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急性期的抢救和治疗
根据脑出血的病程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急性期指发病后的3周内,此期脑组织受到破坏、水肿严重、脑功能紊乱,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死亡率高。
因此,急性期的治疗极其重要。
急性期的治疗主要包括现场急救处理、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
现场急救处理:预诊护士必须及时接待病人,快速反应,准确分诊,尽快将病人送到诊室。
对昏迷病人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将头歪向一侧,头部抬高20°,给予吸氧,及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对呼吸衰竭病人行气管插管和人工通气。
对危重病人及时开通静脉,收入重症监护室。
内科治疗:急性期内科治疗原则是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制止继续出血和防止再出血,减轻和控制脑水肿,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绝对卧床休息,一经确诊尽量避免搬动。
昏迷患者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
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抗脑水肿常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及白蛋白等进行脱水。
外科治疗:脑出血除药物治疗外,某些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脑出血一旦确诊,应首先给脱水、降压措施,根据血肿的大小、部位、病人的一般状况及临床表现来适时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或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但手术的本身是一种创伤。
所以在考虑手术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出血的部位;(2)出血量;(3)病情演变情况;(4)意识障碍的程度;(5)病人是否合并有其他急慢性病;(6)病人的年龄及家属的意见等。
正确的手术治疗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死亡率和重度致残率,并且还会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但手术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手术方法应根据病人的出血量、出血部位、手术距离出血的时间、病人的年龄和全身情况以及手术者的经验来决定。
常用清除血肿的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传统术式,通常需要施行全身麻醉,从诊断明确到施行手术乃至手术完成所需时间较长,对心、肺等脏器的影响较大。
术中需要打开颅骨,分离脑组织,对血肿进行清除,因此该方法对脑组织损伤比较大,部分病人还需要去除颅骨,术后需要修补颅骨,其并发症较多,但对血肿很大或已出
现脑疝的危重病人,开颅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并行减压术仍是最佳手术方法。
2、微创置管引流术:在最接近血肿处的颅骨上打个直径1.5cm左右(甚至更小)的小孔,将引流管放入血肿处,抽吸引流血肿,并且可以向血肿腔注射特殊药物,达到溶解剩余血块的作用。
该方法脑组织损伤小,能早期快速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
手术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疗效较好,适合于脑内血肿已平稳,血肿不大,特别是高龄患者。
3、神经内窥镜治疗技术:是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送入颅内窥镜,直达血肿部位。
在电子监视设备的引导下,利用导管上的通道,一边在出血点直接给药止血,一边清理吸出残留的凝血块。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避免了开颅手术对脑组织大量暴露、切开、牵拉等可能带来的后遗症,有助于病人的迅速康复。
4、立体定向抽吸术:将导管精确置入血肿腔内,用血肿碎化器将血肿打碎后冲洗吸出,残余血肿经留置在血肿腔内的导管注入溶栓药物,将血块溶解后排出,引流管可在5天左右拔除。
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