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概论PPT课件
含量测 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灯盏花素 以野黄芩苷计)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 定总咖啡酸酯以1,5氧-二咖啡酰奎宁酸计 )
分光光度法(灯盏花素以灯 盏花乙素计)
分光光度法(总黄酮以芦丁 计)
分光光度法(灯盏花素以灯 盏花乙素计)
功 能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洽性,洞察力,准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 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
方法步骤:
1. 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 2. 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 3. 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 4. 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
科研素养
1.科研意识 2.科研知识 3.科研能力 4.科研精神
科研
利用一定的手段和设备,为了认识 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 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 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 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 认识未知。
起源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有两类 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
的相容性, 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
中药或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多样,可能 单味中药含有几种上千种成分,可能作 用靶点各异,对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具 有一定难度;而西药大多以单一成分给 药,靶点清晰,机理及物质基础明确。
中药质量受地域和气候的影响,西药 大多是合成产品,质量易于控制
2、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客体
伦理学影响 临床与研究的矛盾
证侯研究的临床标准 证侯研究的单一性与患者多重疾病
主 治
用于瘀血阻滞,中风偏瘫, 肢体麻木,口眼歪斜, 言语蹇涩及胸痹心痛; 缺血性中风、冠心病 心绞痛见以上症候者
用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 心绞痛
用于脑络瘀阻,中风偏瘫, 心脉痹阻,胸痹心痛。 缺血性脑病、冠心病、 心绞痛见以上症候者
用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 心绞痛
制剂 一清胶囊
三黄片
三黄片 三黄丸
2、对中医药本身理论研究是中医药研究 另一个起点
如:对“脏象理论”
基于代谢组学对“脾其液为涎”的 本质研究
“肾为先天之本”-----子代与母代的 关系------猫吓老鼠
对中医证侯的研究 对“血瘀证”、“肾阳虚”等证侯
的研究 临床上对证侯的研究举步维艰
对中药基本理论研究 四气五味归经,炮制理论
研究。
多采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 结合的研究方法。
属于结构性跨学科研究
综上所述:
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模式是以中医药
理论为基础,为指导思想;结合现代自
然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对中医药进行继
承性、创新性研究。
对中药的研究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进行创新性
开发研究。
第一章: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处方
制备工艺
大黄500g、 黄连 165g、 黄芩 250g
单味药材分别加水煎煮,合并滤液, 浓缩相对浓度为1.25
大黄300g 盐酸 小檗 碱 5g 黄芩 浸膏 21g
大黄150g原药材入药,另外150g以30% 乙醇提取浓缩入药;黄芩浸膏系 取黄芩,加水煎煮合并煎液, 滤过,滤液加盐酸调节pH值至 1~2,静置1小时,取沉淀,用 水洗涤使pH值至5~7,烘干, 粉碎成细粉入药。
一、中医药科学研究的起点
1、对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规律是进行中医药科研的 基本起点。 对人体生理代谢本质的探讨是生命科学发展的 前提(基因、蛋白、生物小分子代谢规律的阐明) 对恶性肿瘤、乙型肝炎、艾滋病、心脑血管 等疾病的形成、发展机理的探讨是一切医学发展的 基础
中医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叠加的矛盾 患者的依从性 患者个体差异
3、研究人员 研究什么? 研究的意义? 以什么理论为指导? 怎样研究?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这些都取决与研究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和对问题的认识层次。
“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现实化” 的争论
制剂名 称
灯盏细辛注射液
标准依 据
中国药典2005年版
中医药理 结合现
组合中药
论为基础 代科学
分子药理学
技术
胃肠动力学
……….
3.对传统的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 如:脉诊技术
描述模糊性、医生个体差异---诊断 差异性----脉诊技术标准化(研究中)
中药剂型
4.采用新技术开发中药材 野生抚育 人工育种
中药材资源 细胞培养 寻找替代品 提高药材利用率
中医药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经验医学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 发长;二七,……月事以时下;三七,…… 真牙生而长极”等生命现象(经验事实)。
二、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医学 理论模式
中医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
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以
辩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以
灯盏花素注射液 中药部颁标准第20册
制备工 艺
0.2%碳酸氢钠溶液渗滤,酸 沉后过滤,滤液过聚 酰胺柱,90%乙醇洗 脱,沉淀用90%乙醇 提取三次,合并两种 乙醇液
同灯盏花素片
灯盏花颗粒 中药部颁标准第15册
75%乙醇回流
灯盏花素片
中药部颁标准第13册
用3~4倍量的75%乙醇冷浸 三次,第一、二次为 72小时,第三次为48 小时,碱溶酸沉后, 沉淀用甲醇回流
疗技术,从而引领现代医学进入预测性、预防性和个
性化的时代。
中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 巨系统,“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是中 医理论的特色,与系统生物医学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 因此中医的发展可以借鉴系统生物医学等现代生命科 学文明成果。
2.建立新概念、新假说
分子中药
五、中医药学研究发展的模式
(一)对原有理论进行整理 保证原有理论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为目
标,对原有概念进行整理。 多采用经学方法,以经解注、注重考
证,引证而不注重验证。 这类研究多为文献研究项目,属于单
纯性研究。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临床研究 在保持原有理论体系完整和稳定的基
础上,强调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医是以疾病为核心,重点放在当机体出
现了疾病时,如何诊断和治疗。因此两
种体系在学术思想上和技术手段上迥然
不同。
自然疗法的治疗方法
1、营养疗法 2、植物药疗法 3、针灸疗法
…………..
植物药疗法
中药“四气”和“五味”是模型 “归经理论” 是用药法则
第一章: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节:科研概论 第二节:中医药学的特点 第三节:中医药研究的特点 第四节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类型
科研意识
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的动力,潜心捕 捉和研究问题的求知欲。即“想不想做 研究”。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前提。
科研知识
包括科学专业知识、一般科学知识和 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科学知识是科研素 养的基础。
科研能力
人们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中,运用科 学方法探求事物内在规律过程中表现出 的能力。科研能力是科研素养的关键。
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 即得
质量标准
以黄芩苷为质 控标准, 每袋不 少于 21mg
以大黄素和大 黄酚计, 每片不 得少于 1.55mg
黄酮以黄芩甙 (C21H18 O11)计, 不得少 于70.0%
符合丸剂项下 有关的 各项规 定
来源
2005版 中 国 药 典
2005版 中 国 药 典
科研精神
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科研实践形成比较 稳定的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品质。
包括勇于探索与创新、实事求是、严 谨治学、甘于寂寞、不怕失败,坚持到 底的精神等。
第一章: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节:科研概论 第二节:中医药学的特点 第三节:中医药研究的特点 第四节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类型
1.通过概念建立联系 整体观
中医药 动态观
辩证观
概念
系统论 现代医学 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医学”是系统论与医学在全新的技术背
景下的结合,在系统理论指导下,把人体作为一个完
整的系统加以研究。通过大规模提取各类生物信息,
深入研究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生物信息与环境
信息的相互作用,阐明发病机理,研究新的诊断和治
大黄300g 盐酸 黄连 素5g 黄芩 总甙
21g
取大黄150g与黄芩总甙和盐酸黄连素 粉碎成细粉;剩余大黄粉碎成 粗粉,以30%乙醇加热回流提 取三次,滤过,合并滤液,回 收乙醇并减压浓缩成稠膏,加 入大黄等细粉及辅料适量,混 匀,制粒,干燥,压制成1000 片,包糖衣,即得
黄连、黄 芩 (炒)、 大黄 等分
第一节:科研概论 第二节:中医药学的特点 第三节:中医药研究的特点 第四节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研究形式分类
1.实验性研究 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是完全在人
工控制条件进行观察研究客观事物。
2.观察性研究 对研究对象加以部分控制,进行有
目的、有准备的观察并对观察的资料数 据作出客观准确的记录。
河北省 药 品 检 验 所
安徽省 药 品 检 验 所
三、中医药科研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1、传统方法 2、现代自然科学方法 3、现代社会科学方法 4、现代哲学、逻辑学方法 5、现代科技综合方法
四、中医药研究中的继承与创新
(一) 继承性 1.中医药理论与经验是在相对隔绝的环境
研究多采用小样本的观察法,对观察 结果按照中医药思维模式进行分析。
这类研究多为临床观察项目
3.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推动中医药的研 究与发展
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相渗透、 相结合而进行研究