程、奖惩制度和解雇制度(二)对产业关系系统的改进:冈德森模型优点1)认识到产业关系系统的投入部分,除了市场、技术和力量之外,还包括各种其他因素2)该模型还认识到,主体的各种行为都会影响系统的产出3)该模型较清楚地区分了程序性规则4)该模型的反馈制剂表明,产业关系系统是动态的(三)综合模式的具体形式1、“社会统合模式”秉承自由改革主义理论,主张劳资双方要突破协约自治范围,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处理劳资关系,瑞典是这一模式的代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